武艷
摘要:本文中筆者嘗試運用煤炭行業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間財務數據與應收賬款相關指標進行遴選綜合分析,對應收賬款周轉率、賬齡、占比規模以及與利潤相關性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提出應收賬款風險控制點“關口”前移、“Credit Metrics”模型法、“動態化”管理和應收賬款“證券化”四種有效風險控制模式,為煤炭行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風險控制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收賬款 風險管理 實證研究 煤炭采選業
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金融環境與法律環境還不是很健全,企業信用指標參差不齊,應收賬款在資產規模中占比越來越大,應收賬款周轉率、回款率日趨低下現象比較嚴重,導致企業產生大量壞賬和呆賬,給企業帶來不小的運營風險和隱患。基于此,筆者嘗試對煤炭行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進行實證研究,目的是進一步規范商業信用營銷方式,加強商業信用資金回籠與減少壞賬發生,進而提高上市公司營運能力與盈利能力。
一、文獻綜述
(一)國內應收賬款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應收賬款研究的文獻比較豐富,主要呈現出以下兩種視角:一是對應收賬款管理的具體方法進行研究;二是對應收賬款的全面管理辦法進行研究。
1.應收賬款專門管理方法
一是信用管理方面,池國華(2009)在提煉國內外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成功案例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管理控制理念,構造了信用經濟下企業應收賬款的全程管理模式。另外,吳劍東等(2007)提出完善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構建一個能夠“科學、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債務人信用狀況征信系統,來區分守信和失信債務人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賬齡分析方面,對企業應收賬款賬齡進行ABC分類管理,建立應收賬款賬齡分析與資金回籠同步管理體系,對賬齡達3年以上債務人要重點關注,強化賬齡分析與風險意識防范,完善債務人資信檔案,建立應收賬款控制機制(田豐琴,2013)。
三是抵押融資方面,李光貴(2008)提出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小企業司發布的《2005年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中有關企業融資方式滿意度的內容,嘗試提出運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方式緩解企業資金缺口。
四是內部控制方面,毛新述等(2009)從內部控制為切入點,研究分析企業應收賬款風險,建立健全應收賬款全過程內部管理制度。
2.應收賬款全面管理方法
李恩柱(2007)把風險關口進行前移,全面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過程,綜合進行資信調查、信息全過程跟蹤,從而建立綜合有效信用管理體系。劉詩明(2007)構造了決策系統、預警系統、監控系統、衡量系統、評估系統、補救系統和輔助系統七個子系統形成應收賬款綜合風險管理體系,用來直接有效控制應收賬款風險。
(二)國外應收賬款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應收賬款研究的文獻比較豐富,研究視角比較新穎,對應收賬款風險管理中有關流程管理和具體管理理論與方法已經相當完善。
關于加強應收賬款風險管理辦法,國外學者提出從信貸政策、運營周期、風險成因等視角展開研究。信貸政策方面,James.C.Van.Horne(2003)提出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水平主要受經營環境和企業信用政策影響,但經營環境是屬于系統風險不可以改變因素,信用政策則是企業管理應收賬款切入點。運營周期方面,John.G.Salek(2005)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將企業應收賬款周期與整個行業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從而挖掘出是行業原因還是企業內部原因,從而運用信用管理學對企業信用管理進行研究,進而促進整個經營環境中企業信用管理水平提高。風險成因方面,Pedro.J.Garcia(2010)認為應收賬款風險點較多,應該加強對風險點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企業資金周轉率和企業持有經營能力,進而將應收賬款風險點落實到每個控制點上,進而有效降低應收賬款壞賬風險。
(三)文獻評述
綜合國內外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得出應收賬款管理最終落腳點是強化應收賬款風險管理,關鍵是通過建立較為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制定相關風險控制流程或信用管理體系完善等。
二、應收賬款風險管理實證分析
筆者從Wind數據庫、上交所、深交所網站及巨潮咨詢網站選取煤炭行業25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財務報表附注及賬齡分析表數據,并對異常數據進行了剔除。
(一)應收賬款規模結構數據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
一是應收賬款規模和增長率呈增長態勢,2007年138.71億元,2012年達到557.8億元,應收賬款規模呈逐年上升態勢,5年間增加近420億元,增幅高達3倍之多;2008年應收賬款同比增長為54.08%,2012年同比增長為69.24%,中間剔除2008、2009這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應收賬款同比增長率也呈逐年上升態勢,這充分表明應收賬款5年間規模和增長率呈顯逐年增長態勢。
二是應收賬款周轉減慢,2007年應收賬款周轉率為16.30次/年,2012年周轉率為13.63次/年,同樣剔除2008、2009這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應收賬款周轉率呈逐年下降態勢。
三是應收賬款與企業盈利有“縫隙”,2007年至2012年營運收入、凈利潤基本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增長方向基本與應收賬款增長趨同,但2008年、2011年和2012年這三年應收賬款同比增長率跑贏了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甚至到后期差距逐漸拉大,這反映出應收賬款增長軌跡與企業盈利增長之間有“縫隙”。
(二)應收賬款賬齡壞賬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應收賬款規模不斷增大,壞賬準備金額也跟著同比增加,壞賬準備從2007年的9.84億元增長到2102年的23.17億元,增幅較大;3年以上賬齡占比情況從2007年至2009年呈現上升態勢,從占比6.53%增至25.27%,后3年出現小幅下降趨勢。3年以上賬齡同比增長情況基本大幅度跑贏應收賬款同比增長,這表明隨著應收賬款規模不斷增加,3年以上賬齡規模卻以較大幅度增長,出現壞賬的概率進一步加大,嚴重影響企業盈利情況。
(三)應收賬款與利潤指標相關性分析
從表3中明顯可以看出:應收賬款總額與營業收入總額、凈利潤總額高度正相關性,應收賬款總額與壞賬準備總額顯著正相關;壞賬準備總額與營業收入總額、凈利潤總額正相關,這表明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對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尤為重要。
三、應收賬款風險控制措施
(一)風險控制點“關口”應前移
煤炭行業上市公司應該建立完善應收賬款管理體系:由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反饋控制4個循環環節形成的動態監控體系。一方面設立獨立資信管理部門,科學選擇客戶,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賒銷申報制度,加強銷售合同管理。
(二)應收賬款“證券化”
所謂應收賬款證券化是將應收賬款打包出售給專門從事資產證券化管理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從而進入SPV資金池,經過“重組包裝”后,SPV再以應收賬款為標的物向國內二級資本市場發行有價證券,從而達到利用應收賬款實現融資目的。煤炭行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規模比較大,資金回籠速度減慢,應收賬款的證券化既能增加銷售,又能提升企業融資能力,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資金池”環境。
(三)應收賬款風險“動態化”管理
應收賬款風險“動態化”管理主要是加強對應收賬款的日常監督與分析,重點關注未到期應收賬款。在實施應收賬款風險“動態化”管理過程中,主要措施有以下兩種:一是總額比對法,根據企業信用管理部門在新的一天將存量應收賬款總額與最佳持有規模數進行比較分析,以此為未來應收賬款管理做出預測;二是平均收賬期法,平均收賬期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持有的應收賬款從發生到收回的整個壽命周期所經歷的平均時間。
(四)應收賬款風險“Credit Metrics”模型法
通過借鑒Credit Metrics模型在組合貸款信用風管理方面的啟示,即債務人違約和債務人信用等級改變這兩個因子均影響應收賬款組合價值,進一步計算應收賬款組合在客戶信用等級變化情況下的價值分布,從而得到VAR值,最終可以得到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準確量化值,為企業應收賬款風險控制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池國華.信用經濟下企業應收賬款的全程管理模式[J].管理世界,2009,(6):176-177.
[2]吳劍東等.武漢打造信用城市關鍵在于企業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J].商場現化,2007,(1):328-329.
[3]田豐琴.淺議企業如何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J].企業研究,2013,(4):84-85.
[4]李光貴.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能否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J].財務與會計,2008,(6):8-10.
[5]毛新述.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J].會計研究,2009,(5):93-95.
[6]李恩柱.企業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J].財會研究,2007,(2):29-31.
[7]劉詩明.淺談企業應收賬款風險管理系統的建立[J].金融與經濟,2007,(7):85-86.
[8]Newmarch W. An Attempt to Ascertain the Magnitude and Fluctuations ofthe Amount ofBills of Exchange[J].Journal ofthe Statistical Society, 1851,14: 143-183.
[9]James.C.Van.Horne. Fundoma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J].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3,(11):46.
[10]John G. Salek, Management of Account Receivable[J].Wiley,2005,235-240.
[11]Pedro. J.Garcia, 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accounts payable[J].2010,(34):439-457.
(作者單位: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