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張春城是一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從2008年起,他就在一家物業公司負責供水排水工作。一年前,公司“整編”,張春城和一批工友被安排到這家物業公司成立的勞務派遣公司。此后,物業公司和該派遣公司簽訂了用工協議,張春城等人又被派回該公司。最近,物業公司將張春城等人解聘。由于從入職到被解聘,張春城等人從未與物業公司簽訂過勞動合同,物業公司便以與張春城等人無勞動關系為由,拒絕支付經濟補償金。面對這種情況,張春城與他的工友們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
【支招】針對這一案例,林甸縣法院一級法官王景龍認為,目前,勞務派遣被許多企業廣泛用于各種崗位。有的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將一些正式職工以改制名義分流到本企業設立的勞務派遣公司,然后又以勞務派遣公司的名義派遣到原崗位。這種“回遣”行為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用人單位不得設立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所以,物業公司對張春城等人的派遣行為是無效的。
另外,張春城等人雖然沒有與物業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但其工作已經構成事實勞動關系。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第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關于張春城等人的經濟補償,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八十七條的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王景龍提醒,如果張春城等人與物業公司就此協商不成,可以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第二十七條等規定,申請勞動仲裁、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