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理智


與喜歡直接的西方人相比,向來講究含蓄的中國人所理解和關注的珠寶是什么樣的?一起來聽聽幾位業內人士如何暢聊珠寶——
重工藝更顯文化品位
蔣蔚(珠寶收藏愛好者)
我周圍的人更喜歡碧璽和水晶,認為這些才是最傳統的珠寶。很多寶石都被作為宗教圣物,比如藏傳佛教的“八寶”就有綠松石,碧璽和水晶也往往被做成念珠或者佛像擺件。而紅藍寶、鉆石等一般都是被分割,做成戒指、項鏈和耳環,很少有人用它做掛件和擺件。由于價格適中,碧璽和水晶在國內的受眾更多一些。
不過在我看來,傳統文化中對于珠寶的理解和當代人的理解還是有著很大不同。寶石在傳統古人眼中只是一種佩飾和載體,舉個例子,我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能看到桌子上擺著用各種寶石做成的盆景、花卉,色彩斑斕、美輪美奐。之所以稱其珍貴并不是因為這些碧璽、玉石本身有多么值錢,而是在于它們能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完美結合、各司其職。所以古人對于珠寶,基本屬于重工藝而輕材質。
但回到現在,我們現在面對一件珠寶,往往想得更多的是這個料值多少錢,不像前人那般更多考慮的是要把這塊材料雕刻、制作成什么樣子。我覺得相比之下,古代的人們更有閑情和需求,有文化的品味。這可能也跟改革開放之后,很多傳統都已經失傳了有關。
還是最愛鉆石
管釗(珠寶市場評論人士)
我比較偏愛關注鉆石,這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時間不超過兩百年,從清末開始才正式進入中國。而鉆石真正在國內被廣為人知,也不過就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當年那句“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詞代表了國人對鉆石的最初的概念和印象。
如今,國人對于鉆石的銷售、使用逐漸到達消費的層面了。年輕人結婚選擇鉆戒幾乎成為一種剛性的需求,現在中國市場對于鉆石的需求量在突飛猛進,需求在逐步遞增的。
而且,鉆石又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性。鉆石的硬度和純潔度在西方被賦予了美好的寄托,它代表了愛情的堅貞不渝和純粹無暇,它的象征意義是其他彩色寶石所無法比擬的。這種文化觀念也早已經被國人所接受,你看婚戒就很少有人去定制紅寶藍寶。
通過我對鉆石的了解,它還有另一個特征,即鉆石是所有寶石里面惟一具有異牌價的品種。鉆石的國際牌價和黃金價格、油價等是一樣的,隨著市場的波動來隨時調整的,只不過調整得比較慢而已,大約每一年調整兩到三次。這個牌價是具有國際性指導意義的,也就是說,鉆石如果經過了國際認證,它是可以在國際市場上作為貨幣來流通的,它具備了資產濃縮、增值保值的投資特性。當然,這些也是有前提條件的,比如鉆石重量、凈度等等。關于這一點特性,我個人認為目前國人的關注度仍然不夠高。
未來五到十年將是一個高端的需求市場。然而,目前國內真正收藏鉆石的人還很少,更多的還是處于消費的層面。但是我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交流的增多,鉆石在收藏領域也會占有一席之地。
欣賞來自多方面
徐曉嶺(上海古玩經營協會秘書長)
廣義的珠寶包含的范疇很大,瑪瑙、綠松石、珊瑚、蜜蠟等等都算,但是狹義的珠寶單指顏色豐富、硬度在7至10度之間的石頭。彩色寶石類主要在歐美比較風靡,相比之下,西方市場對于白玉、翡翠的認可度卻相當低。
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于珠寶的認知主要集中在珠寶首飾層面。傳統的文化觀念中,那些珠寶首飾除了有炫耀財富的意味外,還能給人提供精神的愉悅。而且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珠寶首飾是可以傳代的,所以從傳統來講,彩色寶石更為國人所看重。
此外,有些彩色寶石對于人體的養生和保健功能也是很明顯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碧璽、水晶等彩色寶石對人體的好處頗多,譬如碧璽中的很多礦物元素和電解質釋放與人體匹配的遠紅外波長,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特別有益。這也是其越來越受關注的另一個原因。
再者,從消費觀念上來分析,彩色寶石的 價格相對比較穩定,也不大容易出現“瘋漲”,能在一定程度上給消費者帶來“物有所值”的踏實感。
41.9克拉哥倫比亞祖母綠吊墜項鏈,北京榮寶今年秋拍拍品。著名設計師菅沼知行作品,日本制作。西方有句諺語:“世間沒有無瑕的祖母綠,正如沒有無缺點的凡人”。不過本件作品色澤濃郁純正,艷麗透徹,實屬鳳毛麟角。整體感覺既古典又時尚,華貴而不失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