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


“圩田歲歲正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道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這是宋代大詩人楊萬里《題廣濟圩三首》中的一首。詩中描述的富足的風流國“太平州”是現在安徽省當涂縣、繁昌縣和蕪湖縣一帶,宋時為太平州,元朝至元年間改稱太平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改稱之為太平府。
時間倏忽轉換,楊萬里著詩五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太平府出現了一個獨樹一幟的新畫派,因太平府所在地當涂史稱姑孰,這一畫派被稱為姑孰畫派。姑孰畫派的創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蕪湖籍畫祖蕭云從。與此同時,一位名叫張萬選的山東人在太平府任掌理刑名、贊計典的推官,張萬選與蕭云從的相識相交促成了《太平山水圖冊》這部我國版畫史上藝術巨作的問世。
據記載,張萬選在去官離任之前,因“理姑四載,姑名勝日在襟帶間,披榛涉,溯洄尋源,實愧未能。”考慮到“山川綿眇,遙集為艱,歲月驅馳,佳游不再”,“于是屬于湖蕭子尺木,為撮太平江山之尤勝者,繪圖以寄。”蕭云從應邀作畫,包括太平府所屬當涂、蕪湖、繁昌三縣風景名勝古跡共43幅,其中當涂山水15幅、蕪湖山水14幅、繁昌山水13幅、《太平山水全圖》1幅。43幅圖均題以詩文,文圖內容絕妙相配。旌德籍刻工劉榮、湯尚、湯義分別承擔了這套山水畫作雕版的鐫刻任務。張萬選留念太平府的山水,蕭云從選擇三縣名勝,繪景入畫,足以滿足張萬選在圖畫中溯洄尋源,佳游一番。
《太平山水全圖》畫面配楊萬里詩,點明“祖梁蕭五岳四瀆圖”,即摹仿南朝梁國畫家蕭賁的畫法。南朝畫評家姚最在《續畫品》中評述蕭賁的畫風:“右雅性精密,后來難尚。含毫命素,動必依真。嘗畫團扇,上為山川,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學不為人,自娛而已,雖有好事,罕見其跡。”前兩句的意思是說蕭賁的畫風高雅、精致、細膩,后人難以仿學其真諦。姚最是蕭賁同朝的后生,他所說的“后來難尚”也只是根據當時情況的個人判斷。因為“罕見其跡”,千年之后的蕭云從仿蕭賁畫風究竟像與不像,是不是如姚最所說的“后來難尚”暫且不論,但《太平山水全圖》確實做到了“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
山自不必說。太平府所在的江南地區多湖泊、低洼、淺灘,為增加可耕種土地面積,同時為了防治水患,人們圍湖墾田,疏水灌溉,圩田(又稱圍田)遂出現。農耕社會,農田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富足與否。加上水系發達,河湖密布,豐衣足食的魚米之鄉躍然紙上。所以五百年前楊萬里便以詩歌頌這里家家戶戶不識愁,秋收之際,蘆花似雪,風景如畫,是真真正正的風流國。
《太平山水全圖》中蕭云從突出了幾個要素:山、水、圩田、垂楊、舟船。一府三縣境內水村山郭、漁舟歸帆、亭臺廟宇、圩田垂楊一一呈現。雖然舉目即能看盡,卻又層次萬千,細細品賞,意味深長。圖中三座城樓,從東北至西南分別是當涂、蕪湖、繁昌,與當今三縣實際相對位置一致。蕪湖距繁昌較近,距當涂稍遠,在圖中也很明確。三縣北臨長江,河網密布,水運及水上交通非常發達。圖中大小舟船多達30余只,船帆高懸,輕舟如飛,南來北往,一派繁忙景象。
《牛渚磯圖》寫景長江南岸牛渚山石,配李白《姑孰十詠》之一牛渚磯詩句:“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洑間,回波自成浪。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牛渚磯即現在的采石磯,位于現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采石公園,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且列三磯之首。
此圖摹仿南宋四大家之一“馬一角”馬遠畫法。從圖中可以看到,地勢險要、絕壁臨空的牛渚磯突兀江中,占據約四分之三的畫面。山腰磯頂有亭臺屋宇,曲折而上的臺階隱約穿行在山石之間。畫面左下角,近山之處巨浪翻涌,表現出軟性的江水與剛性的山石碰撞的激烈程度。浪濤之上,一葉扁舟,舟尾一人撐槳,舟首一人坦然定坐,舉杯前望,小舟中間有一個收口酒壇,一個方形箱子。蕭云從是明末文社“復社”的成員,入清后,他憂憤國破家亡,拒不做官,“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或許也是他自己的一種心聲罷。
《天門山圖》寫景天門山,配李白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向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山位于現蕪湖與和縣之間的長江兩岸,江南江北兩部分分別又叫東梁山和西梁山。此圖筆法上摹仿夏珪,下筆蒼勁,構圖卻與其有異,畫面布局較滿。只見兩山對峙,懸崖高聳,形同門戶。長江之水似一把利劍,將天門山劈為兩半,只留一線可見天,一線天下激流澎湃,風帆高起,山與水的氣勢較詩文中更勝一籌。
《太平山水全圖》以及《天門山圖》的右下角分別署“劉榮鐫”和“旌德劉榮刻”。《太平山水圖冊》全冊中則輪番出現三個刻工的名字:劉榮、湯尚、湯義。
在新興版畫出現之前,中國的版畫創作程序是先繪畫、再雕刻、最后油印。一般情況下,三個程序是分工的,畫家、刻工和油印匠各司其職。明清時期,中國版畫的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以徽州為中心的徽派版畫隨著徽商的興盛而更加欣欣向榮。徽州刻工也有區域或宗族之分,大家最為熟知的當屬歙縣虬村黃氏家族,緊隨黃氏家族的另一徽派刻工杰出的族群就出自旌德縣湯村,劉榮、湯尚、湯義就是期中的代表,此外還有郭卓然、鮑承勛、湯能臣等,代表作品有《黃山志定本》、《雜劇新編》、《秦樓月》、《離騷圖》等。
旌德刻工的興起原因很多,當地多產棗木、梨木等木材,具備雕刻原材料;緊鄰經濟發達的徽州,受徽州文化繁榮的帶動,具備了社會需求的背景;元朝王禎任旌德縣尹時革新印刷術,在此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和轉輪排字法,促進了旌德縣版書業的發展。
雖然學術界對傳統版畫畫家中心論或刻工中心論還有爭議,但是一幅杰出版畫的誕生,定然凝聚著繪畫家首創和刻工二次創作的藝術智慧和心血,二者缺一不可。
張萬選看了蕭云從的畫卷后深有感慨地說:“余間一展卷,如見鳥啼,如聞花落,如高山流水環繞映帶,如池榭亭臺滲績滿眼,即謂置我于丘壑間,詎曰不宜?”可謂“蕭子繪事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