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詩景
(上海海洋大學,上海 201306)
隨著經濟發展,城市發展日益加快,各種城市問題也出現了,例如:城市人口膨脹,住房緊張,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等。城市怎么樣可持續發展,已是我們必須去解決的問題。我國政府為促進城市化健康發展,提出了構建發展節約型經濟、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
本文整理了國內外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文獻,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總結了現階段的研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討論之前,首先要了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這里從四個方面進行定義:(1)資源的角度,城市發展追求的是自然內在的潛力充分實現的過程,其目的就是實現城市內在資源的充分利用,資源優化配置,資源效益最大化[1]。(2)環境的角度,公眾一方面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社區的舒適度,另一方面注重自身社區的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保護環境,實現友好型的環境發展[2]。(3)經濟的角度,城市系統結構和功能相互協調、在全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協調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就是圍繞生產、經濟增長這一中心環節,通過農業、工業、交通等城市經濟活動使其均衡地分布,逐漸使得城市的新結構、功能與原有結構、功能及其內部結構的和諧統一,真正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3]。 (4)社會的角度,城市可持續發展在社會方面的要求是人類信息和文化的相互交流,文明得到極大發展、傳播的城市,以平等、穩定、富有生機、公平、沒有犯罪等為標志,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目的[4]。上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系統的概括了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直接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因素。
國外對城市發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華德[英]關于田園城市的觀點,城市與鄉村融合的思想,以及后來工業城市,城市功能分區思想等等,但這些思想觀點都是對城市的發展布局、城市本身的區位、環境等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理論、解決方案,并沒有考慮到這些城市問題解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直到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 (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才將可持續發展正式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發展”[1]。這時城市可持續發展正式提上議程,在此之前雖然諸多學者也在研究城市的合理規劃、布局,但我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下面是一些學者的研究:
城市要想可持續發展,自身資源得到合理地利用,就必須尋找到一個友好的使用過程,并注重其資源的使用效率,使資源利用利用效益最大化,資源達到最優配置,不要過度利用(沃爾特)。恰林基指出這些已經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絕對不能把它們留給后代或更大范圍,這是我們應該承擔的的一種責任和義務,他從這一特性入手,進行研究稱可持續城市為責任城市[3]。Daly提出4項標準來測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理論框架是否可行,分別是:環境影響不能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人類產生的廢物不能超過自然界的自凈、吸收能力;對非可再生資源的使用,不能超過其可再生資源代替速度。
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本文把西方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總結為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城市環境資源的指導思想,從努力實現“平衡點”到對“環境容量”的尊重。在此之前的城市規劃思想,專家學者一直倡導在發展和環境破壞之間找到“平衡點”、“均衡點”以至在一定的環境容量中求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塞爾曼,2000)。盡管環境容量和平衡點都是無法精確到具體量的狀態,但是現在改變為去尊重“環境容量”,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給予環境更多的考慮,從環境自身出發,而不是一味的去計算、考慮什么“平衡點”,留下更多空間去思考環境容量,以防止過度關注“平衡點”而無法適應未來變化,最終還是逃不開經濟一增長,環境就惡化的惡性循環圈。第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原則,從更多的要求出現“綠色”改變為要強調提高整體的生活質量 (詹克斯,1999)。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只是包括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且還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怎樣使得城市居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擁有更方便的生活條件,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一個城市的傳統文化以及非正規經濟活動、社區文化等非傳統環境因素也必須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被重點關注。第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方法不應該是把環境資源簡單、機械的保護起來,而應該是把保護轉變為將環境資源視為環境資產,并且是充分、有效的利用。機械的資源保護就是盡量少用、甚至不去使用,這樣的資源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沒有被充分的利用,發揮其最大的價值,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浪費。如果環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發揮其更大價值來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以環境資源的破壞為代價來謀得經濟增長。這樣結合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市場經濟的原則更為實際地保護環境,變環境資源為環境資產。
我國現階段大多數城市還是處于發展期,國內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也還處于發展、完善階段,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我國政府在1994年正式頒布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此后國務院專門發文,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將《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思想和內容要完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強調全社會要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6]。一些學者采取復合法 (AHP)來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5],羅稅等 (1992)利用三個復合指標: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系統評價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水平。海熱提·涂爾遜 (1997)把城市發展各要素總結為“發展持續度”、“發展協調度”、“發展水平”三個指標,最后利用“發展滿意度”來綜合評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凌亢考慮資源支持系統,經濟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在這四個方面的基礎上,據科學和實踐的統一,系統和水平的統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統一,可比性和可靠性的統一、相關性和整體性相統一、動態和靜態的統一的原則,確立了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程度的三方面指標:可持續發展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協調度。
國內還有其它學者是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入手,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歸結到發展經濟學的領域,研究對象是在人類社會的基礎上,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問題。從供給和需求的經濟活動關系來研究,首先,供給基礎理論是指城市經濟增長取決于城市內部的供給,若供給基礎好,供給充足,就可以將社會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發展等吸引到城市,促使城市經濟增長,其中包括城市產業的物質和經濟基礎、專業協調程度和環境投資;其次,供給基礎理論的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及應用需求指向理論的乘數效應出發,即外部市場對城市產品的需求,會促使城市的基礎工業、第三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從而帶動非基礎產業部門的發展;最后會使得,經濟增長的同時,又可以保證增長速度和產出效益以及外延與內涵之間的關系 (孟曉晨,1992;謝文慧等,1996)。
前面提到的研究雖然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資源,都是圍繞經濟的可待續性來進行的,但都不反映發展目標,這在研究進程中就會存在下列問題:
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本身具有復雜性,從而使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也顯示出綜合性和交叉性的特點,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理論框架來說,包括經濟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系統科學和其他領域。這就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準確定義造成很大困難。現在普遍接受的是布倫特蘭夫人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發展要既能保證當代人福利增加,同時不會削減后代人的福利”。這個定義用經濟學方法來分析就是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沒有代價的發展,沒有投入成本的發展,可事實上,人類活動是不可能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構成危害的,經濟發展不可能沒有代價,不可能不付出成本,這種定義就使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過高,然而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又使人們空歡喜一場。現實中,人類只能是盡可能的使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最小化即經濟發展成本最小化,就是要使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使用的折現率達到合理的水平,依據微觀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即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來確定,而不可能單純要求城市可持續發展既達到保證當代人福利,同時不會削減后代人的福利。
由于城市一定意義上是環境與資源的集大成者,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包括城市工業發展、城市能源利用、人口控制、技術進步在內的綜合性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就意味著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從現有模式向新模式轉移,例如由粗放、機械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在這一轉移中或多或少又會存在著決策風險[6]。這時,城市可持續發展內涵的不明確性就顯現出來。沒有真正體現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具體在可持續發展中應該怎樣去做,側重點在哪里,是突出發展,還是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到底存不存在均衡狀態;又或是二者同時協調進行,那怎樣協調,通過什么方式和機制來協調;同時,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進程中存在的風險也難以預計等等這些問題都顯示出城市可持續發展內涵的不明確性。
在處理城市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時,政府機關片面看待,普遍存在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城市環境污染就要求工業企業停產整頓,嚴重的甚至直接倒閉;人口膨脹,就限制人口、戶籍落戶等。這樣并沒有將各種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主流經濟學派認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就是治理其發展的外部性,并以外部性理論作為理論依據,但這顯然也是存在局限性,缺乏整體性和統一性,因為城市環境污染可以通過外部性理論得到解釋,而由城市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全球溫室效應、資源耗竭等問題卻難以用外部性說明,也難以用治理外部性的科斯理論與庇古手段來解釋。
城市經濟發展中所支付的成本是必須的,只是投入的成本最低與獲得的長遠收益最大才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城市經濟發展成本的分析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此理論基礎上,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治理城市環境的污染,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合理的利用資源,控制人口的過分膨脹,使城市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就是對發展成本進行控制,使其達到最小值,同時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對整個城市的滿意度。
[1]李松志.董觀志.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其對規劃實踐的指導 [J].城市問題,2006(7).
[2]任保平.經濟發展成本分析: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
[3]張俊軍.許學強.魏清泉.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1).
[4]張衛.郭玉燕.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J].經濟學研究,2006(11).
[5]海熱提涂爾遜,王華東,王立紅.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7,(2).
[6]凌亢,王浣塵,陳傳美.南京市可持續發展系統模型的運行與檢驗[J].武漢大學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