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測繪院,新疆 昌吉 8311000)
地理國情普查項目中,地理國情要素數據是指除按照地表覆蓋要求分類之外,以實體形式采集的道路、水域、構筑物以及地理單元四類地理要素數據成果,這些數據只能 以矢量方式表示。地理國情要素包括5個一級類,23個二級類,49個三級類,為整體提升國情要素數據成果質量,基礎數據的提取、數據采集原則和技術要求深入理解及數據成果的質量控制是只做好國情要素數據的基礎。
2.1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提取。對收集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現勢性、完整性、準確性進行核查,對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和提取。對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坐標系轉換、數據分類與提取、數據組織重構、分類代碼轉化等處理,按照《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內容要求提取,形成地理國情普查基礎數據。
對于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現勢性較差或無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的區域,要素實體和屬性信息可由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提取。
2.2 專業資料信息提取。對收集的專業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按照《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中內容要求進行地理國情普查信息提取,形成地理國情普查參考數據。
(1)平面精度。地理國情要素平面采集精度應控制在5個像素以內。特殊情況,如高層建筑物遮擋、陰影等,采集精度原則上應控制在10個像素以內。(2)分類精度。對于地表覆蓋分類數據,沒有明顯分界線的過渡地帶內覆蓋分類應至少保證上一級類型的準確性。(3)屬性精度。地理國情要素的屬性內容、數據分層、屬性項定義等均按照《地理國情普查數據規定與采集要求》執行。長度、寬度、高程、面積等均采用米制單位。獲取的定量屬性值保留的小數位及數量單位應符合本技術規定中各具體屬性項的要求。(4)數據現勢性。普查成果數據整體現勢性應達到普查時點的要求。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采用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并更新到普查時點時可用的最新版本。學校、醫院等單位信息應采用主管部門公布的最新注冊信息。(5)數據接邊原則。地理國情要素數據必須經過接邊處理。各普查任務區承擔單位負責接西邊和北邊。接邊時應疊加正射影像,對相鄰需接邊線劃之間的距離小于正射影像接邊限差的,可以調整一邊的數據直接接邊;距離小于2倍正射影像接邊限差的,兩邊相向平移接邊;距離大于2倍正射影像接邊限差的應檢查和分析原因,由技術負責人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決定,并作為重大問題進行記錄。(6)地理國情要素應按照采集要求正確采集并建立正確的拓撲關系。
①若相鄰地理區域覆蓋影像的時相差異較大影響解譯,可選擇其中的一個作為基準時相,選擇相應時相的較低分辨率遙感影像進行比較確認,對識別結果進行適當調整。②相鄰區域被不同類型影像覆蓋時,需注意不同影像的波段設置差別帶來的光譜差別,對鄰接區域實體要素的識別應以人工為主,并優先采用光譜特征以外的其他解譯標志。③地理國情要素屬性可參考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相關專業資料表示。屬性項中部分必選屬性若因收集資料不全,不能填寫的時候需在技術總結中記載說明。
4.1 道路。道路包括鐵路、公路、城市道路和鄉村道路。道路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中均表示了中心線,在基礎地理信息提取的道路中心線數據基礎上,按影像對道路中心線進行修正編輯和補充采集。
按照《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的要求,整合提取1:1萬、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交通部門的資料,生成道路普查基礎參考數據,然后將其屬性賦值到道路中心線。
4.2 構筑物
1)構筑物在地理國情要素需要表示符合采集要求的水工設施、交通設施以及尾礦堆放物。2)高速公路出入口采集高速公路中心線與匝道中心線的相交位置;當高速公路出口與入口在同一位置時,應分別采集。3)高架路、立交橋不視作橋梁采集。4)尾礦庫范圍包括壩基起算的壩體部分,并以庫體與周邊的自然分界線為界。
4.3 堆放物。尾礦堆放物是指礦石經過選別、綜合利用處理后的殘留物質堆積形成的地表。
4.4 水域。水系層存儲河流、水渠、湖泊、水庫、坑塘等水系要素數據。其中,河流水渠是指水流通道,包括水流及河床或渠岸。
4.5 地理單元。地理單元表示到三級分類,二級類包括行政區劃單元、社會經濟區域單元、自然地理單元、城鎮綜合功能單元等。
做好任何測繪項目離不開不斷地總結、經驗的積累,要積極梳理生產過程中技術問題并修改,隨時根據各級檢查、抽查及巡查提出的建議及意見,總結技術問題出現的原因,結合培訓工作,少走彎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不斷提升作業技術水平及國情要素數據成果質量。
國情要素數據的質量控制嚴格執行“兩級檢查、一級驗收”政策,隨著國情要素數據制作進度,不定時進行過程質量控制,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數據成果完成后,配合地表覆蓋、遙感解譯樣本及元數據,做最終的成果數據質量檢查。
地理國情普查項目國情要素數據更重視屬性信息的提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情監測將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好國情要素數據,為常態化的監測體系做好基礎性保障工作,為實行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實現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
[1]程鵬飛,張莉等,GDPJ09—2013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檢查驗收與質量評定規定,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3年12月
[2]劉若梅、周旭等,GDPJ01—2013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