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江
(寧波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浙江 寧波 315042)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學性基礎上,以“適度超前”為原則,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規劃。在能更好地利用資源前提下,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方便人力對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協調的促進礦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借助人力做好綠化工作,確保地質的穩定性;對部分穩定性差、危害相對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組織勘查治理,消除隱患,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柔性主動防護系統是地質災害頻發區所運用的常性科技技術,主要使用鋼絲繩網覆蓋包裹在所需防護斜坡或巖石上,在技術上可以限制坡面巖石土體的風化剝落,從而起著一定的加固作用,對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圍內運動起著相對的圍護作用。運用這種技術其優勢在于:
(1)具有相對的柔性,易于鋪展。適應較為復雜的坡面地形,在人為安裝程序中才突出標準化、系統化,從而保障人民的生命生活的安全。
(2)系統采用切模的安裝方式,這樣不僅工期短,而且在施工時降低一定的費用。
(3)系統材料采用了特殊制造工藝、高防腐防銹技術,從而延長了系統的壽命。在系統能將工程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點的基礎上,也對防護區域的土體進行了保護、穩固了巖石,這樣便于人工綠化,利于環保。
(4)計柔性防護網作用原理上雖然傳遞以充分發揮整個系統的防護能力,但是由于局部受載,在整體作用的前提下,從而使系統能承受較大的荷載,因而降低單根錨桿的錨固力要求。
(5)系統的開放具有一定穩定性,從而使地下水可以隨之自由排泄,從而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因壓力的升高而導致的邊坡失穩問題;該系統除對穩定邊坡有一定貢獻外,還具有一定的抑制邊坡遭受進一步的風化剝蝕的作用,在不破壞和改變坡面原有地貌形態和植被生長條件下,做好為今后有條件并需要時實施人工坡面綠化保留了必后備工作,綠色植物能夠在其開放的空間上自由生長,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與坡面防護系統結為一體,從而抑制坡面破壞和水土流失,反過來又保護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實現最佳的邊坡防護和環境保護目的。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在城市建設中因巖土性質由所形成的環境、氣候條件、地下水、地質構造、人類活動等一系列的地質作用所決定的。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和地基的穩定性千差萬別,它們都將在城市文明活動中表現出來。
地質構造引起的交通塌方,為此我們在開挖前應加強地質構造調查研究、提高支護的強度和支護的等級,在做好地質災害治理中利用科學技術應加強監測,否則很容易造成地區塌陷、地下涌水,這是地質構造應用的表征。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在一定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并與技術實踐和管理體制相結合,設計管理者要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與一般的土木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具有一定的本質不同,這在平常的工程實踐中被諸多實例所證明,為此當地政府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國家交了昂貴的學費。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防治預防災害的地質工程,是對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質量進行 (如山崩體、滑坡體等)人為加固改造的設計工程。由于地表在演化過程中趨向于復雜,影響著人們的安居樂業,為此我們得借助人力科技加固山體,預防地質災害。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管理當中分別進行對崩塌體、滑坡體、泥石流堆積體,進行實施防治的工程,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所限有的空間不僅受限于地質環境和地質體的,而且還是在現有的三維地質體對已經產生的崩滑體進行人為科技改造來加固工程。然而這種防治工程是非標準化工程,在設計方面必須是建立在對大自然已經生成的滑坡體等災害體的充分認識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十分有限的勘查技術以點帶面通過有限的鉆探、平硐等山地工程進行,在設計、施工過程自然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認識過程,在根據施工地質即時反饋調整設計,在此這里需要地質與工程方面很強的專業技術性。對人們而言,這種設計以“適應自然環境“為原則,并不像房地產建高樓大廈一樣可以充分顯示人類的創造欲望。
在進行對山體的改造和加固的防治保護工程,既是在山體上打深孔將鋼筋混凝土埋入山中的工程,而與蓋高樓的工民相差甚遠。尤其在學科范疇、技術標準、勘查要求、設計原則、施工規范、監理過程、竣工驗收等程序截然不同,其工程難度不是純粹建筑工程師所能想到的。
4.1、 在發現地質災害的源頭時候,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即使實行有效地管理備案,時常性的做好地質災害的知識普及,要進行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危害的宣傳教育。在有關部門內部要做好,應急處置工作,進行有效地統一分配,統一指揮,借助科技人才的力量進行有效地客觀決策,要發動群中的力量,責任到人,密切配合,落實防護、防治的管理工作。
4.2、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為了保障人民的安居樂業,相關部門派去相關人員對地質災害源頭進行定期的作為記錄收取數據,當災情發生后,組織人民群眾要在第一時間將災情報告負責部門,在規定時限內報告災情發生時間、地點、影響范圍、程度等,并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搶險安全救災
4.3、 地質災害發生后做好衛生安全工作,進行對受災群眾的情緒、經濟上進行安撫補助,盡快恢復生產力,對突出有貢獻的單位或個人進行有力的表彰。對不服從調度指揮,造成嚴重后果進行追究法律責任。
在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當中,要發動基層群眾減輕施工勞動強度,縮短工期,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基礎要根據地形靈活布置,不破壞坡體的原始地貌,不影響坡面自然排水和原生植物生長,這樣有利于實現環境美化。在最大限度的維持原始地貌和植被的情況下,降低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民生問題。
[1]楊濤;周德培;雷承第;馮君;羅陽明.柔性防護邊坡的穩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年02期
[2]葉四橋;唐紅梅;祝輝.基于落石運動特性分析的攔石網設計理念[J].巖土工程學報,2007年04期
[3]羅陽明;雷承弟;周德培;楊濤.SNS主動防護條件下邊坡綠化及穩定性探討 [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2期
[4]姚義武;王東;孫建國.棗莊多管齊下嚴防地質災害[J].山東國土資源;2011年06期
[5]丁利冬.呼和浩特: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將通過手機發送[J].西部資源;2011年02期
[6]李清.SNS邊坡柔性防護系統的應用 [J].鐵道標準設計,2012年02期.
[7]楊濤;周德培;雷承第;馮君;羅陽明.柔性防護邊坡的穩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