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煙臺市國土資源局,山東 煙臺 264003)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征用作為新增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方式,土地征用補償問題逐漸上升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和關注的重要課題。土地征用補償的實質是國家給原土地權利人因征用其土地所造成的損失按照相關規定給予一定補償。雖然國家在土地征用補償方面給以了極大的重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協調好社會發展和公民利益間的關系,必須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在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制定方面形成了重征用輕補償的模式,雖然我國在土地征用補償制度方面建立的比較早,但至今土地征用補償制度仍無憲法依據。就我國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來看,各種制度的規定分散在“單行的各個法律中”并且土地征用補償標準針對不同地區差異性較大。現行的立法使得政府在征地過程中因無法可依,造成政府行為失控或公民權力受損等問題發生。
補償費用的多少直接關系到被征地公民的利益。《土地管理法》第47條中規定:國家依法征用集體土地,按照被征用土地征用的原有用途給予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如果按照最高補償30倍來計算,每畝地平均年產值2000元,補償費也才只有6萬元。“對于被征地農民來說,依據上述規定獲得的征地補償費僅僅相當于公務員一兩年的工資收入,如果按照當地的物價水平,僅僅能夠維持兩年多的基本生活”[2]。基于征地補償標準較低,使得被征地公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影響,難以保證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原來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對于基本是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而言,通過低廉的土地征用補償費用買斷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使得他們喪失了生存的基礎。農民拿到同原來土地生產收入不成正比的補償費用后,如果政府沒有對農民進行妥善安置,一旦將這些土地征用補償費用支配完,農民為了生存往往會鋌而走險,做出一些對社會危害性極大的行為。
土地征用收益為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收益及土地征用后的補償費。因我國農村土地屬集體所有,農民擁有土地使用權,故土地征用補償費用應該是合理分配給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然而,就當前的土地征用補償分配現狀來看,部分地方鄉鎮政府也參與土地補償費用分配當中,使得作為集體土地使用者和經營者的農民收益直接受損。
我國土地征用補償問題之所以難處理,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在土地征用補償方面的立法比較滯后,難以有效通過相關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國應盡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具體來講,應在憲法的相關規定下,科學合理制定系統完善的土地征用補償法。這樣可以將原來分散的補償規定匯集在一起,利于各條文間的銜接和立法精神協調,進而使補償標準明確化,補償形式合理化。針對當前農村地區土地征用補償政府說了算的問題,應加強規范土地征用補償行為,確保被征地農民利益不受損害。可以通過建立土地價格評估制度和征地補償方案聽證、審批制度,征地補償民主決策制度,征地補償爭議司法救濟制度等程序制度來避免該類問題的發生。
針對土地征用補償費用分配不合理,農民被征地后的收益無法得到保證問題,我國應進一步明確“誰征地,誰出錢”原則和“誰所有,誰受益”原則,確保征地補償所得費用農民能拿到手中,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避免因農民合法權益受損,土地被征用后無穩定的生活收入來源,做出危及社會穩定和諧的行為。
當前,我國在土地征用補償方面,采用的是一次性貨幣補償方式。實踐表明,這種補償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為此,我國應加大對土地征用補償改革的力度,在補償方式確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農民近期利益,而且也要考慮農民的長遠利益。改單一的貨幣補償方式為多樣化的補償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實物補償方式。此外,為了能夠確保被征地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應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制度范圍,保證失地農民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權利。
[1]湯曉珂.淺析土地征用補償法律制度 [J].中國土地,2004,(1):55.
[2]戴雙興.我國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與農民權益的保護[J].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版),2004,(3):98.
[3]金群,洪艷華.完善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的思考[J].南方國土資源,200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