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蘋
(哈爾濱市華濱建筑工程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隨著建筑的飛速發展,地下連續墻作為主體結構占有了重要地位。地下連續墻是利用專用設備,在配合泥漿護壁的同時,開挖出深槽并內放鋼筋籠后形成一條連續不斷的地下墻體。地下連續墻技術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的防滲墻中,具有檔土、防滲、防爆等作用,且污染小、進度快、造價低并適用于各種地質條件。由于地下連續墻要求較高,其施工質量影響到建筑主體的安全性。在關鍵施工節點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質量,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對經常出現問題加以解決。
1.存在的問題。導墻變形造成鋼筋籠不能順利下放,導墻側向穩定不足發生導墻變形。或者是墻的內墻面與地下連續墻的軸線不平行,出現導墻不垂直,造成內墻面與地下軸線不平行,導致建好的地下連續墻不符合設計要求。
2.控制措施。導墻拆模后,每隔一米設一道木支撐,混凝土沒有達到設計強度以前,避免機械在導墻側面行駛,防止導墻變形,如果已經變形了,需要在鎖口撐開足夠空間下放鋼筋籠。導墻中心線要與連續墻軸應重合,導墻面的凈距設計寬度要加60mm,凈距誤差小于4mm,外墻面是否,可以確保偏差符合設計要求。
1.存在的問題。地下連續墻必須滿足基坑邊坡穩定和抗管涌滲流穩定等要求,由于偏差問題,出現混凝土液面過高,導致塌方。
2.解決措施。針對不同的地質情況建立安全應急預防方案??刂坪闷顔栴},偏差要控制在規范規定的范圍之內,泥漿液面的高低要適合,遇到特殊情況要控制好地下水位的升降如果水位過高會使槽壁塌方。為了避免槽底沉渣過多,造成鋼筋籠上浮,地下連續墻的刷壁工作不得馬虎,控制好連續墻的防滲漏效果及其連續墻的整體性能。
1.存在的問題。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很多流砂涌入或承壓水涌入,導致出現滲漏。
2.控制措施。控制好地下墻接縫滲漏水是本工程基坑開挖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使用止水鋼板接頭,止水鋼板能夠增加地下水滲透難度,起到防滲流的保護作用,可以確保開挖面以上的止水要求,增加地下墻整體強度,并且穩定性好,且接頭的起拔容易控制,接頭質量可靠性強,風險小。
1.存在的問題。由于混凝土的配置不當,出現流體過大,影響澆筑質量,或者是由于導管連接問題出現滲漏。
2.解決措施。地下連續墻的混凝土必須高于結構設計強度一個等級進行配比,混凝土中的骨料要求使用良好的河砂及粒徑不大于20mm的河卵石,水下混凝土的混凝時間不小于5h-7h。地下連續墻混凝土采用導管水下澆筑,首先要考慮導管拼裝問題,導管在砼澆注前先用吊機直接吊入槽中砼導管口,再將導管連接起來。在倒砼的時候,有些導管拆不下來無法保障順利灌注砼。在使用導管時要防止導管碰撞變形,難以拆卸。其次是堵管問題,由于砼的質量問題會導管堵塞的問題,導管堵塞后,需要把整體拔出來,但是整體提高十幾米是非常危險的,拔出時應該換用直徑大的鋼絲繩,防止造成淤泥夾層的事故。導管的內徑不得小于骨料粒徑的5倍,導管間距要求為4米。混凝土澆筑時,導管下口插入深度應控制在3-5米,過深或過淺都會出現導管橫向移動。混凝土澆筑要求具有連續性,實際澆筑高度應比設計標高超出1.5米以上。
1.受到施工環境的影響。有的工程地處于地基軟弱的地段,造成地下墻施工時重型機械無法正常作業;在地面以下有10m左右厚度的砂質粉土層,就會出現垂直滲透系數較大,成槽施工時易發生塌方;工作井施工的標貫擊數大于50擊,由于土層的工成槽工效低下,要靠抓斗自重沖擊成槽,且很容易發生滲漏現象,造成整幅槽段穩定性差。
2.解決措施。在導墻范圍內的暗塘要徹底挖除至原狀土,用摻有5%水泥的粘土置換導墻底部的雜填土。對于槽段兩側的暗塘,要求分層鋪設40cm厚渣,如果暗塘深度大于1m,需要先挖除導墻范圍的暗塘,導墻施工到原狀土并用單液注漿填充,注漿水灰比0.7。
1.淤積物的形成。清底驗收后仍有砂礫、粘土懸浮在槽孔泥漿中,隨著懸浮物的沉積,在槽孔壁會形成大量槽底淤積物,淤積物的向下沖擊力大,當淤積層厚度大或粒徑大時,懸浮于泥漿中,過一段時間又沉淀下來落在混凝土面上。流動狀態下這些淤泥會形成窩泥,槽底兩端的淤積物,有的隨混凝土沿接縫向上爬升,有的在接縫處滯留下來形成接頭夾泥。
2.控制措施。砼開始澆注時,放置隔水球將管內泥漿從管底排出,砼澆灌初灌時保證每根導管砼澆搗有5方砼的備用量,澆注中要保持砼面上升速度控制在5-6m/h,內埋置深度控制在2.0-5.0m,嚴防將導管口提出砼面造成泥漿涌入導管;當混凝土澆搗到導管內混凝土不易流出,可將導管的最小埋入深度減為1.5m左右,砼面高差小于40cm.;泥漿能有效防止坍方,具有很好的攜渣能力,延遲了混凝土面淤積物的形成,減少了夾泥現象,如:當泥漿比重為11.3~10.55kn/m3時交界面無夾泥,接頭處泥漿含砂量越高,夾泥也會顯著增多,所以,要控制好泥漿比重小,防止夾泥現象出現。
[1]高學春,地下連續墻施工技術應用探討[J]。中國住宅設施,2012,(01)
[2]龔曉南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基坑工程發展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巖土工程學報》增刊2006.11
[3]李連祥,黃志眾,郝曉平濟南市深基坑工程創新技術分析,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10
[4]姚天強,石振華,曹惠賓基坑降水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