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媛 黃智宇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我國高等學校近年來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時期,大批的學生進駐校園。教室作為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場所,除了必備的功能性,它的環境對人的心理、情感產生的影響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和精神狀態。一個安穩平靜學術氣氛濃的教室環境會產生良性循環,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感受人文情感的關懷。如何通過改善教學環境來滿足大學生的審美和情感需求,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問題。
通過實地調查,現在的學校教室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室空間簡單乏味,沒有歸屬感;單一教室環境應付多種學科的使用方式,不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使用需求,一味工業化、模數化布局,教學特色以及學術氛圍弱,室內裝飾極其簡單,人文情感設計因素幾乎為零。教室內的桌椅板凳也是簡單重復,有些甚至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很多教室的窗簾只是掛了黑黑的遮光布上去,毫無美觀性,這些簡單的室內裝飾缺少人性的關懷。單一枯燥的教室環境容易使學生感到疲勞,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桌子與椅子距離較近使學生入座很不方便,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個別教室擺放的長桌,導致幾個人連坐在一起,課間不方便學生的進出活動。桌椅之間的距離對于教室這樣的公共空間來說,是需要認真考究的,主要是根據學生的人際尺度,心理、生理上的人機工程學角度,為他們創造出適宜學習的教育空間。教室環境缺少情感化設計,使教室環境本身缺少學習的氛圍,缺乏學生在課堂學習的代入感,容易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低頭玩手機、打瞌睡等等。如何使教室環境變得有特色化、情感化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
情感化設計與教室環境營造之間具有一定的有機聯系,基于情感化設計的高校教室空間能夠在設計理念和設計表達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首先是滿足大學生追求空間個性和品位的需求,大學教室作為一個特殊的室內空間,有一定的空間局限性,但是同時給了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對于一個學校的教室來說,也許需要表現自己學校特色的教室,但是絕對不會太過個性化,因為教室始終是一個嚴肅而且需要長久能夠讓人待下去的公共空間。我們的學校可以稍微對教室有一些設計,但是其實設計感并不是很強,要想體現一個有特色的學校,在追求個性方面其實并不需要太多,但是我們的教室設計要有統一感,這樣反而能夠象征一個學校。環境清幽的學校,它的教室也可以是很清幽,很綠色的,恰當的綠色植物點綴,可以保護學生的眼睛,同時提供新鮮的氧氣,是教室內部環境的空氣流通。所以具有情感化的教室環境設計對學生學習狀態至關重要。
首先,教室空間的形態和比例尺度。空間形態的方向、大小、體量、形式和構成關系都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大學教室需要帶給學生開闊穩定的感覺,所以一般都是水平空間,同時達到空間高度利用的效果。豐富多變的尺度關系維系著現實存在的外在和諧,各種適宜的尺度也是創造舒適、宜人環境的基礎。對于教室這樣的公共空間來說,主要根據學生的人機尺度、心理、生理的客觀要求,為他們創造出適宜學習的教育空間。不同專業學生對于教室的尺度和比例的要求不同,如工科類教室與藝術設計類教室對空間的形態、尺度差異性很大,合理的空間規劃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
其次,教室空間的光和色。室內光環境的設計能滿足人、經濟及環境、建筑空間等三個方面的要求。光是可以讓人獲得具體的情感體驗,還可以連接設計者的感情。盡可能的采用自然的天光,利用可調節的百葉窗、紗簾等讓教室采光顯得生動和活潑。色彩對人的物理、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的作用。利用人們對色彩的視覺感受,可以創造富有個性、層次、秩序與情調的環境。在教室的設計中,引入自然的色彩,天空藍、青草綠、陽光橙和純白,藍色給人簡約舒緩的感覺,可以讓學習中的人情緒穩定;綠色當然是可以給人新鮮活力,同時能讓學習的人明目,點綴一些橙色可以讓人的心情不至于一直低沉,活躍大腦細胞,而白色可以令人心胸開闊。對于大學教室來說,這些色彩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后,教室空間的材質肌理和陳設裝飾。室內空間可通過不同的材質機理體現精神,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質地,在光的影響下,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粗質材料給人粗獷樸實的感覺,細質材料給人精致華麗的感受,硬質材料給人冷漠生硬的感覺,軟質材料給人柔軟溫暖的感覺。教室需要細質硬質的材料,這是從人機方面考慮,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室的功能性,讓學生處于以干凈簡約的教室。家具是室內環境功能的主要構成者和體現者。家具不但可以劃分空間也可以限定空間。家具擺放或者挑選的好壞,甚至可以決定一個空間整體的好壞與風格。例如講臺可以做的有個性又能體現多功能的作用,既美觀又實用。當然這些就需要我們去創新發展,改變一直存在的這種課桌椅狀態,呈現出新穎、靈活的形式,進而促進新的教學模式的生成。
綜上所述,未來教室環境一定會更好的體現出情感化設計內涵,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心理、營造舒適高水準的學習環境,彰顯人文的關懷。所以需要我們從情感化設計入手,并且使空間富有形式美和功能美,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全面提升當前高校教室的設計質量,展現出當代中國高校教室的文化底蘊和高情感內涵。
項目負責人:朱婧媛、黃智宇
項目組成員:李健峰、王瑤、王光宇
[1]謝翌、徐錦莉.教育環境—種被忽視的課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
[2]彭春輝.教室座位排列對學生的影響[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