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人是很貪心的。
比如旅行時就可以看出來。照相,購物,景點。一個不能少。
到日本旅行,曾聽到有人說,到這樣的地方,買得越多越劃算。意思是某些東西比國內便宜,買得多就賺得多。這是什么邏輯,我不明白,購物不但是花錢,而且花精力。我實在沒有精力不看風景,而去看這些所謂便宜的東西,大包小包到此一游地買回去。
還有照相。我不太理解,很多人為什么那么喜歡拍照,同一個地方擺出各種姿勢,拼命拍照上傳,一路上都在忙乎這個了。拍的時候,最好的風景其實已經錯過。我現在不喜歡照相了,頂多拍拍喜歡的風景,留那么些瞬間就可以了,照相真不重要,體驗更重要。有一段時間,單反挺流行,我也用過那么兩次,但是僅僅兩次帶出門,我就很后悔,背這么重的東西,我又不是專業攝影,這不是大材小用嗎?在技術先進的同時,其實某種程度上被綁架了。再出門,我就重新用上了普通的小相機,挺輕挺好的,我又不拍什么“高大上”的照片,按自己的角度拍些喜歡的瞬間就好。陳丹燕好像說過這么一句話:“相機的性能越好,越能限制人的感受力,因為它變得太有說服力。我寧可用稚拙的相機。”這話說得真讓我認同。稚拙挺適合我的,我不是為攝影而旅行,我只喜歡感受。用眼睛看,用心去體會,用腳去走每一步。有人說,三四十年代的電影有一種幼稚的美。這話說得真好,太圓熟的東西不可能好看。
還有個感受,發現很多人離了WIFI,就好像活不下去,到處找WIFI,試信號。我的手機很普通,只有電話和短信功能。那次,我本來開通了全球通業務,但是到國外發現居然沒信號,也好,沒有手機,也挺好,我挺習慣的。我又不發微博微信,也不設什么朋友圈,我的行程似乎與他人無關。我真正想分享的,也只是我回國后慢慢整理出來的感受而已,并不是我將到過的地方或吃過的飯拍下來的照片。這些跟別人有什么關系?
還有景點。這個也是很多人到此一游的重頭戲。似乎所有的景點都要去,漏了一個不劃算。其實,有沒有問自己最想去哪里呢?我對景點一直在放棄狀態。我沒有別人那么迫切一一去到。或者說我沒有景點的概念,自己喜歡就好。景點不也是人為設定的?有朋友剛從莫高窟回來,很有感觸地說,那個景點是20個人排隊進去,然后每個洞窟停留的時間不到幾分鐘,還沒看明白,后面的人又要進來了……我說管理者可否換一種思路,讓游客可以選一個到兩個洞窟,可以慢慢看,也不需要每個洞窟都看到吧,細細體會一兩個就行。我在吳哥窟時,一個通票可以看很多窟,但我只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3個窟,其中的一個窟去了兩次,非常好,很慢很靜地去體會。我想我看到了精髓。
這個世界喧囂的原因是,很多人什么都想要,很是熱鬧。有人說,中國人為什么都那么喜歡拍照?最有意思的是,我坐在嵐山的一家面向大堰川的料亭吃一碗冰涼宇治時,聽到川邊一陣國語:“快來這邊拍啊,快來啊,這里好看。”
我倒是記得陳丹燕提到的這么一對老夫妻,她在都柏林的國家美術館看到這么一幕:一對中國老夫妻坐在美術館長廊邊休息,安靜地吃三明治和蘋果,并且小聲地討論正在展出的蒙克的畫。這樣的畫面真美。她說,她忍不住回頭去看他們。清高而靜默,真好。物質時代,我反倒喜歡看到這樣的清簡和高貴。好的東西被他們看到,才算不浪費。
當我在清晨的川邊打開一本書細細閱讀時,我為自己心動;當我步行六七個小時,用簡單的英文向別人問路,那只是一幢百年老屋,很少有外國人想要去看時,被問的人很驚喜:“這個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我都有些驕傲了;當我在西本愿寺的木制回廊上靜靜坐下,旁聽一刻早課時,我為自己的安靜偶遇而慶幸,我融入到了這個城市的節奏;當我在一家專程去的契茶店里對老板娘說:“我喜歡你家的坪庭。”因為真愛旅行的人會注意到她家不起眼的坪庭,那是真正的風情。她露出驚喜的表情……我赴日之前,把一些日系的書找出來重讀,認真地做了筆記,我把一種文化深深融入到了即將去的行程……
旅途是最能看出一個人心性的。貪心和浮躁是頑疾。
(摘自《深圳青年》)(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