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a
某天清晨,我在路邊排隊買煎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名穿著校服的小學生。他原本安安靜靜地排著隊,忽然,他側過身,朝著馬路對面喊某人的名字。但是,這位同學似乎沒有聽到他的呼喊,自顧自地往前走,消失在馬路的轉彎處。
“距離太遠了,他沒聽見。”我對小學生脫口而出這句話。對方沒有回應我,買好煎餅就走了。我有一絲尷尬:我為什么會對他說那樣的話呢?
自我分析下來,原因是我認為這個男孩會因為他的同學沒理會自己而沮喪、失落、難過。我對他說話是想安慰他,但我想安慰的對象真的是眼前的這名小學生嗎?不,是我自己。
從小到大,我都害怕的事情之一便是:我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不理我,或者別人和我打招呼,我沒聽見,對方以為我故意不理他。
“別人不理會我”和“別人誤會我故意不理他”,這就是我的心理按鈕。認識到這一點后,我輕松了許多,也可以用這個發現解釋自己的很多行為。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別人激怒,然后怒氣沖沖、小題大做,那么,很有可能是別人恰好按到了我們的心理按鈕。
心理按鈕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設定在自己內心的“心理程序”。別人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就好像按了我們的心理按鈕,快速啟動了這個“心理程序”。經過自己心中程序自行地解釋與處理,我們會產生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通常這些情緒和行為反應都是比較負面的,我們會感覺自己被人激怒了或者被人傷害了。
我有一個男性朋友,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只是身高低于1.70米。有一回朋友聚會,談話的過程中,某女性朋友說自己擇偶的要求之一是對方身高超過1.75米,因為她不想讓自己穿上高跟鞋后看起來比對方高。這原本是很正常的想法,沒想到我的這個男性朋友眉頭緊鎖,立刻憤怒地大聲質問這位女士:“身高不超過1.75米,就沒資格成為好伴侶嗎?你這是偏見,知道嗎?”當時大家都驚呆了。
我能夠理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他在上學和戀愛的時候,都曾因為身高問題遇到一些挫折,被同學取笑,被自己喜歡的女生拒絕。因此,盡管他的事業發展得很順利,但“個子矮”是他的心理按鈕。如果別人笑他個子矮,或者別人不小心按到有關“個子矮”的心理按鈕,他就容易憤怒,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
在親密關系中,心理按鈕很容易被發現,也很容易破壞彼此的關系。有時,我們會因為對方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表情或者一個行為,就暴跳如雷、怒不可遏。這多半是因為他按到了我們的心理按鈕,也許是他的言行勾起了我們童年或成長過程中的痛苦回憶與情緒。
(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一書)(責編 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