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逸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臨床治療探討
李俊逸
目的探究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應用效果。方法68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 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外固定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克氏針固定治療,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術后骨折愈合情況以及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 術后患者骨折愈合速度較快, 并發癥較少, 手術效果良好, 值得臨床推廣。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克氏針固定治療;臨床療效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上肢骨折, 患者骨折率較高, 多是由于間接外力所致, 患者多表現為腕部疼痛劇烈, 嚴重者可導致骨折移位, 腕部活動受限[1]。為進一步研究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療方法, 本院選取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臨床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2014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68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2], 經X線檢查確診,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68例患者中男42例, 女26例, 平均年齡(38.4±4.3)歲, 受傷原因:交通意外45例, 平地摔傷16例, 高空墜落7例, 將患者根據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外固定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外固定支架+克氏針固定治療:臂叢阻滯麻醉, 取仰臥位,于C臂X線指導下行手法整復, 初步復位橈骨尺偏角和掌傾角軸向長度, 復位后行持續牽引;于橈骨中遠段橈背側行切口(2個), 保持切口長度為0.5 cm, 控制間隔為2~3 cm;分離軟組織, 將帶芯套管置入垂直骨面, 于直徑為3 mm的同心擴孔鉆下經橈骨最大經鉆孔, 將螺紋(2枚, 3 mm直徑)旋入,保證固定針(2枚)經鋼板固定夾連接, 同樣手法處理第2掌骨螺紋固定針(2枚)和連接桿, 經C臂X線檢查固定滿意。通過固定夾連接﹑預緊并固定掌骨和橈骨間, 若患者骨折關節面無法復位, 利用克氏針(1枚)經骨折線間插入, 撬撥復位, 使用克氏針(1.5 mm直徑)固定關節面, 留針尾于皮外。通過C臂X線再次檢查骨折復位情況, 滿意后將預緊進行固定并鎖緊。術后均給予兩組患者抗感染藥物治療和早期手指功能鍛煉, 并定期復查, 調整腕關節至功能位, 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拆除外固定支架, 將克氏針拔出, 行腕關節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骨折愈合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3]優:骨折部位愈合良好, 無疼痛和功能損傷, 腕關節同對側一樣可正常活動;良:骨折部位愈合良好, 偶爾疼痛, 功能稍受限, 可正常活動;可:骨折部位愈合, 存在輕微關節腫痛, 功能降低, 影響正常活動;差:骨折部位未愈合, 關節疼痛明顯, 功能較差, 嚴重影響正常活動;治療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優22例, 良10例, 可1例, 差1例, 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4.1%;對照組中優13例,良11例, 可7例, 差3例, 患者治療優良率為70.6%;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3.0±0.5)個月, 對照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4.8±1.1)個月,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
橈骨遠端骨折多發生于橈骨遠端2~3 cm, 間接暴力是患者發生骨折的最重要原因, 患者多伴有橈腕關節以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 粉碎骨折可累及關節面或者合并尺骨莖突撕脫以及下尺橈關節脫位等, 患者骨折后臨床多表現為腕部明顯腫脹﹑壓痛劇烈, 手和腕部活動受限等癥狀, 會減弱手部和腕部功能, 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降低生活質量。
臨床治療橈骨粉碎性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 但是由于傳統外固定手術僅單純采用鋼板和克氏針固定, 關節面對位和固定性不足, 穩定性差, 患者術后易出現功能障礙等多種并發癥, 影響治療效果。外固定支架術是現階段臨床中廣泛應用于骨科開放性骨折以及復雜骨折的一種常用手術方法, 與傳統外固定術相比, 該術式具有操作簡便﹑自重輕﹑力學穩定﹑可塑性強等優勢, 手術穩定性強, 整復效果好, 且術后便于患者參與早期功能鍛煉, 促進骨折愈合和病情恢復, 治療效果良好。為進一步研究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最佳手術方法及臨床療效, 本院選取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手術方法展開臨床研究, 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骨折愈合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采用外固定支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 手術固定性好, 術后骨折部位可在短時間內愈合,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臨床療效顯著, 值得推廣。
[1]徐麗輝.動力性外固定支架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研究.重慶醫學, 2013, 42(28):3368-3369.
[2]韋旭明, 孫振中, 殷渠東, 等.跨腕鋼板技術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研究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5, 17(1):90-92.
[3]盧旭, 侯念宗, 李曄, 等.有限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療效分析.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5, 23(4):301-3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31
2015-08-03]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骨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