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森
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臨床效果觀察
黃榮森
目的觀察并分析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臨床效果。方法接受治療的100例門靜脈高壓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行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5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 將行傳統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的門靜脈血流量﹑自由門靜脈壓的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門脈高壓性胃病以及復發出血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進行治療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門靜脈高壓癥;臨床效果
在我國, 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主要方法為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但是該種手術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基礎上, 楊鎮教授提出了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其對門靜脈自發性分流進行了保留, 可有效的將患者的門靜脈壓力降低[1]?,F將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門靜脈高壓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行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5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 將行傳統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門靜脈高壓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行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5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 將行傳統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對研究內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 且表示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實驗組患者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齡20~70歲, 平均年齡(47.39±7.56)歲;肝功能Child分級中, A級患者18例, B級患者16例, C級患者16例;胃鏡檢查顯示, 門靜脈管徑為(1.54±0.43)cm, 食管曲張靜脈壓力(30±2)mm Hg (1 mm Hg= 0.133 kPa)。對照組患者中男39例, 女11例, 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47.37±7.89)歲;肝功能Child分級中, A級患者19例, B級患者16例, C級患者15例;胃鏡檢查顯示, 門靜脈管徑為(1.55±0.42)cm, 食管曲張靜脈壓力(30±3)mm H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首先給予患者脾切除術, 分別離斷胃短靜脈﹑離斷胃后靜脈﹑左膈下靜脈及其各個靜脈的伴行動脈。之后, 再離斷穿支靜脈, 使食管下段游離>6 cm, 達到食管裂孔;進行胃大彎漿膜化﹑胃小彎漿膜化;取肝組織進行活檢。對照組:脾切除后給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門靜脈血流量以及自由門靜脈壓。隨訪2年, 對復發出血﹑肝性腦病﹑門脈高壓性胃病情況﹑2年存活率進行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門靜脈血流量以及自由門靜脈壓情況 治療前后, 實驗組患者的門靜脈血流量以及自由門靜脈壓減少程度優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隨訪結果
實驗組患者中死亡1例, 對照組患者中死亡3例。
2.2 隨訪結果 兩組存活患者均得到隨訪, 隨訪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門脈高壓性胃病﹑復發出血的發病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門靜脈血流量以及自由門靜脈壓減少情況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門靜脈血流量以及自由門靜脈壓減少情況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門靜脈血流量減少(ml/min) 自由門靜脈壓減少(mm Hg)實驗組 49 202.64±28.75a 10.92±1.12a對照組 47 87.56±27.35 6.15±1.01

表2 兩組患者隨訪情況的比較[n(%)]
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最重要的就是保證食管旁靜脈以及胃左靜脈主干的完整性, 將食管旁靜脈進入到試管的穿刺靜脈進行離斷, 將胃左靜脈胃支離斷, 該術式要求將食管下端5~10 cm到食管裂孔處分流, 使胃底賁門的狀態為完全游離狀態, 這有利于對高位穿支靜脈的離斷[2]。對進入到胃底﹑胃后壁﹑食管下段壁胃支的穿支靜脈逐一進行結扎以及離斷。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在傳統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新型手術方法, 在徹底阻斷胃底區危險血運的基礎上, 還可有將部分門靜脈血經過胃冠狀靜脈﹑食管旁靜脈以及半奇靜脈的分流保留下來, 同時, 給予大網膜腹膜后固定術可以對奇靜脈﹑門靜脈間側支循環的建立進行促進[3]。該種手術方法保留了分流效果, 因此, 這種手術方法應該是分流術以及斷流術的聯合, 達到了兩種術式優勢互補的目的, 但又和傳統分流術存在一定的區別[4], 例如門﹑腔靜脈分流術或者經脾﹑腎靜脈分流術, 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在生理條件下比較合理的分流, 不僅可以保證必須的入肝血流, 還能有效降低門靜脈的壓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的門靜脈血流量以及自由門靜脈壓減少程度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 實驗組患者的門脈高壓性胃病﹑復發出血的發病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數據說明, 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在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中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可有效的降低自由門靜脈壓以及門靜脈血流量, 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有研究顯示[5], 脾切除會減少回流入門靜脈的血流, 使自由門靜脈壓明顯下降, 但是, 傳統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將食管胃底周圍的血管徹底阻斷后, 使自由門靜脈壓有所上升,這會增加手術后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的發生幾率, 對食管胃底形成新的側支血管進行促進, 進而增加了曲張靜脈破裂以及曲張靜脈再度形成的復發性出血發生幾率。
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具有實用性強, 簡單易操作﹑適應證范圍廣的優勢, 相比于傳統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 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較好的選擇。
[1]王衛東, 陳小伍, 吳志強, 等.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1, 26(9):770-771.
[2]王衛東, 林杰, 陳小伍, 等.全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可行性.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3, 6(4):284-287.
[3]王衛東.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方法和技巧.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2013, 13(2):84-86.
[4]潘孟, 蔡小勇.腹腔鏡下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2, 27(5):357-359.
[5]王衛東, 陳小伍, 吳志強, 等.腹腔鏡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 2012中國普外科焦點問題學術論壇論文集, 2012:72-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40
2015-06-18]
644000 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南區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