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英
頑固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靜脈用藥并口服治療的效果分析
蘇英
目的研究探討頑固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靜脈用藥合并口服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86例頑固性心律失常患者, 按照統計學原理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胺碘酮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口服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靜脈用藥,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3%,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6.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 對照組為20.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頑固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 采用胺碘酮靜脈用藥的同時口服治療, 具有安全可靠的特點, 并且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小于單純口服用藥, 能提高患者成功治療效果, 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頑固性心律失常;胺碘酮;靜脈用藥;口服治療
在心血管疾病中, 心律失常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 患者發生這種疾病的同時還有可能伴隨著心血管病, 有可能導致患者直接死亡, 并且會累及心臟, 嚴重的情況下患者會出現心力衰竭的情況。臨床在治療頑固性心律失常的過程中,選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藥物非常重要, 而這也是成功治愈該疾病的關鍵部分[1]。本文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頑固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探討頑固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靜脈用藥合并口服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頑固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統計學原理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24例, 女19例, 年齡60~90歲, 平均年齡(72.7±6.3)歲, 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12例, 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7例,成對室性早搏5例, 陣發性室心動過速9例, 頻發室性早搏10例;對照組患者男23例, 女20例, 年齡59~89歲, 平均年齡(71.7±6.3)歲, 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11例, 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9例, 成對室性早搏6例, 陣發性室心動過速6例,頻發室性早搏11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據患者的分組情況, 分別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口服0.21 g/次的胺碘酮, 3次/d, 在治療7 d后改為2次/d。在15 d后改為1次/d, 服用的次數有所改變, 但是用量均為0.21 g/次, 6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將2~5 mg/kg的胺碘酮加入到20 ml的5%的葡萄糖中進行靜脈滴注, 滴注的速度控制在1.00~1.51 mg/min, 患者在1 d內胺碘酮靜脈滴注時間要控制在1.1 h以下, 患者滴注3 d后就可以停止滴注。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當監測器血壓與心電圖。患者服用胺碘酮后, 每隔3 d左右就需要記錄一次心電圖。在患者穩定后就需要每月描記一次。
1.3 療效判斷標準 在所有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后,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室性心動速度以及心室早搏出現明顯減少, 并且心室顫動已經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室性心動速度以及心室早搏有所減少, 并且心室顫動部分消失;無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并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3%,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6.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3/43),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9%(9/4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頑固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患者大部分伴隨著器質性心臟病。臨床中主要表現出微循環功能障礙﹑血流動力學紊亂與心功能不全。如果患者出現了頑固性心律失常的情況, 缺乏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有可能轉變為心力衰竭, 導致患者死亡。臨床治療這種疾病, 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選用合適的藥物[2]。從藥物的組成部分來看, 胺碘酮是一種Ⅲ類抵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藥物, 這種藥物不僅含有不具備競爭性的α和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 還有輕度Ⅰ類和Ⅳ類抗心律失常性質的藥物。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 這種藥的生理效應可以促使每一部分的心肌組織動作電位和有效不應期獲得延長, 并且能夠消除折返激動。這種藥物能夠快速抑制心肌傳導纖維與心房鈉離子內流。這種的過度延長效果, 會將心電圖Q-T間期延長, 將T波改變。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可以起到輕度負性肌力的效果, 但是并不會抑制患者的左室功能, 同時還有小的擴張周圍血管與冠狀動脈, 進而影響患者體內甲狀腺素的代謝作用[3]。在本次研究活動實施的過程中, 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胺碘酮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口服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靜脈用藥, 治療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3%,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6.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9%,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從研究結果就可以看出, 心律失常患者靜脈用藥的方式與口服用藥的方式產生的生理變化并不相同。患者靜脈滴注胺碘酮可以將Ⅰ﹑Ⅱ﹑Ⅳ類的生理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 促使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不應期, 并且延長動作電位時程, 阻斷失活的內向鈣通道與鈉通道, 尤其是在失活狀態下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敏感鉀通道。通過這樣的用藥原理可以有效減緩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從藥動力學的角度來看, 胺碘酮的分布用量比較大, 如果要想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效果,就需要使用足夠的劑量才能夠促使心肌組織達到穩定的濃度。藥物在達到血濃度的情況下, 就會快速下降, 并且在15 min后達到最高峰, 基于此, 胺碘酮才會選用靜脈給藥的方式[4]。
綜上所述, 頑固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 采用胺碘酮靜脈用藥的同時口服治療, 具有安全可靠的特點, 并且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小于單純口服用藥, 能提高患者成功治療效果,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宮兆濱.口服胺碘酮聯合靜脈注射利多卡因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6):643-644.
[2]常云仙.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顫的臨床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3, 12(9):25-27.
[3]郭旭昌, 鐘淑瓊, 管健, 等.急診靜脈應用胺碘酮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6):73-74.
[4]周杰.胺碘酮治療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21(8):70-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99
2015-07-29]
521000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