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燕
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價值
何惠燕
目的探究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價值。方法5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6例。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 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情況均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的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結論對早期腦梗死偏癱患者在常規的治療和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 患者的恢復情況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腦梗死偏癱患者;臨床價值
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卒中類型之一, 由于局部缺血性供應不足, 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性壞死[1]。臨床上對于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主要側重于恢復偏癱的肢體功能,而忽略了對患者的平衡功能的訓練。本文選取5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的臨床效果和價值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6例。觀察組中男15例, 女11例;年齡41~75歲, 平均年齡(57.4±6.9)歲;病程3~7 d, 平均病程(5.8±0.6)d;左側偏癱16例, 右側偏癱10例。對照組中男14例, 女12例;年齡40~74歲, 平均年齡(57.9±7.2)歲;病程3~7 d, 平均病程(5.9±0.8)d;左側偏癱17例, 右側偏癱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包括床上肢體的擺放位置及側臥位﹑體位的轉換﹑翻身訓練﹑床邊坐站訓練以及雙下肢屈伸運動等。堅持訓練2次/d, 持續時間為30 min/次, 總共訓練時間為1個月。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具體包括:①將訓練的相關注意事項和訓練的原理向患者講述, 消除患者恐懼心理。②將電動起立床移到患者的床位旁邊, 幫助患者轉到起立床上, 并使用固定帶將患者的髖部﹑膝部和胸部進行固定。訓練初期的1~2 d內, 電動起立床的傾斜角初始角度為45°。訓練15 min后, 調整傾斜角度, 將角度調整到55~60°, 訓練時間為30 min/次。可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和訓練后身體的恢復情況適當調整起立床的傾斜角度, 適當延長訓練時間。經訓練7 d后, 患者可在直角傾斜的起立床上維持30 min的訓練。③在訓練的過程中, 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恢復情況將固定在身體部位上的固定帶解除。同時進行交替練習和負重練習, 2次/d, 30 min/次, 總訓練時間為1個月。
1.3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對患者的平衡功能進行評定, 滿分為56分, 所得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采用上肢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 上肢最高分為66分, 下肢最高分為34分, 所得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的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MBI)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情況進行評定, 滿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越強[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1個月的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情況均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評分項目 例數 觀察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BBS 24 21.4±5.5 45.6±5.4ab 19.7±5.6 38.6±4.7aMBI 24 22.8±4.7 50.8±12.6ab 21.7±3.6 44.1±7.5aFMA 24 31.6±16.4 51.3±17.5ab 28.9±18.2 44.5±20.8a
腦梗死患者的發病初期常表現為身體肌力較弱, 再加上長時間臥床, 缺乏必要鍛煉, 極易導致患者的關節僵硬, 造成負重能力和平衡性﹑穩定性下降,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何提高腦梗死偏癱患者發病初期的平衡功能并從臥位過渡到直立位已成為臨床上對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重點。相關報道顯示, 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可有效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平衡能力, 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恢復平衡功能和運動功能[3]。在訓練的過程中, 根據患者的承受能力和恢復情況選擇不同的傾斜角度進行訓練, 可避免長期臥床出現的并發癥。患者在站立負重的過程中, 可提高肌張力,穩定機體平衡[4]。
結果顯示, 經1個月的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情況均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的報道結果相類似, 說明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對早期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訓練恢復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對早期腦梗死偏癱患者在常規的治療和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可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 改善其日常生活情況,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1]石福宏, 胡俊祥, 周曉燕.神經肌肉治療儀治療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吉林醫學, 2011, 32(15):2992.
[2]潘素蘭, 鄧秋蘭, 張沖.早期應用臥式功率自行車及電動起立床訓練對急性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中國臨床醫學, 2011, 4(8):741-743.
[3]蔡亦強, 鄭兢, 吳賽珍.早期起立床站立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2, 34(12):924-925.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3):146-1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208
2015-07-9]
528000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