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忠 宋成
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臨床效果觀察
朱燕忠 宋成
目的觀察貧血鑒別診斷中進行血液檢驗的臨床效果。方法50例健康人及100例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50例健康人設為對照組, 貧血患者中5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及50例鐵利用障礙性貧血患者分別為觀察A組及觀察B組, 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血細胞的實驗室檢驗。主要對所有研究對象的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紅細胞計數與平均紅細胞容積比值(RBC/MCV)﹑血紅蛋白(Hb)﹑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紅血細胞(RBC)﹑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等各血液指標進行差異分析。結果觀察B組的Hb和RBC值均普遍小于觀察A組和對照組(P<0.05), 觀察B組的RDW值則大于觀察A組和對照組(P<0.05)。觀察B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的RBC/MCV和RBC值均小于觀察A組(P<0.05);觀察A﹑B兩組的MCV和MCH值普遍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實驗室科學檢驗, 對RDW﹑RBC﹑MCH﹑MCV﹑Hb﹑RBC/MCV等各項血液指標的測定可為貧血診斷提供部分準確﹑可靠的信息,具有應用價值。
貧血;鑒別診斷;血液檢驗;臨床效果
貧血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癥狀之一, 因貧血具有不同的種類, 臨床中對貧血進行診斷時需要對血液指標進行測定[1,2]。貧血具體是指人體外周的血紅細胞開始減少甚至逐漸超過健康人體所需血紅細胞正常值下限的主要臨床癥狀,引發該種疾病的原因很多。其中,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 在醫學臨床上貧血可被分為缺鐵性﹑溶血性﹑鐵利用障礙性以及巨幼細胞貧血等諸多種類。當前, 為有效治療貧血類疾病,臨床上主要采用血液檢驗的方法對其進行鑒別診斷后, 再根據結果進行分類治療。本研究主要分析實施血液檢驗對鑒別診斷貧血所產生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來體檢的健康人50例和收治的貧血患者1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將5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貧血患者中的5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和50例鐵利用障礙性貧血患者分別作為觀察A組和觀察B組, 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血細胞的實驗室檢驗。其中, 觀察A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齡13~70歲, 平均年齡(35.34±10.32)歲;觀察B組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齡11~73歲, 平均年齡(31.56±10.39)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29例, 年齡14~69歲, 平均年齡(32.58±10.21)歲。觀察A組和觀察B組患者均具有乏力﹑頭暈﹑心悸﹑厭食﹑面色蒼白等臨床癥狀。三組研究對象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清晨, 對全部研究對象進行空腹采血, 采用血常規的專用管對其進行真空采血, 抽取每位研究對象的靜脈血量3 ml,并采用全自動的血液分析儀對血液進行檢測, 檢測試劑則使用配套試劑, 同時嚴格依據操作流程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對研究對象實施檢測操作, 并科學分析檢測結果。
1.3 觀察指標 對所選全部研究對象的各項血液檢測指標進行分析, 比如MCH值﹑RBC值﹑RDW值等, 并研究不同指標間的差異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B組的Hb和RBC值均普遍小于觀察A組和對照組(P<0.05), 觀察B組的RDW值則大于觀察A組和對照組(P<0.05);觀察B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的RBC/MCV和RBC值均小于觀察A組(P<0.05);觀察A﹑B兩組的MCV和MCH值普遍小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三組研究對象的血液檢驗情況比較(±s)

表1 三組研究對象的血液檢驗情況比較(±s)
注:與觀察B組比較,aP<0.05;與觀察A組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指標 觀察A組(n=50) 觀察B組(n=50) 對照組(n=50) Hb(g/L) 101.74±11.05a 84.75±9.36 122.7±11.89aMCV(fl) 68.35±7.59c 76.20±5.12c 91.76±9.69 RBC(×109/L) 6.74±0.39a 2.73±1.02b 4.56±0.45abMCH(pg) 23.72±5.35c 21.11±2.35c 36.41±3.08 RBC/MCV 7.74±1.27 4.04±0.97b 4.88±2.03bRDW(%) 14.72±3.06a 23.39±3.16 12.04±1.92a
貧血在臨床上是由人體系統性的疾病所引發的血液性疾病, 同時也是缺鐵性貧血﹑鐵利用障礙性貧血以及溶血性貧血等多種貧血的綜合病征。現階段, 我國在臨床上逐漸重視對貧血的分類診斷, 血液檢測是臨床上鑒別診斷貧血普遍使用的方法。當前, 在各種血液性的系統疾病當中, 貧血的發生率遠遠高于白細胞疾病, 引發人體出現貧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紅細胞酶﹑血紅蛋白等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3]。具體而言, 由于人體產生貧血的原因很多, 因此, 臨床上根據貧血具體病因及其臨床癥狀將貧血分為不同類型。同時, 治療不同種類的貧血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當前, 科技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醫療的進步, 各種先進失誤貧血確診手段逐漸產生, 比如, 可以通過聯用基因檢測方法對貧血患者進行確診等。值得考慮的問題是, 采用基因檢測等先進技術需要較高的檢驗條件, 致使我國當前很多中小型醫院難以滿足其高要求而難于引進和采用。因此, 對于我國正處于發展中的國家而言, 基層醫院基本上主要通過分析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進行貧血種類的分型。實施血液檢驗技術具有獨特的簡便性和經濟性, 對基層醫院的貧血鑒別診斷具有更現實的意義, 因此, 具有十分可觀的應用潛力[4,5]。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在貧血鑒別診斷中運用血液檢驗手段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B組的Hb和RBC值均普遍小于觀察A組和對照組(P<0.05), 觀察B組的RDW值則大于觀察A組和對照組(P<0.05);觀察A﹑B兩組的MCV和MCH值普遍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B組和對照組的RBC/MCV和RBC值均小于觀察A組(P<0.05)。
綜上所述, 對人體進行Hb﹑RBC/MCV﹑RBC﹑MCV﹑MCH以及RDW等各項血液指標的測定能為臨床中的貧血診斷提供部分科學﹑可靠的信息。除此之外, 通過血液檢測的輔助方式對貧血類型進行鑒別具有很可觀的經濟特性, 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1]孫永謙.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作用.基層醫學論壇, 2014, 18(5):614.
[2]雍浩.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臨床效果觀察.大家健康, 2014, 8(22):67.
[3]張育超.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4(6):36.
[4]張俊.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探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34):86.
[5]惠雙紅.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臨床效果觀察.吉林醫學, 2014, 35(9):194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20
2015-07-31]
214086 江蘇省太湖干部療養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