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 ,王美青,衛 新 ,孫永朋,鄭 文 ,馬學文,魏迎春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 10021;2.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浙江杭州 3 11203)
硒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繼碘、鋅之后排位第三的人體必需的15種微量元素之一。富硒土地資源是在特定的地質背景條件下發育的,具有專屬性生態地球化學特征及生產力價值的特殊資源。盡管從不同角度對環境硒的研究較多,但尚未從資源的角度對土壤硒的資源價值進行過研究。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廣覆蓋性和多層面性 (土壤母巖、土壤母質、表層土壤等)、分析指標的多樣性 (元素的總量、有效量、相態等)及環境評價的多元性 (地質環境評價、地球化學環境評價、環境質量評價等)等均為開展浙江省富硒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前提與可能[1]。
21世紀以來,浙江省地質調查院相繼對浙北、浙東和浙中三個重點調查區開展1∶25萬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共圈定富硒土壤資源29處,面積達7 654 km2,但富硒土地資源未得到應有的保護和充分的挖掘利用,目前被開發利用的實際面積不足3%[2],甚至部分富硒土地資源已被劃為城鎮建設用地或工業開發區。
同質性原則。即各區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等以及由上述這些條件所制約的農產品種類、數量、質量、商品率的一致性。
主導和綜合因素結合原則。既考慮區內富硒及主導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基地化建設因素,又考慮其他農產品發展的綜合因素。
統籌城鄉發展原則。充分考慮浙江省未來城鎮化建設以及城鎮體系布局的格局,發揮城市增長極作用和集聚功能,把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城市化進程有機結合起來。
區域協調原則。運用區域發展不平衡規律和梯度差的經濟功能,加強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的聯系,確立各自合理產業結構模式和優勢性產業,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
完整性原則。保持縣 (市、區)級行政區界的完整性,以利于行政轄區宏觀管理與具體措施的實施。
在此基礎上,應用浙江省富硒土壤資源調查、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調查、浙江省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等成果,將全省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劃分為浙北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區、浙東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區和浙中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區[3-4],使富硒農產品種植逐步向地質環境適宜區或生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區位優勢地區集聚。
2.2.1 浙北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區
由表2可知,本區域位于浙江省北部,主要包括安吉、長興、湖州市區、德清、嘉興市區、嘉善、余杭、蕭山、慈溪、余姚、寧波市區、上虞、紹興等縣、市 (區),土地總面積17 590 km2,其中富硒土壤資源3 397 km2。本區域農業生產條件較好,是浙江省糧食、油菜籽、蔬菜瓜果、蠶繭、茶葉、花卉苗木、特色干鮮果、竹 (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農業優勢產業的重要產區,也是浙江省農業農村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浙北地區的杭嘉湖平原、蕭紹甬平原及錢江兩岸分布廣泛的中、低硒區,富硒區主要集中在丘陵殘坡積及山前沖沉積土壤地區,如長興-湖州地區、蕭山南部地區和余姚-慈溪的烤姥山地區等。
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向以接軌長三角、參與國際競爭、服務城市及維護江河水系源頭和平原生態環境為目標,依托區內大中城市的“城市圈”效應,構筑具有浙北區域特色的產品型農業、綠色生態型農業,有選擇地主動承接大都市圈農業的轉移,積極建立面向國際市場和長三角地區城市群的都市型農業,重點發展糧油及竹筍、茶葉、特色干鮮果、綠色蔬菜等具有較高成長性和發展潛力的富硒農業產業,抓好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品種改良、引進等關鍵環節,建設一批高質量富硒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創出一批省級以上富硒農產品優質名牌,把本區域建成能充分體現都市型農業價值的區域。
2.2.2 浙東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區
由表3可知,本區域地處浙江省東南沿海,包括象山、奉化、寧海、三門、臨海、臺州市區、溫嶺、玉環、溫州市區、瑞安、永嘉、蒼南、平陽等縣、市 (區),土地總面積17 941 km2,其中富硒土壤資源1 844 km2。水果業、水產業是區域內最具優勢的農業產業。

表3 浙東富硒土地資源分布與環境質量
浙東濱海平原地區和山間盆地呈現為低硒區,丘陵地區呈現為富硒區。三門灣沿岸地區、溫黃平原、溫瑞平原其土壤成因類型屬濱海沉積型-潮間帶產物,土壤硒含量普遍較低。而北侖-奉化、象山半島、三門-臨海及溫州-蒼南,多為丘陵地區,出露巖性以中生代酸性火山巖為主,紅壤分布廣泛,硒來源豐富,由于表層土壤腐蝕物發育,有機質含量較高,呈現為富硒區。
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以發展高價值外向型農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重點培育蔬菜瓜果、特色水果、茶葉、竹筍 (馬蹄筍)等富硒特色農產品,繼續提高經濟效益高、市場潛力大的出口創匯型農業和特色農業比重,形成一批在省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富硒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加速農業向外向型、國際化方向發展,不斷提升農業外向度。
2.2.3 浙中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區
由表4可知,本區域位于浙江中部,包括諸暨、新昌、金華市區、蘭溪、東陽、義烏、衢州市區、龍游、常山、江山等縣 (市、區),土地總面積16 350 km2,其中富硒土壤資源2 413 km2。本區域是浙北平原和浙西南山地的結合部,歷來是浙江省農業綜合發展較好的區域,農業生產以農林為主,農牧結合,適生作物種類多。

表4 浙中富硒土地資源分布與環境質量
浙中富硒區基本分布于江山大陳-常山、龍游北部及諸暨應店街-茭塢一帶的寒武系碎屑巖-碳酸鹽巖和中生代酸性火山巖。金衢盆地中部、麗水-永康盆地發育為中生代紅色碎屑巖,是低硒區。
富硒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以維護中部丘陵盆地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為主,突出抓好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農產品,重點發展山地蔬菜、特色水果、茶葉、中藥材、稻米等富硒特色產業和主導優勢產業,打造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群體。
充分利用富硒地質調查研究成果,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研究,調整城鄉發展的空間布局和用地結構,切實保護優質的富硒土地資源,防止非農化傾向,促進富硒土地資源的合理保護、開發和永續利用。在富硒土地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基礎好、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的重點區域,圍繞富硒產業的發展,結合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重點打造稻米、茶葉、蔬菜、水果、竹筍、中藥材等富硒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質量高、規模大、品牌強、效益好的富硒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和產業區,更好地將富硒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真正做到地盡其用。
[1] 汪慶華,唐根年,李睿.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2] 宋明義,黃春雷,董巖翔,等.浙江富硒土壤成因分類及開發利用現狀[J].上海地質,2010,31(增刊):107-109.
[3] 鸝逸根,董巖翔,鄭潔,等.浙江富硒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J].第四紀研究,2005,25(3):323-330.
[4] 仝雙梅.貴州典型富硒區富硒農作物的篩選與區劃:以開陽縣禾豐鄉和馮三鎮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