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萌,楊筠文,孫 健
(寧波市鄞州區農業技術服務站,浙江寧波 315100)
浙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別名象貝、珠貝,屬百合科 (Liliaceae),是名貴中藥材,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列浙八味之首,在鄞州區有百年以上種植歷史[1]。浙貝母10月中旬開始種植,次年2月上旬出苗,主莖3月上旬或4月上旬達最高,2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鱗莖膨大的主要時期,5月中旬全株枯萎,鱗莖進入休眠期[2]。浙貝母有性無性均能繁殖,農家生產歷來以鱗莖作為種貝進行再生產。鄞州當地傳統的種貝貯藏方法一般采用原地留種,并在貝母休眠期 (6-10月)通過套種淺根性作物如西瓜、大豆,增加土地利用率,同時也為地下貝母遮陰、降溫和調節水分,提高種貝的存活率[3-4]。由于貝母種植多年,種貝帶菌、連作障礙等情況越來越嚴重,貝母的產出率、品質均受影響。近年來,貝母與水稻輪作等新型栽培技術的應用有效減輕了貝母連作障礙的發生,因此貝母非原地留種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關卡[4]。由于室內環境的溫濕度等條件相對可控,有利于控制留種貝母不受病蟲害的危害。因此,在2013年和2014年通過貝母室內貯藏越夏試驗,探討這一技術應用
試驗于鄞州區洞橋鎮南瑞糧機合作社倉庫進行,倉庫為水泥地。試驗材料為鄞州當地產浙貝母。供試藥劑為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日本曹達株式會社),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性粉劑 (拜耳作物科學 (中國)有限公司)。
2013年5月,取浙貝母25 kg,用600倍液甲基托布津浸種10 min,蔭蔽通風處攤晾干。
2014年5月,取浙貝母1 500 kg,用甲基托布津800倍和肟菌·戊唑醇600倍混合液浸種10 min,蔭蔽通風處攤晾干。
采用水稻育秧用秧盤,將秧盤內預鋪打碎過篩細土,濕度控制在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的狀態,持水量60%~70%,將種貝分層貯藏在土中。室內貯藏期間視氣候狀況每周或每2周對表層土補水1次。室內溫度無額外控制,保持在20~35℃。由于貝母單價較高因此于2013年利用少量材料進行先期試驗。種貝貯藏每層間隔20 cm左右,同層間種貝間隔5 cm。2014年種貝貯藏每層間距2 cm,種貝間隔1 cm。
種貝于貯藏中期 (8月中旬)和起種 (10月中旬)時進行檢視,記錄腐爛數和受蟲蛀數,計算損失率。
2013年利用少量材料進行先期試驗。結果顯示,10月取出貝母已有須根、頂芽發出,沒有腐爛現象,種植后長勢良好,與購買來的原地越夏種貝無區別。
2014年種貝室內貯藏處理后,于8月11日對貝母貯藏情況進行了中期檢查,對埋藏在表面的貝母采用5點取樣,統計了貝母損失情況,5點共取貝母78個,平均損失率在6.11%,其中爛種占3.60%,受蟲蛀占2.51%。各點貯藏種貝爛種和受蟲蛀差異較大,損失率在0~11.76%。表明貝母貯藏情況基本穩定,表面貝母腐爛和蟲蛀比率較低,無其他異狀,土壤水分保持較好。
2014年10月13日,貝母起出種植,將貯藏貝母按所處土層分為上層、中層和下層,每層3點取樣。上層共取出62個,中層59個,下層82個,取出貝母表面略濕潤,已有須根、頂芽發出。室內貯藏試驗的上、中、下層貝母貯藏情況有一定差異(表1),各層平均損失率在3.52% ~5.10%,其中中層貝母保存情況相對較好。綜合各層損失率,室內貯藏處理種貝平均損失率4.51%,其中平均腐爛率3.11%,平均蟲蛀率1.40%。結果也表明,室內貯藏土層厚度影響種貝質量,特別是種貝腐爛率,上中層明顯好于下層,這是由于下層濕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水分無處散發,貝母易腐爛。蟲蛀比率各層基本持平,大都在田中起出時即遭蟲蛀,不是在貯藏期間受害。

表1 2014年浙貝母室內貯藏與原地留種損失率
另到貝母原地越夏田隨機取樣3點,取樣范圍30 cm×30 cm,對取出貝母檢視腐爛及蟲蛀情況,結果各點損失率在8.33%~14.81%,平均損失率高達 10.61%,其中腐爛率 6.70%,蟲蛀率3.92%。對比室內貯藏結果,原地留種越夏種貝腐爛率和蟲蛀率,均高于室內貯藏。分析原因可能因為原地越夏期間,雨水不定時侵襲,土壤環境濕度不定,且土壤內地下害蟲侵襲,無法防控。
一般認為貝母室內貯藏越夏對貯存場所要求較高,需要陰涼、干燥、通風且泥土地面的場所,且需防治鼠害,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操作煩瑣[4]。但試驗表明,貝母室內貯藏場地要求低,操作較簡便,實際損失率可控在5%左右。貝母對溫度耐受性較好,基本不需要額外溫度控制;對濕度要求也較低,不需要精細的濕度控制,保持一定土壤持水量即可,整個夏季貯藏期間,僅需1~2次不定期表層檢查。室內貯藏實際體積也較小,以1 500 kg貝母為例,經秧盤摞疊貯藏后體積為4.7 m×2.0 m×1.0 m,僅需9 m3左右,即使大量貯藏也不需要太大空間。種貝貯藏前農藥的應用可適當減少種貝在貯藏期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
鄞州區是浙貝的老產區,連作障礙已成為制約貝母生產的重要問題。當地浙貝母實際產出量停留在1∶2左右,再加上種貝原地越夏平均10%的損失率,嚴重影響貝母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室內貯藏方法可明顯減少種貝越夏損失率,也為打破當地貝母長期連作,增加土地輪作減少病原菌的積累創造了條件。
[1] 周書軍,董陽輝,張林苗,等.鄞州浙貝生產現狀與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21(2):85-87.
[2] 金進海,吳建克.浙貝母在浙南規范化種植操作規程[J].現代農業科學,2009,16(5):76-77.
[3] 李林,陶正明,鄭堅,等.南通產浙貝母種莖在浙南地區高產機理初探 [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3):250-252.
[4] 張彥南,陸兵,王康才,等.浙貝母主產地栽培品種與生產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2,14(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