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宜興 214221)
宜興最為著名的紫砂壺藝流傳了數百個年頭,歷史悠久,在其中匠心獨運者輩出,各顯其能,獨領風騷數百年。紫砂藝術的發展不僅要著重于其本身的創新變化,更要博采眾長。紫砂的創作形式有多種,所要表達的創作理念也有所區別,傳統的紫砂藝術形式,有的以象征的形式,有的以內涵的形式,有的以寓意的形式,有的以吉祥的含義,有的以形象來詮釋某種理念和概念。
仿古如意壺可謂骨肉亭勻、身筒剛勁挺拔,流與把銜接非常連貫。壺的口沿與壺蓋截成一條圓線,口蓋各占一半,蓋子蓋上即合成飽滿的圓線,口蓋采用暗工銜接,極為嚴整,一彎嘴胥出悠長秀美、含蓄挺拔,富有力度,收放得宜,出水干凈利落,壺把隨壺身乘勢而起,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與壺流遙相呼應,構成一種飽滿的氣勢,過渡自然靈活;壺身圓融,腹似虛實有通,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使整把紫砂壺器經由行云流水的線條之美呈現出一種柔而不弱的爽利感,給人以豐腴的貴妃美人體的感覺。仿古如意壺是全手工壺,傳統經典再次演繹,簡潔飽滿,壺體的凸凹面隨著線條的流動組合,若浮云漂浮,詩意盎然。
《仿古如意壺》壺身圓形,豐滿有致,勻稱得體,光潔素凈,正如“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蓋面有如意紋飾,平實中有峭拔之態。此壺氣度宏大,裝飾簡潔,表現技法嫻熟。
《仿古如意壺》壺身雕琢的如意紋飾,大氣美觀,每一個如意紋似乎都起伏動感,躍然眼前,其飽滿之態,有浮雕之狀,卻更勝浮雕一籌,靈動流轉的線條造詣,更近一層地豐富著壺的情感。橋鈕、圈把、壺流相互協調,交相輝映。
紫砂壺砂質細膩、撫摸潤滑、鐵色明亮、養之有光,是紫砂壺中愜意人生的真實寫照。品茗茶香惹人醉,紅袖添香紫煙熏!《仿古如意壺》能折射出前賢之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極為藏家青睞。
紫砂界的朋友經常喜歡用“骨肉亭勻”來形容一把壺既有內在風骨結構又有均勻豐厚的外部造型,我覺得這個詞很好地詮釋了紫砂壺造型中骨與肉的關系。只有“骨”而沒有“肉”,就會給人一種干澀枯瘦的印象,若只有“肉”而沒有“骨”又會顯出臃腫無力的樣子,當然也沒有絲毫美感可言。書畫中的骨力并非是劍拔弩張、橫眉冷對,而是在筆墨間凝聚了一種運動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藝術家的內心。有骨力的紫砂壺給人的感覺是不僅“站得穩”,更有挺拔昂揚、精神抖擻的樣子。“肉”是附著于“骨”之上的,“肉”要多少才恰到好處,那要看整體是否和諧、勻稱、有力。
花香入鼻一兩鳥語盈耳,這是信步閑逛的驚喜,還是玩壺品茗時的閑趣。如此扁圓壺身,如歡喜的飽滿心情,倆手指拿捏起壺鈕,便可釋放出清泉與佳茗調和的縷縷清香。
“壺中美玉液,佳品妙真香。”茶藝的最高境界是人與景、人與物、人與天地、人與大自然的形神結合達到人、物、情、景的通靈與交融。這種通靈與交融是要以文化素養和靈感培養為基礎的。對于善飲茶者,只要喝上一口便會頓覺滿口清香、香沖腦門,并會產生肺腑空靈的感覺;再喝一口便會疲憊全消、神清氣爽;再慢啜細品,胸中似有一股太和之氣冉冉升起,繼而如風生兩腋而飄然欲仙,心中的塊壘愁楚便會一并失之物外,并進入道家所說的“忘我境界”。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紫砂陶藝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集審美、工藝和功能為一體,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一把藝、色、形均絕的壺藝,受到人們歡迎,是因為砂壺能夠陶冶人們的性情,因而砂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完善并形成了其藝術、功能,在眾多的陶瓷藝術品中,砂壺有著一定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