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君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自明正德至今,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紫砂陶在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崇,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紫砂不管造型還是裝飾,亦或是工藝、文化、內涵上都是備受愛茶人士喜愛的,紫砂的優良性也是紫砂泥料特殊性決定的。
從紫砂的嫻雅特性中延續千年的江南文人虛懷若谷的大度情懷,體現社會生活與陶瓷藝術緊密結合。隨著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新的要求,已不僅僅滿足于單一乏味的生活,更愿意去追求精神層次的內涵。紫砂的創作是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從大自然的唯美景色中得到創作的源泉,所以紫砂是有靈性、有生命力的,當一件紫砂作品從創作之初,就被人為的賜予了新的使命,則擁有了社會屬性。
《陽羨砂壺圖考》中說道:“名工代出,探古搜奇,或仿商周或摹漢魏,旁及花果,偶肖動物,咸匠心獨運,韻致怡人,幾案陳之,令人意遠”。紫砂壺漸趨精美,裝飾多樣。在各種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中,有些是從傳統文化中得到靈感,主要從原始的古陶器的造型和裝飾元素中獲取,從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藝術、瓷器、秦磚漢瓦、漆器、金銀器、玉器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器物上得到創作的元素,而作的仿古器物。
壺中日月長,它包容了壺與人的一生,從生活到藝術,一把紫砂壺它歷經坎坷,從一堆泥開始它飽受錘煉與高溫熾烤之苦,終有一日羽化登仙,變成一把精致的紫砂壺。然后它開始伴隨一位位擁有者,歷經世事沉浮,它的故事可以寫盡幾百本書,只要它不破碎,它就可以閱盡滄海桑田之變,而人一顆煩躁的心,也可以在茶中得到靜養,似是面對了一位睿智的老人,只是淳淳教誨無聲。
簡簡單單的一塊紫砂泥,經過制陶藝人的一雙手,就會變成形形色色的美妙用具。《合歡壺》作為新壺泡養時,先要決定此壺將用以配泡哪種茶,譬如是重香氣的茶還是重滋味的茶。使用新壺,應先用茶湯燙煮一番,一則除去土味,也可使壺接受滋養。方法是用干凈鍋器盛水,用小火加熱煮壺,到水將滾未滾時,再將茶葉放入鍋中同煮;等滾沸后撈出茶渣,再稍待些時候取出新壺置于干燥且無異味處自然陰干后,便可使用。舊壺重泡時,每次泡完茶后,將茶渣倒掉,并用熱水滌去殘湯,以保持清潔,合乎衛生。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將茶湯留在壺里陰干,日久累積茶山,維護不當,易生異味。很多客人喜歡用茶渣擺存在壺里來養壺的方式是不正確的。一方面,茶渣悶在壺里有酸叟異味,另一方面紫砂壺吸附熱香茶味之質,殘渣剩味實也無益于壺。壺應經常擦拭,并用手不斷撫摸,不僅手感舒服,且能煥發出紫砂陶質本身的光澤渾樸潤雅,耐人尋味。
《乳鼎壺》作品光潔如玉,細膩溫潤,泛著淡雅的光澤,手工制作,茗品透壺香,璞玉無華,功力篤實!壺身從布局構思到字畫裝飾,篆刻于器皿上,與器皿古樸的造型和色彩融于一體,勻稱貼切,營造出一種深邃沉著的藝術境界。作品各處線面“剛而不脆,韌而不柔”,使器型有一種內在的生命風韻,壺體形象更為豐滿靈秀。
《乳鼎壺》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格調清新,寓意深遠,端莊中透出靈性,古樸中透出秀美。壺底三足穩妥的支撐著壺身,使圓潤的壺體神氣十足,壺鈕似乳,飽滿圓潤,簡單而素雅。
用紫砂壺來泡一壺茶,讓所有的香氣包容在小小的一盞壺里。看不到茶舞的妖嬈旋轉,卻聞到茶香蔓延;看不到茶湯里的婀娜色彩,卻觸摸到滾燙熱度。看裊裊輕煙,似乎是清淺的,卻又因傾注的感情而愈發濃郁。紫砂的意蘊,氤氳著遠山薄霧后新泥的芳香,彌漫著溪水淺吟低唱的清音余韻,沐浴著石竹掩映下小徑的月華,氣定神閑的才子和云淡風煙的佳人松間對弈,凝神,不語。
紫砂壺是為茶而生、因茶而興的一門陶瓷工藝,由于它一開始就受到文人青睞,在文人雅士的參與、影響下,得到“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贊譽。宜興紫砂茶壺大體上屬于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