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增長,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的財富也有了極大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告別了資本匱乏的時代,中國人民高企的儲蓄率和儲蓄值為中國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本,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資本大國。
盡管如此,但中國目前尚不能算作資本強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股市可以給出最好的佐證。一方面,中國股市連年低迷,投資者難有收獲,大批民眾手握現金不知投向何處;另一方面,眾多中小企業難以從股市融資,被迫轉向間接融資,債務沉重。所有這些都與股票市場的初衷背道而馳,在這個市場資本無法實現有效配置。中國要想成為資本強國就必須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而股市改革首當其沖。
但正如上面所說,中國股市目前并不令人滿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有文化方面的原因,當然也跟投資者的成長狀態有關。
中國股市起步于1990年年底,那時,中國剛剛從異常政治風波中走出,改革的呼聲悄然停滯,持續多年市場化探索戛然中斷,經濟、政治改革裹足不前。在這種環境下破土而出的中國股市不可避免受到當時的環境影響,存在各種扭曲和變形。
20多年來,中國股市雖然還沒有完全擺脫舊體制與舊機制的束縛和羈絆,但確實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就和比較突出的進展。中國股市已經形成了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和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和B股市場并存與協調的格局,從中央到地方、從一線到二線的市場監管格局也已經基本形成。截至2014年9月17日,滬深兩市共264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8.3萬億人民幣;滬深兩市的有效賬戶已經超過13368.66萬戶,大約相當于中國總人口數量的10%左右,相當于城市人口數量的20%左右。若以城市中平均一家三口來計算,再抵扣一人在滬深兩市開戶的重復計算,那么至少30%以上的家庭都直接或間接參與了股市,這在全世界來看比例也是相當高的。再加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一大批機構投資者,中國股市的參與者隊伍已經達到了空前規模。
回顧20多年的中國股市,可以說既是一部發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中國股市20多年來總共經歷過多次改革,如國有股減持、創業板、新股發行改革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當屬2005年至20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通知宣布啟動股改試點。10天后,四家上市公司被迅速圈定進入股改首批試點程序。而后,股改以每周約20家的速度高歌猛進。這標志著股權分置改革正式拉開序幕。除了股改外,監管層更在今年打出了一連串制度創新組合拳。
從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歷時一年半的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而規模空前的牛市也緊接著到來。2006年11月20日,滬指報收2018點,重回2000點大關,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此后,兩市指數的躥升速度讓人振奮。一個月后,2006年12月26日,滬指報收2505.70點,當日成交額457.9億元,一個月勁升500點,首次站上了2500點的高位。
股權分置是中國股市的兩大歷史“原罪”之一。雖然我們已經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這一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并沒有真正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有三個方面的基本任務:一是變模糊的產權為明晰的產權;二是變集中的產權為分散的產權;三是變呆滯的產權為流動的產權。對民營經濟來說,通過股權分置改革,這三個方面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對于在市場中處于絕對控制地位的國企來說,這三個方面的任務都還遠沒有實現。國有股的最終所有者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處于模糊狀態;國有股的規模與數量過于龐大,使得這部分股票再次被凝固化,甚至處于基本不能變現的狀況。這樣,國有股的退出機制就可能成為又一個無解的難題,除非以后在牛市中被當作打壓市場的籌碼,否則國有股的變現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
股市發展永無止境,股市改革永無止境,股市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股市改革的節奏明顯加快,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投資者保護機制構建和上市企業分紅制度等已經提上決策者的日程,這些改革內容也成為專家學者和投資者熱烈討論的話題。其他領域的改革成果也為股市改革帶來不少有利條件,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所有這些都將股市改革推向了難得的風口,而今年9月發布的全國人大關于修改證券法的決定則給處于風口的中國股市改革插上了有力的翅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