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規劃范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規劃將根據編制工作進展情況適時出臺。發改委上述表態,被視為京津冀區域規劃3.0版即將落地。
耗時十年未出臺
2004年就提上日程、三易其名的京津冀區域規劃,一直未出臺。京津冀規劃最初的名稱是“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當時的版本是“2+8”,“2”即北京、天津,“8”即河北南部的8個地級市(不包括邢臺、衡水、邯鄲)。但2010年,河北提出建議,認為京津冀的規劃范圍也應該擴容,加入原來未被納入的邢臺、衡水、邯鄲三市。這一建議被采納,當時正在制定中的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也因此大幅度修改。次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未提及京津冀都市圈,但提出了“打造首都經濟圈”。
據媒體報道,由北京市發改委牽頭制定的“首都經濟圈”規劃初稿,提出“1+3+6”方案(“1”指北京;“3”指天津的武清、薊縣、寶坻三個區縣;“6”指河北的六個地級市,即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但河北認為,秦皇島和石家莊距離北京都是約290公里,滄州距離北京比秦皇島還近,所以主張“1+3+9”,就是在原來“6”的基礎上,增加衡水、石家莊、滄州。而且,“1+3+6”方案中只納入了天津的3個區縣,而沒有天津市本身,天津對此也不感興趣。
而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爭議也被視為規劃遲遲不能面世的原因之一。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曾報國務院審批,但一直無下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