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麗
【摘 要】 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選取152例骨科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6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護理干預,比較術后疼痛感減輕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24小時后,輕度疼痛率依次為27.63%、10.53%,重度疼痛率依次為1.32%、13.1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對減緩術后疼痛方面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 中醫護理干預;骨科;術后疼痛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6-0117-01
骨折多為外部因素所致,患者遭受意外的打擊、沖撞、跌落等情況,從而造成身體部分骨骼的損傷、斷裂等,嚴重時多采取手術治療。術后疼痛感一直對多數患者造成困擾,影響其正常休息,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因此有效的鎮痛護理方式一直是需探討的課題。中醫護理干預,全程依循中醫理念,以中醫方式對患者進行減輕術后疼痛感的各項護理干預,不僅具有安全性和實用性,還可使患者感受到中醫護理文化的精粹之處[1]。本文對觀察組76例骨科術后患者采取中醫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骨科患者152例,均為行手術治療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6例。觀察組:男45例,女31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2.19±12.37)歲,骨折部位為:上肢25例、下肢35例、腰椎9例、骨盆4例、胸椎3例;對照組:男47例,女29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43.62±13.16)歲;骨折部位為:上肢26例、下肢33例、腰椎10例、骨盆4例、胸椎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各項生命體征監測、術后護理等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中醫情志護理 向患者講解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與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情志失調將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及恢復,并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運用腹式呼吸、哼唱歌曲、宣泄以及想象等常用中醫情志調節方式進行情志調節,從而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康復信心。
1.2.2 增加患者舒適度 加強對患者的基礎護理,保持病房安靜、整潔,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減少患者的焦躁不安,從而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此外,中醫理論中的“音樂療法”有助于為患者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環境,因此,術后讓患者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以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的目的。
1.2.3 中藥涂擦 大部分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都會出現局部嚴重腫脹,而腫脹也是患者術后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減輕疼痛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中醫認為:“四肢骨折后筋脈受損、筋脈失養,氣血運行受阻。”取紅花 、紫草 、赤芍以及當歸各20g,加入50% 酒精溶液600ml浸泡48h以上,并用紗布浸濕藥液,反復涂抹于腫脹部位,以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1.2.4 中藥按摩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選取骨折患者足三里穴、合谷穴以及耳穴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以達到疏通經絡、調順氣血的目的。按摩:足三里穴和合谷穴交替按壓,按壓時停滯約2.5s,共110~130次,約4~5min,每天按摩5~8次;耳穴壓豆,用王不留行籽按貼神門穴、皮質下穴,每穴按壓時停滯約2.5s,共60~70次,約3min。
1.3 術后疼痛感評定標準 按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最難忍受的疼痛,0~10分由患者主觀選擇輕、中、重疼痛程度;輕度1~3分,中度4~7分,重度≥8分,觀察兩組術后護理24h后的疼痛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輕度疼痛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重度疼痛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術后疼痛影響患者預后,輕度疼痛尚在多數患者的忍耐范圍內,對其生活、睡眠質量方面的影響輕微,一般不耽誤預后,但中、重度疼痛對患者影響很大,疼痛感劇烈會引起多種不良情緒,可降低患者對后續治療及護理的配合度,不利于創口愈合,也不利于康復訓練的有效施展,易造成預后效果差,骨折部位運動功能障礙等情況出現。本著中醫角度出發,本文制定了中醫護理措施,經過觀察研究,中醫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其中情志護理是落實其余護理措施的基礎,術后多與患者及時溝通、互動,調理情志,還可轉移其注意力,避免患者長時間把全部心思放在感受術后疼痛方面,同時講解術后引起疼痛的相關知識,增強其對抗疼痛的信心。適時采取中藥外敷,尤其是紅花 、紫草 、赤芍,均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避免西藥副作用的影響;耳部神門穴、皮質下穴具有明顯的止痛作用,按壓可緩解疼痛;合谷穴和足三里穴是手足陽明經穴,按壓可有止痛價值。多種中醫方法同時實施,可使患者切實感受到中醫護理干預的優點和傳統中醫學的特色[2]。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減輕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竇靜. 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中醫護理[J].光明中醫,2013,28(9):1930-1931.
[2]岳偉.骨科患者術后的中醫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1):103-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