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栩 陳坤容
【摘 要】 目的:探討直腸癌結腸造口術患者協同護理的效果。方法:將36例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協同護理模式。結果:患者出院4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WHOQOL-100)進行評定,觀察組患者WHOQOL-100評分普遍高于對照組。結論:由此得出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采用協同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可較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直腸癌;結腸造口;CCM;WHOQOL-100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6-0129-02
結腸造口術是低位直腸癌治療的標準術式,患者術后終身帶有腸造口,不可避免地對患者生理、心理帶來影響,也易造成其工作和社交障礙,從而嚴重影響其的生活質量[1]。為了使患者盡快康復,我們采用協同護理模式(callaborative care model,CCM)對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進行護理,CCM強調以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為中心,激發患者自我護理意識,以增強其自信心和活動能力[2-5]。通過CCM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齡36~65歲(48.5歲±2.3歲);TNM分期:T1-T2、N0-N1、M0-M1期,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病程4個月至1.5年;文化程度:初中8例, 高中、中專20例, 大專以上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8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在患者的住院期間,根據常規護理相關要求,對患者造口袋進行及時的更換。在患者出院時,對其進行造口護理以及造口袋更換技巧的培訓,使其能夠熟練操作,同時還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使能夠辨別其造口是否健康。
1.2.2 觀察組護理[2,6]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協同護理模式,即醫生、護士、康復師、營養師、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協同完成護理及康復訓練的全過程。具體如下:①評估護理:護士先評估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家庭狀況、心理狀態及患者對造口護理的認知程度等。②認知護理:醫生、護士利用視頻資料和直接面談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造口的方法、過程以及術后的相關護理知識。指導患者和家屬處理、應對日常護理事項;告知家屬和患者可能的并發癥,心理的抑郁、自卑、孤獨等,并詳細告知相應的解決策略。③心理護理:護士向患者及家屬播放和介紹高生存質量患者的訪談資料,從多方面協同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大家在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關心體貼患者;護士指導家屬如何排除患者的自卑及厭煩心理,并鼓勵患者積極向上,自我排解內心情緒。④飲食護理:營養師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協同家屬和患者制訂飲食計劃,選用無刺激、低渣食物,嚴禁食用易產生氣體的豆類和瓜果類食物,保證患者大便正常及時排泄。⑤健康教育:護士指導患者正確排便及使用人工造口袋;指導患者及家屬清潔造口及其周圍皮膚的正確方法,及時傾倒和更換清洗造口袋。鼓勵并指導患者及家屬協同掌握造口護理技術,掌握活動強度,適當參與社交活動。⑥康復指導:由康復師制定出院日??祻椭笇?,要求患者進行必要的日常鍛煉和排便功能鍛煉,積極參與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動,并每月定期進行康復復診,爭取早日恢復到正常狀態。⑦建立造口患友互助中心,要求觀察組患者必須定期相互溝通、支持,鼓勵,交換日常護理經驗,并保持樂觀情緒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工作各種活動中。⑧復查及評估:患者在出院后2~3月內應每1~2周擴張造口一次,如自我察覺腹脹腹痛或排便困難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4個月后回院復查,并由護士填寫生活質量調查表。
1.3 評定方法
1.3.1 通用調查表 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婚姻及經濟狀況、職業等。
1.3.2 專用調查表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問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with 100question,WHOQOL-100)中文版。該量表共有100個條目,包括與生活質量有關的6個領域24個方面以及生活質量總評價,具體內容見表1。每個領域得分按百分制計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7]。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WHOQOL-100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除環境領域無統計學意義(P>0.05) 外, 其余5個領域及總的生存質量與健康狀況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2。
2.2 分年齡的統計數據 按照年齡將兩組患者分為3組,即<40歲組、40~60歲組、>60歲組, 結果在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CCM對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積極影響[8] 通過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健康護理,有效地激發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通過本CCM項目的實行,患者的各項指標(除環境因素患者短時間無法改變外)有明顯改善(見表2數據,P<0.05),36例腸造口患者術后恢復均良好,術后隨訪4月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CCM重點強調護理人員、醫生、患者、患友及家屬多方面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及協調,這樣就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病體的康復。因此,CCM可明顯改善腸造口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況,提高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增強他們重返生活和社會的信心,提高生存質量。CCM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延長生存時間,更重要的是改善其社會關系;良好的社會關系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并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生活,重新構建起健康的生活習慣,使患者的健康狀況、健康功能維持在一個滿意的狀態。這樣患者更愿意參與家庭、社交活動,并提高生活質量。
3.2 CCM模式中影響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因素 從表3來看,年齡因素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除環境因素患者短時間無法改變外)有明顯的影響(見表3數據,P<0.05)。究其原因,是年輕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年老患者相對較好,并且年輕患者普遍樂觀積極,具有較強烈的自我護理欲望,能更主動地進行造口袋的更換和進行康復訓練;年老患者往往對自身疾病和造口相關知識的接受較慢,加上經濟因素,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悲觀情緒,需要更加長時間的溝通交流和家屬的支持。高學歷患者的自我護理狀況較低學歷患者相對好。主要是高學歷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去掌握腸造口知識,并且有強烈的回歸社會的欲望;他們在對腸造口的接受方面,表現出更多的心理上的接受,從而帶來了一系列更加主動的行為方面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常紅娟,高敏.協同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11):966-967.
[2]許燕莉,羅美宜.協同護理模式對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2,10(7):1765-1766.
[3]羅寶嘉,覃惠英.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社會關系質量與希望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2):138-142.
[4]施麗莎,李秀華.1例擁有高生存質量造口患者的生活體驗[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74-377.
[5]蔣愛軍.協同護理在腸造口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4,22(1):50-51.
[6]鄧君紅.82例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6):102-103.
[7]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2,4(8):1127-1129.
[8]韓舒,陸連芳.腸造口病人自我管理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4,50(2):161-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