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企業存在,管理會計就存在,因為企業必須要解決經營的問題,要解決的好,就必須應用管理會計。所以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總會計師》: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在不同的行業會起到不同的作用。請結合您所在的行業,談談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和主要目標。
王團維:企業管理以經營管理為中心,經營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這里的財務管理在實踐中主要講的是管理會計。管理會計是針對經營活動來開展工作,回答的是經營活動對會計提出的問題:一個完整的經營活動需要解決的問題起碼是:預測決策、規劃控制、績效管理。對于我所服務的發電企業來講,主要涉及到以下內容:
預測決策需要會計解決的問題是發一度電的單位邊際貢獻是多少?發多少電可實現虧盈平衡?由于發電企業是資本密集型企業,項目貸款占到總投資的80%,財務杠桿效應比較大;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70%左右,經營杠桿效應也比較大;所以發電量對營業利潤的敏感性強,60萬千瓦等級機組的平均敏感度是1:7。但發電成本中煤炭占到總成本的65%左右,而國定成本是比較穩定的,所以煤炭價格就決定了企業的保本量。每年年初,財務部總是根據燃料部對煤炭價格的預測和生產部的發電計劃預測全年的經營成果。在這個基礎上,計劃部門編制全年的生產經營計劃。
在規劃控制階段對會計提出的問題是:有作業,必有計劃,有計劃必有資金。如何保證資金的供應?如何合理控制資金的使用促進經營預算的實現?財務部門通常的做法是根據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求,資金成本,時間錯配,風險控制做滾動的資金預算滿足經營預算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最有效的手段是召開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促進每個生產單位協調配合,發現短板,達到事中控制。
在績效管理的過程中對會計提出的要求是如何評價各單位的業績。這是會計最大的挑戰,也是會計產生的歷史淵源。所以發明了平衡積分卡和360°全方位考核等多種績效評價的辦法。不管如何,會計始終是績效管理的核心工作,而人資部門只是結果運用和組織牽頭。
只要企業存在,管理會計就存在,比如,滿大街的小商小販,他們不需要財務會計,但他們必須解決解決經營的問題,要解決的好,就必須應用管理會計。所以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總會計師》:同煤集團在管理會計體系建設過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王團維:我長期以來一直重視管理會計的應用,上學時這門功課也學的最好。從完全成本法應用到變動成本法,到作業成本法;從定額管理不斷創新到平衡積分卡的績效管理。我覺得比較值得分享的措施有兩個:
一是績效管理,我在山西電建二公司擔任總會計師期間設計并推行的績效管理方案獲山西省電力系統科技進步二等獎,設計理念是“三個人干五個人的活兒掙四個人的錢”,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對員工績效進行三六九等的分類,結果是使原來金字塔型的收入結構變成橄欖球型的收入結構。
二是經濟運行分析會,效果非常好,最初組織經濟運行會僅僅是民主理財、陽光理財的一種形式,意想不到的效果是過程控制加強了,反饋和修正了經營過程中的偏差,每個單位都不想在大庭廣眾下獻丑,有利于經營預算的如期實現。
《中國總會計師》:我們知道,王總作為同煤集團財務公司的董事長,同時還擔任漳澤電力的財務總監,那么請根據您自身的經歷,來談談管理會計的發展對總會計師(財務負責人)的角色定位會產生哪些影響?您認為總會計師應如何適應這一發展要求?
王團維:在現實中,有很多總會計師和財務總監沒有較高的職業資格,比如注冊會計師、國際注冊內審師、高級會計師等,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有較高的管理會計思想,董事長和總經理喜歡什么樣的財務總監,一個是通過核算過去,能告訴主要領導未來可能發生什么,一個是能為主要領導平衡好各種利益關系。我從業20多年來最大的感悟是“會計的智慧是預知,會計的靈魂是平衡”。為此我也屢屢受到重用和提拔。
我覺得總會計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經營活動提出的各種問題,要通過管理會計來滿足;其次要解決的問題是融資、投資、分配的問題,這是財務管理的核心;再次要解決的問題是確認、計量、報告,這是會計核算問題,會計核算可以請事務所幫忙,投融資問題也可請財務顧問來幫忙,經營活動的問題則很難也很少依靠外力來解決。
《中國總會計師》:樓繼偉部長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關于管理會計作了重要講話,請您談談自己的體會。
王團維:是的,樓部長的講話,在學界,在實務界,都可以說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多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個部長應該站在社會監管者的角度審視會計,通過《準則》建設構建公允的價值體系。但他卻從一個總經理的角度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管理會計的問題,無不讓人驚嘆!也許他在審計監督和財務舞弊的“貓和老鼠”的游戲中,敏銳地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中國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最大的短板是管理會計的問題。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最主要的是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管理會計是推動產業升級的最基礎力量。這也許是一個部長的使命,讓中國的企業先打糧食,打糧食比糧食交易更迫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