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摘 要: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新聞變得日益快餐化,人們對文字的閱讀耐性己經壓縮到百字左右,一篇吸引讀者閱讀的千字以上的文章非新聞評論莫屬了。因此,當今的傳統媒體都通過開設專欄等形式,不惜版面來增加新聞評論的占比,新聞評論顯得愈來愈重要。新聞評論是以表達作者主觀情感、態度、觀點為訴求的,不僅要以新聞事實作為基礎,還要體現真實、準確等重要新聞特征。該文以《林海日報》為例,從新聞評論中的觀點要明確、論據要充分、論證要有力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讓新聞評論以理服人,從而讓讀者形成強大的共識。
關鍵詞:新聞評論 新聞事實 評論選題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253-01
新聞評論是指社會各界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雖然同屬新聞體裁,但新聞評論與消息、通訊等相比,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卻有著較大差異,也有著不同的思維和表達規律。新聞評論是以表達作者主觀情感、態度、觀點為訴求的,不僅要以新聞事實作為基礎,還要體現真實、準確等重要新聞特征,所以人們常把評論比作報紙的“旗幟”或“靈魂”。
1 觀點明確,吸引讀者
首先,觀點明確是新聞評論的首要特點,也是寫好新聞評論的重要要求。對一篇新聞進行評論時,必須得有觀點。而這個觀點必須以尊重新聞事實為基礎,不能憑空想象、主觀臆造,而且必須要旗幟鮮明,不能模糊不清、模棱兩可。一些評論文章的觀點不明確,往往是因為表達不集中,多數是不集中而形成的注意力干擾和結構的混亂而顯得觀點不明確。如果各種材料向著觀點集中,各種觀點向著中心的觀點即所謂的論點集中,那么結構自然是清晰的,觀點也是明確的。此外,還要注意語言層面的明確性,我們平時的語言,有直接表達觀點的,還有間接表達觀點的;有具體的語匯,也有抽象的語匯。所以說,明確的觀點,總是體現對事物的具體判斷。但我們平時看到的一些評論整篇都在談論著某件事情或是某個事物,卻始終沒有對這件事情或這個事物做出具體的判斷,正式因為沒有這些具體的判斷,才沒有明確的觀點。其次,新聞評論的寫作,在選題上也應該與新聞報道的節奏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節奏相應和,在結構上應該適應大眾傳播的節奏和資源限度,此外還要從新聞傳播環境的角度,掌握表達觀點的一些規律,從而吸引讀者閱讀的熱情。
如:《林海日報》刊登《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看望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棚戶區職工群眾》一文,并配發了題為《振奮精神 不辱使命》《黨和人民不會忘記林業工人》《林業的政策會越來越好》《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林區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等系列評論員文章。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60余年來,林業工人“先生產、后生活”,為林業發展奉獻了青春,做出了貢獻。在這樣的一大背景之下,習總書記春節前夕親臨林區視察、看望林業工人,并指出黨和國家不會忘記大家,林業政策會越來越好,林區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大家歡欣鼓舞,熱議林區美好的發展前景。這一系列評論員文章的配發,起到了傳達上級指示精神的作用,做到了吃透精神、上下結合。同時,評論中觀點明確,抓住了包括民生、生態、政策等在內的問題實質,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這就體現了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新聞敏銳性,善于觀察、分析和判斷,正是好的新聞評論所應具備的條件。
2 論據充分,易于接受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是新聞評論的基礎,也是寫好新聞評論的必要條件。新聞評論的論點再獨到深刻,如果沒有論據支撐,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無法打動人、說服人。一般來說,論據的材料是事實性內容,比如新聞報道、法律文件和統計數據。但有一些論據作用的材料,也可能是觀點性內容,比如權威、專家的觀點,還有被讀者普遍接受的觀點。不管怎樣,論據應是讀者不會懷疑、直接可以按受的內容。對論據的要求,除了可信之外,還要與論題、論點相關,如果不相關,也不能起到論證論點的作用,反而會起到干擾論點的作用。而真正具有說服力的論據,往往是發生在身邊的、新鮮的、具有“眼見為實”特征的真實新聞事件。
如,《林海日報》副刊《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七天七夜救助嚴重燒傷的牛長友一家三口》的新聞,并配發了《真愛無言,大愛無疆》的新聞評論。額爾古納市三河鄉牛長友一家三口被大火燒傷,均是深二度燒傷,牛長友燒傷面積達90%、妻子燒傷面積60%、5歲的女兒小佳慧面部傷勢達三級,雙手將成殘疾。7天的時間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達59萬。此篇評論對社會各界的做法表示支持與贊賞,文章認為這樣做真正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家同心同德幫助牛長友一家共渡難關,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3 論證有力,以理服人
論證是證明論點的議論過程,也是寫好新聞評論最見真功和水平的地方。論證的方法,從形式邏輯的角度來看,要以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此外還有比喻等修辭手段,也有論證的效果。如果我們以一個讀者普遍認可的觀點作為論證的前提,用來判具體新聞事件是善還是惡,這樣一個思維過程就是演繹推理的過程;如果我們對系列同類的新聞事件總結分析,得出一個普遍的判斷,這樣一個思維過程就是歸納推理的過程;如果我們對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的判斷,需要借助另一個與它有著共同點的事實進行對比,這樣一個思維過程就是類比推理過程。但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評論者都應注意以下四個問題:一是要將觀點和材料相結合,論點和論據相統一;二是在論證中要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和規則;三是論述的過程中要遵循人們的思維特點,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既要做全面的辯證的分析,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又要能顯示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發展過程;四是評論者要有感情投入,從而在更深的程度上說服別人。論證是新聞評論中最有難度和需要集中精力寫作的部分,也是需要消耗讀者較大精力的部分。所以,在寫作中,評論者既要注意自身推理無誤,還要盡量減輕讀者理解的負擔。
新聞評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不同于新聞報道。它之所以產生、存在和發展,是因為人們不僅需要通過新聞媒體了解新聞事實本身,也需要通過新聞媒體了解新聞事實的意義和產生的原因及發展方向。要想寫好新聞評論只掌握一些技巧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注重平時的閱讀積累。只有博覽群書,涉獵百科,才能讓讀者感受到評論者充滿思辨的邏輯力量,才能真正為讀者提供認識問題的新方法,從而以理服人,形成更大共識。
參考文獻
[1] 趙振宇.面向新世紀的新聞評論——談我的新著《現代新聞評論》[J].新聞與寫作,2005(11):26.
[2] 駱嘉.《現代新聞評論》出版[J].新聞記者,2005(6):60.
[3] 趙霽虹.論新聞評論的可讀性[J].許昌學院學報,2003(4):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