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文
摘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共同作用下,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各大中小制造企業在這種環境下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和生存空間,就要建立起較強的成本控制優勢,開發和生產出質量較高的產品,本文主要在目標成本控制理念的基礎上,對我國制造業的企業成本控制工作進行系統的分析,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以便企業取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目標成本控制 制造企業
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在近幾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土地紅利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因素讓很多制造企業逐漸失去了成本優勢。這些制造企業只有不斷研發新產品、升級老產品,才能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目前很多制造業企業不能科學地對企業產品所具有的生命周期進行成本管理,很難從根本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所謂的目標成本法就是對企業運行成本進行戰略控制,控制產品制造成本的同時,對產品的設計、原料采購等其他運行成本進行控制。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轉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做好企業的成本控制工作,還包括經銷商、供應商以及其他企業,建立并完善整個產業鏈之間的合作方式,從這種平衡的成本效益發展中找到制造業產品成本的最小生命周期。
一、我國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現狀
我國現階段的大多數中小制造業采取的都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例如在利用人口紅利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義務及其他社會責任和義務。
(一)制造業成本控制現狀分析
1.低廉的人工成本難以持續
制造企業的低廉制造成本來源于用用工成本的低廉化,區域內政府在進行招商引資時所頒布的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很難兼顧相應的社會責任,這種在成本控制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缺少核心競爭力,周期較短,在政府執政方式逐漸完善和成熟、勞工維權意識日益增強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消失。
根據有關數據,我國總人口數量在2014年已經接近14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占人口總數的13.75%,14歲以下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16.47%。嬰兒潮流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國勞動力的供給。此外,《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和落實,標志著我國已經從法律層面對各大制造企業的用工方式進行規范,部分中小制造業很難沿用傳統的用工方式,加上農民工日益增強的維權意識,很多用工企業出現了“用工荒”的局面,無法保證加工產業鏈的順利進行,導致部分中小企業逐漸倒閉,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問題在于短視性和低層次的競爭。
2.壓低原材料價格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式
現階段的中小制造業大都是通過對原材料的控制和選擇來控制運行成本,在比價程序的作用下對運營商的擠壓運行成本進行維持和降低。這就導致制造企業忽略了產品質量,無法增進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
3.優惠政策帶來的成本優勢缺乏可持續性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指揮棒,把各種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日常工作的重點,常常運用項目補貼、土地優惠、寬松執法以及出口退稅等政策吸引投資。中小制造企業在這種外力的作用下發展并形成自己的成本競爭優勢,但正如前文所述,這種成本優勢是難以長期保持的。
(二)制造業成本控制難點
1.由控制要素價格轉向管理要效益
目前大多數中小制造企業管理者和經營者依然沿用較為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但這種方式逐漸受到成本上升和環境紅利喪失的挑戰,只有用創新性驅動替代傳統的要素型驅動,只有改變以往的成本控制模式,制造業才能在市場中生存。
2.突破成本控制所形成的意識障礙
制造企業的運行和發展離不開利益方,只有在發展過程中對銷售商以及供應商的根本利益進行兼顧,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產業供應鏈,保證經銷商和供應商都能夠積極地對目標成本進行控制,才能使成本控制獲得更大的效果。例如服裝業的經銷商和供應商通過參與新服裝的設計,形成一種較為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
3.成本管理的考核與溝通機制不暢
一個好的成本控制就要從根本上實現體系化,通過對價值工程作業成本法以及目標管理法的運用,才能產生更好地發展成效。在超部門團隊工作方式的運用下,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目標成本控制和管理體系,從而來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標成本法對信息的傳遞和采集有著很高的要求,怎樣能夠科學有效地發現制造業運行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中所出現的偏差,并對相關原因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成本管理的考核與溝通機制是中小制造企業實現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對其加以重視,才能保證從根本上控制企業運行成本。
將供應鏈的成本劃分到原材料或者其他材料的成本目標,包括原材料、材料供應商、供應商、間接以及直接工人、主要原料供應商、生產的包裝、管理費、運輸、開發以及研究成本等。制造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無法控制的相關因素,怎樣對這項因素進行分攤,是整個企業運行對責任進行分攤的主要工作點。需要建立起利益聯動的工作和運行機制,讓制造商、供應商、銷售商等產、供以及銷等相關部門都能夠通過企業運行的成本控制來獲得一定的發展利益,讓有關部門都有著較多的自信和熱情參與到實際的成本控制過程中。
4.企業成本控制管理基礎較弱
中小制造企業只有對成本進行精細化的控制,才能保證管理基礎所具有的扎實水平,通過對會計資料、技術資料、市場資料以及原料成本測量資料的具體分析,對整個企業的運行成本進行細分和對比。在后期的管理過程中把運行成本納入到日常工作中,從而保證完成企業成本控制的相關工作目標。
5.建立并完善長效的運行機制
所謂的企業成本控制工作,并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取得效果的,只有不斷對新產品進行開發和研制,改良老產品,建立和完善較為長效的機制,才能讓企業運行具有更加顯著的成本競爭優勢。制造企業在運行過程中會牽扯到很多內部或者外部環節,觸動較多的個體或者集體利益,若出現了公平性的丟失,則會導致整個運行體系信任危機重重。
二、運用目標成本法進行中小制造企業成本控制
所謂的目標成本是目前企業進行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種概念,它是成本概念和目標概念的有機統一,兼有成本管理和目標管理兩種基本屬性。
(一)運用市場規律決定成本控制目標
目標成本法在還未形成之前,企業進行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一直較為陳舊和傳統,一般都是對成本進行核算,或者在企業生產之后進行成本控制工作。傳統的成本控制方式是要先對制造企業的產品成本進行核算,結合企業相關的利潤水平,從而計算出產品的實際市場價格,這種運行方法作用下所得出的市場價格一般不會對競爭對手造成壓力。目標成本法能夠結合市場發展實際狀況抓住整個產品的設計要點,能再源頭上實現成本控制,改變傳統成本控制方法給企業造成的滯后或者被動局面。制造企業在進行產品設計前,要到市場上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以及研究,分析同類產品的實際價格,對客戶群體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從而準確定位新產品以及相關的市場價格,通過具有優勢的市場價格來與期望目標利潤進行相減,從而得出企業產品的實際目標成本。將企業產品的成本控制工作轉移到事前進行,從而轉變企業管理人員和領導層的成本控制觀念,獲得更大的利潤。
(二)通過協調實現企業目標成本
要想從根本上順利進行目標成本法的運行、達到相關的成本控制目標,需要企業不同部門以及與關聯企業的協作。過去的企業成本控制工作中,一般都是在財務部門的領導下,制造和生產部門對具體工作進行實施,其余部門很少參與到這種成本控制工作中,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無法進行合作與交流。在目標成本法作用下,可以建立一個超企業或者超部門的企業成本控制和管理團隊來實現成本控制目標。
(三)從產品設計源頭進行成本控制
傳統的成本控制思想認為,企業的運行成本大都是來自于產品生產部門,目標成本法從根本上推翻了這種想法,產品的成本一般都是在設計工作的作用下產生的,產品在設計過程中所用的費用占整個企業成本的5%,但其產生的作用決定著整個產品的成本的70%。在新產品設計過程中進行成本控制,具有顯著的效果。所以,要從產品設計源頭進行成本控制,從而達到企業預定的成本控制目標。
三、結語
做好制造企業的成本控制工作,是制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方法和途徑。目標成本控制要求制造企業對整個運行成本進行控制,結合生產部門以外的部門或者相關企業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轉變傳統的控制觀念,進行生產之前的控制工作,從而實現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劉青.制造企業成本控制問題淺析[J].商業會計,2013(3).
[2]陸俊.價值鏈角度下的制造企業成本控制[J].中外企業家,2013(28).
[3]李敏.完善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的思考[J].財經界,2013(26).
[4]孟凡生.中小制造企業成本控制面臨的問題與改革策略[J].中國國情國力,2012(7).
[5]王蕊花.淺析制造企業成本控制問題[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47).
[6]丁明.基于價值鏈的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研究[J].現代商業,2012(21).
[7]許杰賢.淺談我國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建議[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35).
(作者單位:中山益達服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