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共享對集團企業來講是一種新的更為綜合、低成本、高效率的財務管理模式,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將這一財務管理模式付諸實踐的現實基礎。但由于各個集團企業所面臨的約束條件千差萬別,因而其所選擇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也種類繁多。從職能、組織架構、權限及集中度來分析,目前國內的一些企業已經建立起較為成熟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下面選擇一些典型案例,供建設財務共享中心的企業參考。
一、寶鋼模式:涵蓋廣闊,分工明晰
寶鋼集團財務服務共享服務中心開始于2009年,首先在寶鋼股份公司試點建立,一年后平移至寶鋼集團,同時為集團下分子公司提供會計核算等服務工作。寶鋼集團財務共享中心的定位是專業化、加強質量控制、成為效率提升的執行者。
寶鋼集團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擁有一支由200多名專業財會人員組成的團隊,支持寶鋼集團鋼鐵主業的會計核算業務,覆蓋范圍達到其70%左右的收入,基本覆蓋了鋼鐵主業的所有成員企業,覆蓋以上海本地企業為主的68家單位,也對其他企業提供服務。
寶鋼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主要由以下八個小組構成,如圖1。
寶鋼共享中心是一個典型的財務共享中心,涵蓋了會計核算能夠共享的主要流程,目前共享中心細化了242個子流程,對應242個崗位類型。
共享中心在設立之初即推行了會計科目、會計流程等的標準化進程,充分考慮實物文檔流與信息流的分離。目前共享中心操作人員基于掃描后的影像進行會計處理,在稅務單證組設有統一的掃描中心,寶山地區的單據由人工傳遞至掃描中心;生成會計檔案后再將所有的原始單據傳遞至各單位存檔備查。
但是由于寶鋼運營管理的復雜性,目前共享中心管理的財務系統需要同時對接60多個業務系統,所以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與靈活性。寶鋼管理層充分意識到流程與系統優化是一個不斷更新的工作,為此在共享中心內部專門成立系統支持與運營小組,主要負責理清哪些流程需要優化,并負責組織優化項目的設立。因為寶鋼內部管理長流程的特點,在共享中心設立之初就充分強調流程管理與優化的重要性,理順并標準化流程,為后續穩定奠定了基礎。通過一系列的流程優化與系統創新項目,目前共享中心的服務效率有了50%左右的提升,基本上滿足了寶鋼集團管理效率的提升目標。此外,核算標準化流程的推行和管控的加強成為實施共享中心帶來的另一益處。
在構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時也必須對企業的業務特點有充分的考慮,并非所有流程都需要或者適合集中。寶鋼意識到作為鋼鐵制造企業,有生產工藝長、業務流程長的特點,需要成本核算人員密切貼近業務,不同條線的成本核算也比較復雜,不適宜共享,因此沒有把成本核算流程納入到共享中心。同樣信用管理也沒有納入共享服務范疇,而是由業務財務負責,分別置于各個業務單元下。
二、海爾模式:流程再造,信息支撐
為了配合公司整體戰略的發展,2006年海爾財務管理部進行了組織變革,著眼構建更專業化的財務管理體系,將原來各個產品線的財務單元分為三個中心,即核算中心、成本中心和經營中心。伴隨著海爾的逐步發展與成長,2007年在全公司范圍內實施了流程再造項目,海爾財務共享是海爾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的重要前提,通過將各業務單元的核算中心分步集中共享,先物理集中了總部所在地青島地區的業務單元,之后逐步擴大至青島地區之外的業務單元,全過程基本持續了三到四年時間。海爾設置共享中心的目的是為了強化財務管理效率的提升,財務信息質量的控制以及有效降低財務風險。
海爾通過流程再造項目以及共享中心信息化平臺的實施與上線,塑造了目前的財務管理模式。目前海爾財務人員分為三類角色:第一類是戰略財務,整個集團的財務方向、路徑、政策、資源和風險都集中在戰略財務;其次是共享財務通過整合互聯網資源,打造云端管理模式,為集團提供高效、合規的會計服務;第三類是分散的業務財務,在實現最大限度的集中管控之后,海爾財務更多地融入到業務中去,用他們的專業技能為業務的發展提供事前算贏的決策支持,成為與業務水乳交融的一份子。目前財務管理部中70%的人員在扮演業務伙伴的角色,10%在扮演技術財務(涵蓋稅務、現金、風險控制等領域),另外20%在共享中心扮演交易處理者、資金管理者、績效(數據)支持者與風險管控者的角色。
海爾財務共享中心內部的組織設置完全遵循了財務流程,服務10大類流程以及120個子流程,涵蓋了會計核算的所有內容。具體操作層面,共享中心分為九個業務小組,分別處理與特定流程相關的業務,如圖2。
除了通常納入共享服務范疇的會計核算流程之外,海爾選擇將資金管理納入共享中心管理的一部分,充分反映了其作為白色家電行業注重現金與營運資金管理的特質。資金管理部門主要負責金融風險、資金運營以及融資平臺管理,即通常意義上的財務司庫管理。
成本管理作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必須要貼近業務才能提高成本數據的準確性。有鑒于此,海爾并沒有把成本管理納入共享服務的范疇,成本核算仍然由各個業務單元內的財務人員負責。
以流程為導向的管理在海爾內部已經達成了充分的共識,海爾共享服務中心在日程工作中一直貫徹流程管理,依賴流程產生高質量的數據信息,通過流程的標準化管理加強集團管控,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并不斷提升流程操作效率。
持續不斷推進流程的優化也是海爾共享服務的工作重點。在流程處理團隊之外,共享中心內還設有質量團隊,主要負責運營流程與流程優化,由三至四名組員構成。該團隊負責組織各流程小組的骨干力量參與流程創新項目。
海爾的經驗也證明了需要扎實的信息系統建設以確保效率的提升。
三、華為模式:網絡引領,側重控制
自2006年起華為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統一體系規范,陸續建立了七大區域賬務共享中心。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和網絡的完善,加強了公司總部對全球業務的財務控制,成為財務內控有效實施的最強有力的保障;同時通過持續推動流程的標準化與簡化,大幅提升了財務專業流程的運行效率。
構建全球共享服務網絡對于華為而言創建了一個全球標準化的財務會計處理與核算管理平臺,為華為在過去10年業務的騰飛提供了很好的財務資源保障和風險控制基礎。
在華為,共享的首要目標不是為了成本的節約,而是集團企業加強財務管控的強有力的手段。財務共享最終是為業務服務的,因此共享的運營模式主要配合業務布局來設置。
四、平安模式:集中共享,提升風控
二十一世紀初,平安集團確定了實施后援集中的戰略目標,引入了共享服務理念,其主要是對企業內部各獨立公司的后臺服務職能進行集中整合,建立統一的后臺服務共享中心,以實現組織、人員、信息和系統等方面的集中運營管理。
在平安數科的共享服務平臺中,財務共享平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件。目前在財務共享服務平臺上有17條服務線,45項服務子目。2012年財務共享平臺提供的服務達到近700萬筆,資金往來約有7000億元,已經成為整體服務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包括會計服務和資金服務等主要模塊。在共享服務的模式下,各家專業公司客戶把可以集中或想要集中的財務業務交給數科財務作業中心,由后者進行拆分或打包,交給這個平臺上的各條服務線,由他們按照客戶要求完成財務處理或提供財務服務。這種模式的核心是在先進網絡系統支持下的標準化、集約化——通過標準化把復雜的工作變得簡單、規范、單一;通過集約化把瑣碎的工作合并,降低件均成本。
此外針對集團內部的一些小型公司,財務作業中心嘗試推動全委托模式,除承擔現有的會計核算、資金往來業務外,還涵蓋預算編制、會計報表編制、日常稅務申報、出納審計等工作,提供整套財務管理服務。
鑒于上海的運營成本日益增高,同時單一地區具有系統性風險,財務作業中心在深圳、成都、內江和合肥逐步設立了四個分中心,以降低成本并分散風險。五個中心的職能各有側重:上海作為管理中心,承擔部門總體規劃、運營管理、業務接洽、重點資金業務等工作,并為上海的公司總部提供現場服務;深圳為平安集團深圳總部提供現場服務,以及預算審批、投資類資金往來服務;成都、合肥、內江則是主要的會計類、資金類標準服務提供地區,并相互作為業務備份。當一地遇上突發事件暫停工作,其他地區可以迅速承接起來,保持服務持續性,避免對整個業務運轉造成致命影響。
在集中共享和分中心運營的模式下,如何科學有效地設置管理架構和組織體系成為財務作業中心必須面對的挑戰。結合業務管理實際,財務作業中心采用了矩陣式組織架構,部門負責人下轄數位服務線經理,分別管理不同的服務流程。各個地區設置現場運營經理,承擔該地區的人事、行政等運營管理。
在各分中心的業務一線,每個人都按照客戶與服務線經理確定的《操作手冊》進行會計業務處理。現場10到15人設一位組長,三位組長設一位區域主管,區域主管向現場的運營經理匯報,形成基層團隊管理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