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禹會諸候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司馬遷《史記·夏本紀》)。“會稽”即“會計稽核”之意,故南懷瑾大師說:“全世界的會計,是從大禹開始的。”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會計也隨之繁榮與發展,會計工具由算盤變換成計算機;會計技術從符號標識與結繩記事演變到會計信息系統;會計方法由“單式賬、流水賬”演進成“復式賬”;會計規范由行規與戒律上升到法律、法規、準則、制度等成體系建制。追蹤溯源,會計演進與發展的歷程,也正是會計追求“真、正、善”的過程。
真:會計質量的基本保障
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會計當而已矣”,這應是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準確。戰國時期,中國還出現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規定券契如有偽造、更改等情,重者與盜賊同罪論處,輕者以欺詐論處;唐宋“四柱結算法” 則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的平衡公式,系統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
文藝復興時期,商品經濟較發達的意大利佛羅倫薩與威尼斯的“三式簿記”,采用復式記賬法,形成了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征和發展基石。我國明末清初出現的“龍門賬法”、“四腳賬法”其記賬原理與西式復式記賬法基本相同。通過會計記賬方法的演進,更能真實、準確地反映經濟業務信息,并從法律、法規及規范等多方面對會計真實性進行約束與限定。
《會計法》規定:“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并要求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可見“真”是對會計的根本要求,也是會計質量的保障。
然而會計“失真”事件層出不窮,從國內的銀廣夏、藍田股份事件到國外的麥道夫詐騙案、安然事件等,連續不斷的會計造假、財務欺詐導致的信息失真問題無不是對會計根基的動搖、對經濟社會秩序的挑戰,引起社會與世界的極大關注與震驚。就連平時惜墨如金、很少題字的朱镕基總理也打破慣例、揮毫潑墨,分別為上海、北京兩家會計學院題寫“不做假賬”的校訓。不做假賬可以說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但在社會浮躁、拜金昌盛的年代,不做假賬可能變成了最高要求。鄧小平也曾指出,“數字中有政策,決定數字就是決定政策”,保證數字的真實、準確,事關決策成敗與事業興衰。
正:會計人員的品行要求
明清時期富甲國內、名揚海外的晉商,往往把物色重誠信、敦品行、德才兼備的掌柜與賬房作為開辦商號的第一要務,且注重職業道德教育與熏陶,從而形成晉商的誠信品德,一絲不茍的會計作風。誕生現代會計基礎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更加強調信托責任、法治和公民道德。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源于會計人員的職業操守與專業判斷,因此要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就必須首保會計人員品行的正直。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特別要求會計人員要“客觀公正”,其中客觀指的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事物、客觀事實;公正則是指公平而不偏私。客觀公正體現會計人“只唯實”的客觀,“不偏私”的公正。反映在會計工作中就是遵紀守法、堅持準則,誠實守信、維護公正。
善:會計工作的價值取向
善則是會計工作的靈魂與價值取向。
會計學是一門應用型科學,作為科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社會科學通過“善施善治”來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伊藤博文首相說“計利須計天下利”,計天下利,為天下人計利,這可能就是南懷謹大師所說的“大會計”。
商業會計雖追逐利潤、價值,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顧客創造價值才是企業存在的價值,也是企業獲利的源泉。企業占有資源,若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就是在浪費資源,通過為顧戶創造價值而獲利正是現代市場經濟所倡導的法則。而且現代企業獲利后,更加關注社會責任,不斷參加各項公益活動,反哺社會。企業“善行善舉”能獲得社會認同,還塑造了企業形象與品牌。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不以贏利為目的,側重于社會效益、更加關注民生福利,其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控制成本,精打細算用好每一分資金,力求能以較低本、獲得較高的社會效益。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們應“當好家、管好賬、理好財”,追求真、正、善,傳承和弘揚會計文化,書寫精彩會計人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正能量。
(作者單位: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