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許
周升業教授是新中國貨幣金融理論的先行者,研究領域涉及信貸資金運動、貨幣流通、國際收支和金融體制改革等。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周升業教授堅持“在實踐中找問題,從理論上去說明”,多次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點科研項目,為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專業部門提供了諸多頗具實踐性的咨詢建議和報告,為我國金融事業的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做出了積極貢獻,他的金融理論和觀點至今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展現了中國學者的“中國智慧”。周升業教授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正人者先正自己”的理念,身體力行,受到了學子們的尊敬與愛戴。作為周升業教授的一名學生,每次聆聽先生智慧的聲音,都被他強烈的時代感和責任感所深深感染。2009年,適逢美國次貸危機進入最后階段,當時重讀恩師的《周升業自選集》,深受其中理論精髓和思想精華的啟發,遂作《解讀美國次貸危機的中國智慧——讀<周升業自選集>有感》一文,發表在2009年3月17日《金融時報》上。恩師辭世,深為痛惜,不勝哀傷,今日謹以此文緬懷悼念:
解讀美國次貸危機的中國智慧——讀《周升業自選集》有感
一、對正確認識信用在經濟金融中作用的啟示
改革開放初期,周升業教授在研究貨幣市場及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以信用為切入點,詳細分析了信用在財政體系、資金流動以及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指出通過信用創造貨幣和增加資金供給,應該以生產與流通為基礎。
如果信用創造貨幣超過了客觀經濟過程所需要的資金量,就會造成信用膨脹,體現在貨幣流通領域就是通貨膨脹,最終會造成經濟發展失衡。
當前全球面臨的金融危機,其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從貨幣流通角度看,次貸危機就是一次信用危機:信貸消費的過度發展導致信用的盲目擴張,一些行業出現嚴重泡沫,典型的信用膨脹表現在美國房地產業,形成了從次級貸款到次級債,以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的巨大泡沫。與信用膨脹相伴生,通貨膨脹勢頭難以遏制,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出現嚴重失衡。在信用膨脹的條件下,金融投機資本的杠桿率被多倍放大。初步統計,次貸危機的直接損失約為5800億美元,卻在信用杠桿的撬動下導致超過十萬億美元市值的蒸發,并深入影響到實體經濟,最終引發全球經濟的衰退。
二、對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啟示
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經濟運行的兩個層面。周升業教授曾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進行了區分:實體經濟是指物質資料生產、銷售及直接為此提供服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虛擬經濟則是指以金融票據、期貨及期權等形式存在的交易活動,主要是指金融的虛擬化。而金融虛擬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貨幣資金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逐漸發展為相對脫離實體經濟獨立運行。周升業教授指出,在現代經濟中虛擬資本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為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但是如果運作和管理失當,則可能積聚系統性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對經濟穩定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對此,周升業教授建議要根據宏觀經濟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防止經濟過熱或過冷,促進實體經濟平穩高效運行。同時,通過調節金融市場,使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周升業教授的這一學術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解讀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長期以來,美國過于依靠居民的負債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美國的住房、生活和教育等領域超前消費,國民儲蓄率持續走低,消費者債務日益積累。與此同時,與消費信貸相關的各類衍生金融產品過度膨脹,為積聚系統性金融風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反映到實體經濟層面,則表現為美國國內消費與儲蓄、消費結構與生產結構之間的失衡。在美國住房信貸違約率不斷上升后,美國金融體系中積聚起來的泡沫最終被刺破,金融市場的信心崩潰,金融市場的去杠桿化接踵而來,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不斷惡化,最終為這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的增長模式劃上了休止符。
三、對正確把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關系的啟示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環境和技術條件的變化,以及規避風險和回避金融監管的需要,金融創新加速發展。對此,周升業教授曾指出,金融創新雖然能使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有利于提高市場效率,但同時金融創新也會帶來消極作用。金融過度創新引發的投機行為將會使金融產品偏離生產發展、技術進步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需要,甚至會對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危害。所以,必須通過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和政策調控來把握金融創新的方向,既要給予市場充分的發展空間,又要時刻防范市場風險。周升業教授指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要立足于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充分考慮我國金融業的基礎環境、調控體制制度以及金融微觀主體的情況,不能盲目地通過金融綜合經營來推動融資體系的創新,金融綜合經營應該以健全的金融監管和完善的風險管理為前提。
目前看來,周升業教授關于金融創新的風險警示具有很強的預見性。這次金融危機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創新的同時,金融監管沒有跟上,尤其是放松了對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和業務經營超出了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金融創新的方向偏離了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需要。日益深化的金融綜合經營又導致了風險進一步放大,使風險在不同金融領域內快速傳導和蔓延,最終使得房地產信貸危機由銀行向保險、證券以及其他金融領域不斷擴散,并向實體經濟蔓延。
四、對深化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啟示
縱觀《周升業自選集》全書,其中的許多學術觀點和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層次解讀美國次貸危機,而且對從理論上把握金融發展規律,進一步探討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具有借鑒意義。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發展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基礎。金融本質上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在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的基礎環境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金融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可以提高金融資本的使用效率和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進而形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如果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過度強調金融的發展與創新,容易導致金融體系的脫節運行和積累金融泡沫,反而會拖累實體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的金融改革發展中,必須把握好正確的發展方向,不斷理順金融市場中的激勵約束機制,真正使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有利于服務實體經濟、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是金融創新要以完善金融監管機制為前提。金融創新會帶來新的金融風險,特別是在現代金融市場條件下,金融工具的過度衍生化,金融交易的鏈條不斷延伸,風險容易在交易環節中放大和積累。如果監管不能及時跟上,有可能會釀成系統性風險,危及經濟金融穩定。因此,推進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應采取穩妥、有序和漸進的方式,逐步放開金融創新領域,使金融創新與經濟金融的發展階段相適應,與金融機構的發育程度相適應,與監管機制的完善程度相適應。一方面,金融監管要合理鼓勵和引導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增強金融主體和金融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監管協調,提高金融監管的敏感性和快速反應能力。
三是借鑒國際經驗要與我國金融發展實際相結合。現代主流的經濟金融理論肇始于西方,經過200多年來理論和實踐的持續碰撞,逐漸演變成相對嚴密而成熟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從上個世紀前半葉以來,凱恩斯主義、市場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以及福利國家等經濟思想和社會實踐,對當代西方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后,西方經濟金融理論的逐步引入,為我國經濟改革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特別是在處理好金融改革、穩定和發展關系方面,面臨許多和西方國家共性的問題。當前爆發的金融危機,雖然暴露了西方金融體系中的某些弊端,但并不意味著對其金融制度的全盤否定,而是其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我揚棄。對此,我們必須冷靜思考,充分認識到我國金融發展客觀存在的差距,繼續借鑒西方經濟金融發展中的成果,注重把借鑒國外理論和國內改革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從理念借鑒到理論創新、從政策導向到具體手段的飛躍,真正使西方經濟金融的理論精髓植根于我國豐富而新鮮的實踐土壤之上。
四是努力在國際金融秩序調整中有所作為。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在全球經濟金融事務中角色和地位日益提升。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高度關注當前國際經濟關系變化和世界金融格局調整帶來的深遠影響。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制定和實施金融強國戰略,促使國內金融機構苦練內功,提升我國金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要抓住這次世界經濟金融秩序調整的難得機遇,充分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多邊合作,促進形成對我國有利的國際金融秩序,拓展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的手段和渠道,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
周升業教授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正人者先正自己”的理念,身體力行,受到了學子們的尊敬與愛戴。作為周升業教授的一名學生,每次聆聽先生的教誨,都被他強烈的時代感和責任感所深深感染。這部《周升業自選集》既是周升業教授多年從事金融研究教學的經驗總結,也是關注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當代中國學者又一寶貴的思想精華。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周升業教授堅持“在實踐中找問題,從理論上去說明”,多次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點科研項目,為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專業部門提供了諸多頗具實踐性的咨詢建議和報告,為我國金融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的金融理論和觀點至今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展現了中國學者的“中國智慧”。
(作者系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