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應研究

2015-03-12 01:29:56王美蓮王飛姚曉娟張秋良
生態環境學報 2015年6期

王美蓮,王飛,姚曉娟,張秋良*

內蒙古農業大學林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應研究

王美蓮1,王飛1,姚曉娟1,張秋良1*

內蒙古農業大學林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林地植被和枯枝落葉層共同發揮著森林生態系統所特有的水文生態功能。對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四種林下枯落物及土壤進行野外實地取樣和室內樣品處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興安落葉松林下枯落物層表現為隨林齡增加總存儲量增加,變化在18.02~21.65 t·hm-2,半分解層的存儲量為未分解層的4.8~5.9倍,其中近熟林枯落物半分解層蓄積量所占比例最大為85.3%。不同林齡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均表現為半分解層大于未分解層,且以過熟林最大。最大持水量為過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變動在40.13~75.60 t·hm-2之間,最大持水率為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變動在5.94%~7.93%之間。不同林齡枯落物有效攔蓄率差異很大,變化在30.18%~422.98%,林齡越大,分解程度越大,有效攔蓄越強,總體未分解層均小于半分解層。有效攔蓄能力也有差異,過熟林表現為最強,總有效攔蓄量達70.57 t·hm-2,相當于攔蓄7.26 mm的降雨,不論從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還是有效攔蓄量過熟林一致表現為最強。不同林齡枯落物持水過程,在浸泡0.5 h內吸水速率最大,4 h之后減小,8 h時持水量基本達穩定,在整個持水過程中半分解層持水能力均高于未分解層。不同林齡土壤透水性、通氣性均比較好。10~20 cm土層表現為隨林齡增加而減小,變化在0.48~0.88 g·cm-3;20~40 cm土層則表現為隨林齡增加而增加,變化在1.03~1.41 g·cm-3之間;各層土壤毛管孔隙度均表現為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各土層持水性能無論是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還是最大持水量都表現為中齡林最大,隨林齡增加而減小的趨勢,并且持水能力淺層均較深層的大。中齡林在10~20 cm土層分別達是162.16、122.07和213.00 t·hm-2,20~40 cm土層分別達是77.22、58.13和86.43 t·hm-2;過熟林在10~20 cm土層為100.36、68.43和156.98 t·hm-2,20~40 cm土層只有31.09、24.26和37.83 t·hm-2,不同林齡各層土壤質量含水量、體積含水量也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規律。該研究可為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經營管理方式和砍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興安落葉松;林齡;枯落物;土壤;水文效應

引用格式:王美蓮,王飛,姚曉娟,張秋良. 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應研究[J]. 生態環境學報, 2015, 24(6): 925-931.

WANG Meilian, WANG Fei, YAO XiaoJuan, ZHANG Qiuliang.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Litters and Soil in Xing’an larch Forest at Different Stand Ages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6): 925-931.

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影響下,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無疑將受到影響,特別是森林中的水循環將更加明顯。林地植被冠層使大氣降水進行了重新分配,使降水強度減小,降水時間延長;林下茂密的灌草植物形成灌草層、林地地表所富集的枯枝落葉層均使降水入滲加強,地表徑流減小,同時可防止土壤濺蝕,抑制土壤水分蒸發,增強土壤抗沖性(吳欽孝和趙鴻雁,1998),一方面對氣候變化形成反饋效應,另一方面,也影響著森林土壤含水量的變化。所以由林地植被和枯枝落葉層共同發揮著森林生態系統所特有的水文生態功能,對全球水分循環和水量平衡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國內外許多學者集中對北京十三陵(徐娟和余新曉,2009)、阿什河流域(楊洪學和蒙寬宏,2005)、小流域森林生態系統(田育新等,2006)、森林枯落物(朱金兆,2002)、四面山不同林地類型(孫艷紅等,2009)、重慶縉云山林地(孫艷紅等,2006)、北京百花山森林(胡淑萍等,2008)等對各種林分枯落物層及土壤層水文效應的研究,也有不少學者對不同林齡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應的研究(彭云和丁貴杰,2008;李良等,2010;郭建榮等,2012;吳鵬飛和朱波,2008;逯軍峰等,2007;何斌等,2009;呂剛等,2010),而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不同林齡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應的研究未見報道。本論文通過對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枯落物存儲量、持水量和攔蓄力以及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分析其在發揮水文生態功能作用的規律性,為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經營管理和砍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對大興安嶺林區的健康生長及涵養水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研究地區概況

研究區設在國家林業局所屬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試驗區內,位于根河林業局潮查林場境內(50°49′~50°51′N,121°30′~121°31′E),地處大興安嶺西北坡,平均海拔826 m,試驗區面積1.1萬hm2,其中原始林3200 hm2。該區屬寒溫帶半濕潤氣候。冬季漫長達9個月,夏季短暫不超過1個月,≥10 ℃積溫1403 ℃,全年最高氣溫40 ℃,極端最低氣溫-50 ℃,年均氣溫-5 ℃,年降水量450~550 mm,集中在7─8月,9月末至次年2月初為降雪期,降雪厚度20~40 cm,降雪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2%,全年地表蒸發量800~1200 mm。年均日照2594 h,全年無霜期80 d。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土層厚30~40 cm。該區為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帶南緣,凍層深度3.0 m,結凍期長達8個月。植被以興安落葉松明亮針葉林為主,主要林型有草類-興安落葉松林、杜香-興安落葉松林、杜鵑-興安落葉松林,林下植物常見有杜香(Ledumpalustre)、杜鵑(Rhododendron parvif olium)、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紅花鹿蹄草(pyrola incarttata)、舞鶴草(Maianthemumbif olium)、山黧豆(Lathyrusguinguenervius)等(周梅,2003)。

2 研究方法

2.1枯落物取樣

2010、2011年7─8月,在大興安嶺根河自然保護區內草類-興安落葉松原始林典型地段,在坡向、坡度及海拔等立地條件基本一致的林區,分別選擇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4個齡組30 m×30 m樣地各3塊,在每一樣地內依據典型性、代表性和一致性的原則選擇1 m×1 m的小樣方5個,用小鏟子劃出邊界,砍刀、枝剪等工具細心除去樣方內植物活體部分,用鋼卷尺測量未分解層枯落物、半分解層枯落物各層厚度,并分別收集裝入尼龍袋,并迅速稱其鮮質量。同時取每一小樣方部分樣品各裝入3個塑料袋中密封,每林齡每層枯落物重復45個樣品,共360個樣品,準備室內處理。

2.2土壤取樣

采用土壤剖面法在每一林齡標準樣地已收集完枯落物的5個樣方上,根據土壤發生層次10~20、20~40 cm用標記好的環刀各層取樣3個,各林齡每層土壤重復45個樣品,共360個樣品,用鋒利的土壤刀削平環刀表面蓋好,帶回室內待測定。

2.3枯落物自然含水率測定

將塑料袋中的枯落物于實驗室在65 ℃條件下烘干8 h后,冷卻稱質量,計算樣品自然含水率。

2.4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的測定

采用室內浸泡法(徐娟和余新曉,2009)測定,將烘干后的枯落物試樣裝入尼龍袋中,將其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浸泡,分別測定其在15、30 min,1、2、4、6、8和24 h的質量變化,分析其吸水過程。枯落物吸水后的濕質量與其樣質量差值為不同時間的持水量,一般認為枯落物浸水24 h后測的值為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浸水24 h后的持水率為最大持水率(雷瑞德,1984)。

2.5枯落物有效攔蓄量的測定

有效攔蓄量(modified interception)可用來估算枯落物對降雨的實際攔蓄量,即:

式中:W——有效攔蓄量(t·hm-2);Rm——最大持水率(%);Ro——平均自然含水率(%);M——枯落物存儲量(t·hm-2);根據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和平均自然含水率計算最大攔蓄率,公式為:最大攔蓄率=最大持水率-平均自然含水率;最大攔蓄量=最大攔蓄率×存儲量;有效攔蓄率=0.85×最大持水率-平均自然含水率(姜海燕等,2007)。

2.6土壤物理性質測定及計算

用便攜式天平(精度0.01)稱環刀土樣質量,計算土壤自然含水量;然后將帶濾紙網眼底蓋的環刀土樣置于平底盆中24 h(水不能超過環刀上沿),稱其質量,用以計算最大持水量;再將其放置在鋪有干砂的平底盤中2 h,此時環刀中土的非毛管水分已全部流出,但環刀中土壤的毛細管仍充滿水分,立即稱量,可計算出毛管持水量。之后繼續將環刀放置在鋪有干砂的平底盤中,24 h后稱其質量可計算最小持水量。最后將環刀放入105 ℃烘干箱內烘干,使樣品烘干至恒定質量,迅速稱質量,以計算土壤水分含量、容重和其它物理性質指標。

土壤容重和土壤質量含水量、體積含水量計算公式:

式中:D為土壤容重,單位:g·cm-3;V為環刀容積,單位:cm3;W為質量含水量,W1為體積含水量,單位:%;m0、m1、m2分別為環刀質量、土壤烘干質量(含環刀)、土壤自然質量(含環刀),單位為g,下同。

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與毛管持水量的計算:

式中:Cmax、Ccap、Cmin分別為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單位為g·cm-3;m3、m4、m5分別為浸水24 h質量、干砂2 h質量、干砂24 h質量,均含環刀質量,單位為g。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計算:

式中P0、P1、P2分別為土壤總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單位:%。土壤密度取2.65。

應用EXCEL處理數據并繪圖,采用PASW statistics18.0軟件對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應進行方差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枯落物存儲量

林齡不同,林地生產力和分解能力以及林地內的水熱條件等就有所不同,進而直接影響枯落物層的形成和發育,同時受氣候及人為干擾等多種因素影響枯落物的輸入量、分解速度,從而影響枯落物的存儲量(徐娟和余新曉,2009)。

由表1可知,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枯落物總存儲量為過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總存儲量變化在18.02~21.65 t·hm-2。通過方差分析知各林齡枯落物存儲量差異顯著(P<0.05),在P=0.01水平上中林齡和近熟林差異不顯著,與成熟林、過熟林差異顯著,說明林齡對枯落物存儲量的影響較大。其中半分解層存儲量隨林齡的變化規律與總存儲量一致,變化在15.01~18.15 t·hm-2,而未分解層存儲量變化則表現為成熟林>過熟林>中齡林>近熟林,變化在2.93~3.51 t·hm-2,且半分解層的存儲量為未分解層的4.8~5.9倍,說明在相同的生長環境中,林齡越大,林木枝葉越繁茂,枯枝落葉量也就越大,使得枯落物存儲量增加,進而分解能力也增加。

表1 枯落物存儲量(干質量)Table 1 the increment of litter layers (dry weight)

3.2枯落物水文效應

森林枯落物層的持水性能包括吸水速度、持水率、持水量、攔蓄率、攔蓄量等。森林枯落物的持水率取決于枯落物的存儲量、組成成分、特性、質地和分解程度(周萍等,2010)。

3.2.1枯落物持水性能

通過對不同林齡枯落物持水性能比較(表2)可以看出,最大持水率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變動在5.94%~7.93%之間,而最大持水量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變動在40.13~75.60 t·hm-2之間,最大持水量變化與最大持水率變化不一致。通過方差分析知各林齡枯落物持水率差異不顯著(P>0.05),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各林齡間差異顯著且與枯落物存儲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這說明最大持水量不僅與枯落物本身的存儲量和枯落物結構有關,還與其分解程度有關,與林齡關系不大,且枯落物存儲量越大、其分解程度越大,持水能力也越強。

表2 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Table 2 The maxi-water holding ratio and capacity of litter layers

3.2.2枯落物持水過程

從圖1可看出,最初浸泡0.5 h內,枯落物持水量迅速增加,4 h之后增加速度逐漸放慢,當浸泡8 h時,持水量基本達到穩定,繼續增加浸泡時間,持水量增加幅度很小,此時雖枯落物的吸水沒有達到動態平衡,但枯落物中的空隙已被靜水占據,持水量不再發生大的變化,24 h時基本達到枯落物的最大飽和持水量。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不同林齡枯落物半分解層持水能力均高于未分解層。

3.2.3枯落物攔蓄能力

由表3可知,各林齡不同層次枯落物最大攔蓄率變化在30.18%~422.98%,半分解層表現為過熟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未分解層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各林齡不同層次枯落物最大攔蓄量變化在5.23~76.77 t·hm-2,由于枯落物存儲量林齡之間的差異,使得各林齡最大攔蓄量與最大攔蓄率能力不同,表現為半分解層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未分解層為過熟林>成熟林>中齡林>近熟林。

圖1 枯落物層持水過程曲線Fig. 1 Water-holding process line of litter layers

表3 不同林齡枯落物層的攔蓄能力Table 3 The retain capacity of litter layers from different age of forests

最大持水率(量)及最大攔蓄率(量)一般只能反映枯落物層的持水能力大小,不能反映對實際降水的攔蓄情況。因為最大持水率(量)的測定是將枯落物試樣浸水24 h后測量的結果。實際上,山地森林的坡面一般不會出現較長時間的浸水條件,落到枯落物層上的雨水,一部分被它攔蓄,一部分透過孔隙很快入滲到土壤中去。當降雨量達到20~30 mm以后,不論哪種植被類型枯落物層含水量高低,實際持水率約為最大持水率的85%左右。所以用最大持水率來估算枯落物層對降雨的攔蓄能力則失之偏高,不符合它對降雨的實際攔蓄效果,一般用有效攔蓄量(modified interception)估算枯落物對降雨的實際攔蓄量(周萍等,2010)。

從有效攔蓄率看,各林齡未分解層均小于半分解層,未分解層表現為中齡林>過熟林>成熟林>近熟林,而半分解層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半分解層中,過熟林的有效攔蓄能力最強,為63.69 t·hm-2,相當于攔蓄6.37 mm的降雨;成熟林有效攔蓄能力最弱,為37.02 t·hm-2,相當于攔蓄3.7 mm的降雨,總體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未分解層中,過熟林的有效攔蓄能力最強,為6.88 t·hm-2,相當于攔蓄0.69 mm的降雨,近熟林有效攔蓄能力最弱,為5.20 t·hm-2,相當于攔蓄0.52 mm的降雨,順序為過熟林>成熟林>中齡林>近熟林。由于不同林齡枯落物的存儲量不同,所以有效攔蓄量和有效攔蓄量深的變化規律也不盡相同。綜合未分解層和半分解層的變化規律可知,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的攔蓄能力過熟林最強,總有效攔蓄量達70.57 t·hm-2,相當于攔蓄7.26mm的降雨,中齡林最小,總有效攔蓄量達43.44 t·hm-2,相當于攔蓄4.47 mm的降雨。

3.3土壤水文效應

3.3.1土壤物理性質

土壤容重與孔隙度是反映林地土壤物理性質的兩項重要指標,土壤容重反映土壤透水性、通氣性和根系延展時阻力的大小,土壤孔隙度是土壤中養分、水分、空氣和微生物等的遷移通道、貯存庫和活動場所(孫艷紅等,2009)。不同林齡枯落物組成及地下根系的生長發育狀況、枯落物的分解程度等存在差異,因而造成林地土壤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

由表4可知,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土壤容重不同層次表現不同,10~20 cm土層土壤容重表現為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而在20~40 cm土層土壤容重則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土壤容重越小,土壤越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越大,土壤越緊實。這說明淺層土壤林齡越大越疏松多孔,深層林齡越大越相對比較緊實,主要是林齡越大枯枝落葉存儲量越多經腐化堆積使表層土壤較疏松,但深層經多年土壤浸淋使其結構緊實。不同土層毛管孔隙度均表現為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10~20 cm土層非毛管孔隙度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20~40 cm土層非毛管孔隙度為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過熟林。說明中齡林土壤結構及通透性能最好。經方差分析知10~20 cm土層近熟齡和成熟林之間土壤容重差異不顯著,與其他林齡差異顯著(P<0.05),而20~40 cm土層中齡林和成熟林之間土壤容重差異不顯著,與其他林齡差異顯著(P<0.05)說明林齡變化對土壤容重有一定影響。

3.3.2土壤持水性能

林齡在影響土壤容重有差異,而在影響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以及最大持水量方面卻有不同,在不同土層各林齡間差異均顯著(P>0.05),從表4可以看出:各土層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以及最大持水量都表現為隨林齡增加而減小的趨勢,中齡林最大,在10~20 cm土層分別達是162.16、122.07和213.00 t·hm-2,20~40 cm土層分別達是77.22、58.13和86.43 t·hm-2;過熟林最低,10~20 cm土層為100.36、68.43 和156.98 t·hm-2,20~40 cm土層只有31.09、24.26 和37.83 t·hm-2,不同土層林齡土壤質量含水量、體積含水量均是中齡林最大,過熟林最小,和土層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以及最大持水量變化規律一致,并且持水能力淺層均較深層的大。土壤容重降低是土壤孔隙分布良好、土壤蓄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何斌等,2009;呂剛等,2010),分析可知中齡林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強,尤其表現為淺層持水能力更強。

表4 不同林齡不同土層土壤物理性質和土壤持水量Table 4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age forests in different depth (10~40 cm)

4 討論與結論

4.1討論

(1)興安落葉松不同林齡枯落物總存儲量為過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與所有研究者的結果一致。其中半分解層為未分解層總存儲量的4.8~5.9倍,與逯軍峰等(2007)研究的結果未分解層總存儲量大于半分解層相反,可能是天然興安落葉松林與人工油松林樹種不同,枯落物的分解程度存在差異有關。

(2)不同林齡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均以過熟林最大,在整個持水過程中半分解層吸水能力均高于未分解層。這一結果與孫艷紅等(2006)、趙亮生等(2013)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而與徐娟(2009)、胡淑萍(2008)的研究結果未分解層均高于半分解層相反。本作者認為枯落物持水能力與其干燥程度、存儲量及其分解程度有關。枯落物越干燥,存儲量越多,分解程度越大,持水能力也越強。

(3)不同林齡不同層次枯落物有效攔蓄率表現為林齡越大,分解程度越大,有效攔蓄越強,和所有研究者結果一致。

(4)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土壤容重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毛管孔隙度表現為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而非毛管孔隙度為過熟林>中齡林>成熟林>近熟林。土壤持水性能無論是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還是最大持水量都以中齡林最大。這和很多研究者的結果一致,因為土壤容重越小,土壤疏松多孔,結構良好,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蓄水能力越就強(呂剛等,2010;周萍等,2010)。

4.2結論

(1)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枯落物表現為隨林齡增加,總蓄積量呈增加趨勢,變化在18.02~21.65 t·hm-2,過熟林達21.65 t·hm-2。其中總未分解層蓄積量為成熟林>過熟林>中齡林>近熟林,半分解層蓄積量為過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枯落物半分解層的累積量為未分解層的4.8~5.9倍,其中近熟林枯落物半分解層蓄積量所占比例最大為85.3%。

(2)不同林齡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均表現為半分解層大于未分解層,且以過熟林最大。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現為過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變動范圍在40.13~75.60 t·hm-2,與其分解層最大持水量變化規律一致。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為過熟林>近熟林>中齡林>成熟林,變動范圍在5.94%~7.93%之間。

(3)不同林齡枯落物持水過程,均表現為在浸泡0.5 h內吸水速率最大,4 h之后吸水速率減小,8 h時持水量基本達穩定;在整個持水過程中半分解層持水能力均高于未分解層。

(4)不同林齡不同層次枯落物有效攔蓄率差異很大,變化在30.18%~422.98%,表現為林齡越大,分解程度越大,有效攔蓄越強,總體未分解層均小于半分解層。有效攔蓄能力不同層次也有差異,有效攔蓄量過熟林表現為最強,總有效攔蓄量達70.57 t·hm-2,相當于攔蓄7.26 mm的降雨。總之不論從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還是有效攔蓄量均一致表現為過熟林最強。

(5)不同林齡興安落葉松林土壤容重在10~20 cm土層表現為隨林齡增加而減小,在20~40 cm土層土壤容重則表現為隨林齡增加而增加,這說明淺層土壤林齡越大越疏松多孔,深層林齡越大越相對比較緊實;不同土層毛管孔隙度均表現為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說明中齡林土壤結構及通透性能最好。各土層持水性能無論是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還是最大持水量都表現為隨林齡增加而減小的趨勢,并且持水能力淺層均較深層的大。

參考文獻:

郭建榮, 莊靜靜, 朱學靈, 等. 2012. 不同林齡對天寶曼自然保護區銳齒櫟林土壤物理性質及其水源涵養功能差異型的影響[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46(5): 549-553.

何斌, 黃承標, 韋家國, 等. 2009. 不同林齡禿杉人工林凋落物儲量及其持水特性[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37(3): 44-46.

胡淑萍, 余新曉, 岳永杰, 等. 2008. 北京百花山森林枯落物層和土壤層水文效應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2(1): 146-15.

姜海燕, 趙雨森, 陳祥偉, 等. 2007. 大興安嶺嶺南幾種主要森林類型土壤水文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1(3): 149-153.

雷瑞德. 1984. 秦嶺火地塘林區華山松林水源涵養功能的研究[J]. 西北林學院學報, 1: 19-31.

李良, 翟洪波, 姚凱, 等. 2010. 不同林齡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枯落物儲量及持水特性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 3: 32-34.

逯軍峰, 王輝, 曹靖, 等. 2007. 不同林齡油松人工林枯枝落葉層持水性及養分含量[J]. 浙江林學院學報, 24(3): 319-325.

呂剛, 曹小平, 盧慧, 等. 2010. 遼西海棠山森林枯落物持水與土壤貯水能力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4(3): 203-208.

彭云, 丁貴杰. 2008. 不同林齡馬尾松林枯落物儲量及其持水性能[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32(4): 43-46.

孫艷紅, 張洪江, 杜士才, 等. 2009. 四面山不同林地類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養功能[J]. 水土保持學報, 23(5): 109-113.

孫艷紅, 張洪江, 程金花, 等. 2006. 重慶縉云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應研[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4(3): 31-35.

田育新, 李錫泉, 吳建平, 等. 2006. 小流域森林生態系統林地土壤滲透性能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13(4): 173-175.

吳鵬飛, 朱波. 2008. 不同林齡段榿柏混交林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功能[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6(3): 94-101.

吳欽孝, 趙鴻雁. 1998. 森林枯枝落葉層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評價[J]. 水土保持學報, 4(2): 23-28.

徐娟, 余新曉. 2009. 北京十三陵不同林分枯落物層和土壤層水文效應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3(3): 189-193.

楊洪學, 蒙寬宏. 2005. 阿什河流域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J]. 防護林科技, 68(5): 14-04.

趙亮生, 閆文德, 項文化, 等. 2013. 不同年齡階段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層水文特征[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8(4): 1-5.

周梅. 2003. 大興安嶺森林水文規律研究[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周萍, 劉國彬, 文安邦, 等. 2010. 黃土丘陵區不同林齡喬灌林地土壤水分及持水性能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17(1): 188-193.

朱金兆. 2002. 森林枯落物水文生態功能研究[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4(5/6): 30-34.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Litters and Soil in Xing’an Larch Forest at Different Stand Ages

WANG Meilian1, WANG Fei1, YAO XiaoJuan1, ZHANG Qiuliang1*
Forestr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19,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warming, forests as the main terrestrial of ecosystems will undoubtedly be affected, especially the forest hydrological cycle will become more apparent. Precipitation will be reallocated by different forest vegetation and the enrichment litter of surface, which forms a feedback effect on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affects 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the forest. So forest vegetation and litter layer play unique forest ecosystems’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that largely regulated the global water cycle and water balance. A study of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litters layer and soil layer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field sample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on different ages of Larch in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forest, middle-aged forest, near mature forest, mature forest, overmature for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ment of litter layer accumulation increased with forest age, ranging from 18.02 to 21.65 t·hm-2, and the total storage of semi-decomposed is 4.8~5.9 times of decomposed; Semi-decomposed layer accumulated amount of near mature forest was 85.3% at most. For all age of the forests, the water holding ratio and capacity were largest in over mature forest and semi-decomposed > decomposed, the order of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as over mature forest > nearly mature forest > mature forest>mid-maturation forest between 40.13 and 75.60 t·hm-2, the water holding ratio was over mature forest > nearly mature forest > mid-maturation forest > mature forest between 5.94% and 7.93%. The modified interception rate was great different, varied from 30.18% to 422.98%. It increased with ages and decompositions. On the whole un-decomposed layer is less than semi-decomposed layer. The modified interception showed different, the total modified interception of over mature forest was up to 70.57 t·hm-2, equivalent to 7.26 mm of rainfall. Over mature forest was the strongest in the water holding ratio,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the modified interception. Different Age of litter water-holding process, the maximum water absorption rate is in soaking 0.5 h, it decreases after 4 h, and basically reached stable at 8h. The water-holding of half-decomposed layer was higher than un-decomposed layer in whole process. Forest soil has good water permeability and air permeability in different ages. In 10~20 cm soil layer, i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orest age, ranging between 0.48 and 0.88 g·cm-3, For 20~40 cm soil layer, i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ranging from 1.03 to 1.41 g·cm-3. Each layer soil capillary porosity-presented that mid-maturation forest > nearly mature forest > mature forest > over mature forest.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mid-maturation forest is maximum concerning capillary water capacity, minimum moisture capacity and maximum moisture capacity for each layer and i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orest age, with shallow layer larger than deep layer. Regarding mid-maturation forest, capillary water capacity, minimum moisture capacity and maximum moisture capacity for 10~20 cm soil layer are 162.16 t·hm-2, 122.07 t·hm-2and 213.00 t·hm-2respectively and 77.22 t·hm-2, 58.13 t·hm-2and 86.43 t·hm-2for 20~40 cm soil layer. For over mature forest, the above parameters are 100.36 t·hm-2, 68.43 t·hm-2and 156.98 t·hm-2at 10~20 cm soil layer, while at 20~40 cm layer, values decreased to 31.09 t·hm-2, 24.26 t·hm-2and 37.83 t·hm-2. Soil water and bulk density show the same changing regulation at each layer for different age forests.This article about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litters and soil in Xing-an larch forest at different stand age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guide for mak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felling measures, while beneficial to the health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forest regions.

Key words:Xing’an larch forest; different stand ages; litters layer; soil; hydrological effects

收稿日期:2015-03-10

*通信作者:張秋良(1960年生),教授,主要從事森林可持續經營研究。E-mail: zqlemai @vip.sina.com

作者簡介:王美蓮(1974年生),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應用氣象與森林生態研究。E-mail: wang.mlian@163.com

基金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1204101-2);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項目(201109151-1)

中圖分類號:Q948; X1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906(2015)06-0925-07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6.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网综合|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国内黄色精品|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高清色本在线www| 久久一级电影|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1无码网站|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av色站网站|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另类|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成人精品18|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基地|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日本午夜影院|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88av在线|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综合色在线|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色播五月婷婷| 中文字幕2区|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69综合网| 午夜啪啪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