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立平
“2014年度全國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日前在京揭曉。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甲午戰前釣魚列嶼歸屬考(增訂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理論、方法與應用》、中華書局《全元詩》等三部書稿的審讀報告獲一等獎。
本次活動旨在響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開展的“出版質量專項年”活動,促進精品創作生產,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聯合舉辦,由總局出版管理司、中國編輯學會、中國版協科技出版工作委員會指導和支持。本次評選活動在全國尚屬首次,受到各出版單位的肯定與好評。經過嚴格的評審環節,本活動最終評選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以及優秀獎37名,涉及社科、科技、文學、少兒四個門類。
中國版協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司長張福海、副巡視員袁越倫,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中國版協科技委秘書長張敬德,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黨委書記黃曉新、副院長范軍,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黨委書記張興野、社長沈元勤、總編輯咸大慶等出席頒獎儀式,將近70家出版集團、出版社的相關領導、獲獎代表以及媒體代表參加會議。
頒獎儀式之后,活動主辦方舉辦了“規范審讀報告 提高圖書質量”研討會。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巖交流了中國出版集團在加強圖書質量管理方面的經驗與做法;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杜賢圍繞全面提升出版質量,介紹了人衛社的“九三一”質量控制體系;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林清發介紹了集團在質量管理方面的“三個轉變”;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耿相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社長沈元勤也結合本單位實踐介紹了各自的經驗與措施。出版人一致認為,當前產業在聚合、媒介在融合,新產業快速發展,新業態不斷出現。但不管出版市場如何變化、業態如何融合、模式如何創新,質量的要求不會變,出版的使命不會變,文化的責任不會變,而需要轉變的是我們的質量理念,需要提升的是我們的管控方式。
2014年是“出版物質量專項年”,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出版業從以數量規模增長為主向以質量效益提高為主轉變而實施的。總局決定將緊緊抓住質量管理這個核心,強化出版管理各項環節。為了配合總局的這一項舉措,促進精品創作生產,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和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積極策劃了“2014年全國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并由出版參考雜志社具體承辦。
評選活動于5月初啟動,截至6月底,征集活動結束,共收到來自82家出版社符合參評條件的圖書審讀報告共計216份,其中社科類130份,科技類32份,文學類21份,少兒類33份(在資料錄入時,已經把沒有注冊編輯資格證的和圖書出版時間未在評選時間內的資料排除)。
專家評委嚴格遵守《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評審標準》來打分、投票,同時,評審規則、評議過程,以及評審結果也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評選活動最終評選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37名。詳細獲獎名單見附表。
評選活動呈現出的特點
審讀報告是圖書生產過程中最前端的質量把關口,也是直接反映圖書內容質量的重要方面。它不僅體現了編輯的甄別選擇能力和文字功底,也能體現編輯為他人做嫁衣的價值,更能體現編輯的水準與責任。專家評委認為,審讀報告評選為出版企業從數量規模增長向質量效益轉變找到了一個切入點,一個工作抓手。
本次評選活動突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各出版單位高度重視。在2014年全國優秀審讀報告活動征集過程中,一些出版集團表現得極為踴躍,組織規范,先遴選出內部的優秀作品,再提交上來。如安徽時代出版集團,他們接到通知后,為了組織好這項活動,還專門召集旗下各出版單位負責人召開了動員大會,所以他們這次的報送材料特別集中,每家社都按要求提供了5份參選報告,而且報送的各份評選材料都非常規范。還有中國出版集團,集團出版部收到通知后,為了做好各出版單位的組織動員工作,積極主動與我們溝通交流評選相關事宜,并把旗下所有出版單位負責相關活動人員的信息整理成文檔提供給我們。
二是大學高校類出版單位表現踴躍。轉企改制后,大學社在轉型發展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他們立足自己的專業做深做專出版業,并將學術精神貫穿到出版質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對于審讀報告評選活動,他們釋放出了自信,積極踴躍參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蘭州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都精心準備,積極迅速地選送了高品質的優秀審讀報告,這些審讀報告受到各評委專家的高度評價與認可,并在評選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三是獲獎人員責編的圖書均能反映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代中國建設成就和學術成果等。如廣東教育出版社靳淑敏、周莉責編的《最好的教育是無痕教育:一位媽媽老師17年無痕教育的實踐》,安徽教育出版社王冰平責編的圖書《安徽好人》均弘揚了真善美,傳遞了正能量,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東人民出版社張賢明、陳其偉、林冕等責編的圖書《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吳遠琴責編的圖書《儒藏(精華編一三一)》,黃山書社歐陽慧娟責編的圖書《明別集叢刊·第一輯》等均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潘蔚琳責編的厲以寧先生著作《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劉瑞霞責編的《空間網格結構技術規程理解與應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趙嫄責編的圖書《周一良批校十九史》等都代表了當代中國的學術成果。
四是獲獎人員多為出版社業務骨干,既有從業達33年的資深編輯,又有從業剛剛5年的青年編輯。他們撰寫的審讀報告均能反映出其所具備的編輯素養、專業知識、職業精神和職業敏感。如中華書局俞國林等對其責編的《全元詩》一書的審讀報告,在評審過程中受到各評審專家的好評,強烈建議將其撰寫的審讀報告文本作為范例進行宣傳推廣。此外,有些編輯不僅僅是圖書的責任編輯,負責稿件的編校工作,更充分發揮了其策劃功能,對產品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如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周蓉責編的《中華經典誦讀·一年級(秋季版)》,這也為未來的編輯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借鑒。
評選活動反映出的問題
在2014年度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組織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方面有些出版社因為評選活動是第一屆,對于評選標準與規則有所顧慮與觀望,實則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沒有特別有底氣的圖書產品可以報送;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總編室雖然對評選活動在社內進行了動員推廣,但編輯們因為出版社內出版任務考核壓力大,手頭活比較多,對于這種無關緊要的評選活動無暇或不屑顧及。與之相對照的是,一些大社品牌社,之所以能形成品牌并長久保持下去,是因為他們保留繼承了老一輩出版人對圖書質量精雕細琢的優良傳統與作風。
從收集到的資料我們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與問題:
1.報送圖書結構不均衡,社科類比較集中,少兒類科技類難出彩
此屆活動報送材料有216份,社科類就占了一半多的份額,為130份,而之前寄于厚望的文學類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數量,少兒類、科技類則因為太簡單(少兒類中的兒童文學占比較少,而圖畫書則相對簡單)或太專業,審讀報告比較難以寫得特別有新意有內容。或許也正是出于對這個問題的顧慮與擔憂,出版社報送的少兒類、科技類審讀報告資料相對比較少。
2.報送材料中,市場暢銷產品缺乏
此屆活動報送的材料中,有影響力的圖書比較少,雖然是評選審讀報告,但曾在市場上熱銷圖書的審校稿件卻很缺失,真正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其中,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關注:在此次選送的審讀報告中,教材教輔類圖書的審讀報告占到了十分之一左右,受到政府各種資助的重點項目占到了七分之一。
3.審讀報告流于形式,多為編輯加工記錄
從送評的審讀報告中我們發現,很大一部分只是編輯加工過程的流水記錄,缺少對作品的社會意義、學術評價等的必要闡述與評價。在與出版社溝通交流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一些出版社有圖書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之分,文字編輯只負責文稿加工與整理,而最前期的選題選擇則由策劃編輯完成,所以審讀報告只記錄了文字編輯的編輯加工過程,沒有體現前期策劃編輯的工作任務。從而也就出現了后面的另一種情況,部分出版社在圖書策劃編輯過程中,初審的編輯與責任編輯并不一致,初審通常是由新編輯或邀請外面的人員來完成,這并不是少數情況,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出版社在圖書審讀過程中的一大問題——選題主導權問題。從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圖書審讀報告于出版社而言,在整個出版流程中,價值重要卻形式簡單,甚至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