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青(西北民族大學 舞蹈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概論”新課程開發的現實意義
周青
(西北民族大學 舞蹈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西北地區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舞蹈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本文主要從新課程開發的角度入手,將現代教育理念與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的整理相結合進行思考。
西北;民族舞蹈文化;新課程;意義
西北地區是是我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主要包括陜西、甘肅、青海三省及寧夏、新疆兩自治區,歷史上的幾條重要通道都曾貫穿于西北地區。西北地區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等。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其舞蹈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實為一座異彩紛呈的舞蹈文化資源寶庫。
(一)彰顯民族舞蹈教育之特色。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先生在重慶舉辦“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并在當地育才學校為廣大青少年教授少數民族舞蹈,隨后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的成立與加盟、80至90年代恢復與新建的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舞蹈系科、2000年后逐步發展起來的一條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更加專業化與系統化的少數民族舞蹈教育之路,這一切努力使得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教育事業的地位在整個社會發展中日漸凸顯。近年來,隨著我國舞蹈教育事業全面高速的繁榮發展,身處在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內的舞蹈教育,如何更好地進行民族地區舞蹈教育的創新教學?“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概論”新課程的開發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學科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深入思考的結晶。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實際出發,結合該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在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中彰顯西北地區民族舞蹈教育的獨有特色,這也為我國民族舞蹈教育的特色化發展貢獻了微薄之力。
(二)優化舞蹈課程結構之體系。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明確指出:各學校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正是在這樣的全國性藝術教育改革思潮的大力推動下,眾多民族地區院校都在積極地整理當地本民族的各種藝術文化資源,并試圖將其以最佳的方式引入到當地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以筆者所在的主要以西北地區民族舞蹈教育與研究為主的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為例,便可窺探一二。西北民族大學自2008年成立了舞蹈學院以來,各屆領導班子以及教師們都在不遺余力地對如何彰顯民族院校的舞蹈專業教學特色、建立地方性高等舞蹈教育創新發展模式而進行各種形式的探究除了全國藝術教育改革思潮的影響與推動之外,就舞蹈教育自身而言,舞蹈課程結構的優化也到了亟待改進的時刻。“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概論”作為一門舞蹈專業文化理論的新課程,以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理論研究為切入點,將現代教育理念與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的整理結合起來,試論拓寬民族地區高校舞蹈專業教學改革課程結構的種種可能。這對于優化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開展創新教育的基礎工程都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三)傳承民族民間文化之新式。學校教學的課程開發是眾多傳承當地民族文化的新方式之一。地方學校對當地的民俗風情等文化研究比較方便、快捷和系統,這是其他地域高校不能比擬的。緣此,“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概論”新課程的開發,從宏觀上是為人類共有的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付出了實際行動;從微觀上豐富、補充了“學院派”民間舞現有的教材體系,有助于呼吁更多的人來研究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高校大學生畢業以后,走向祖國的各個階層工作,不僅對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的輻射性傳播能起到積極作用,而且通過學習其風格韻律、表演形態可以實現活態樣式的保存。
(四)培養地方舞蹈文化之人才。人才流失的迅速與人才引進的艱辛,一直是西北地區發展中的一塊硬傷。緣此,身處西北地區的高校,在地方性人才的培養方面,便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舞蹈教育的實際情況而言,西北地區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大多服務于當地的文化藝術單位。因此,當地特有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各種舞蹈藝術形態風格等都應該使學生在學校教育期間內得到相應的了解與掌握。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從發揚本土藝術文化、打造地域性特色藝術產業、培養地方舞蹈文化人才的思路出發,對現有舞蹈課程進行改革創新,“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概論”新課程的開發,也是對此思路的最佳詮釋。
[1]王國賓.文化視野與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周青,女,就職于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基礎理論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間舞蹈化研究。
G420
A
1007-0125(2015)01-0116-01
此論文是2012年西北民族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西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概論’新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成果,項目號:12JG—1670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