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瑀淼
(云南藝術學院 戲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關于表演教學中形體動作設計的思考
孫瑀淼
(云南藝術學院 戲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舞臺上角色的形體動作應該是精煉的、經過設計的。表演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符合規定情境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生活和舞臺藝術的特點對角色人物的形體動作進行設計。經過設計的形體動作來自日常生活的點滴,卻又比生活中的瑣碎動作更凝練,更能表現人物的身心狀態。這需要教師對學生耐心地啟發和幫助,學生也應該在尊重表演創造原則的基礎上運用想象力精心雕琢自己塑造的人物。
表演;教學;形體動作;設計
表演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準確地塑造舞臺人物形象。要塑造一個“活的”舞臺形象除了造型這種輔助手段外,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依靠臺詞和動作這兩大工具來塑造人物形象。應在表演基礎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講解形體動作設計的要點,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
演員設計形體動作時不應該是無中生有,靈感的來源應該是規定情境和演員的內心感受。表演教師應該在尊重劇本的前提下,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們充分理解、感受規定情境下角色的內心情感和心理變化。再尋找生活中相類似的情感經驗去感受、體驗、替代。啟發學生感受此情此景下此角色的內心情感,從而情不自禁流露出的形體動作才是最真實、最可信、最具感染力的。教師應在此基礎上根據表演創作的客觀規律為學生“保駕護航”, 分別從學生的面部、體態、手勢和步態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注重學生從內而外的情感傳遞和表達。
如果演員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沒有和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那么我們就會認為這個演員演戲“沒走心”。 在《莆田進行曲》的獨白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們塑造的安次存在著“照貓畫虎”的問題。首先學生們缺乏對故事脈絡和人物關系的認識,所以在片段教學中就出現了“管中窺豹”的窘境。其次學生缺乏對安次經歷的了解,所以安次的遭遇和困惑并沒有喚起同學們內心情感的變化。因此部分同學只是在形體上模仿一個醉漢,步態蹣跚,手舞足蹈,而非老實耿直、知恩圖報、深愛著小夏難舍難離的小演員安次。
教師應為學生啟發思維,解答疑惑,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先讓學生被感動,再將情感注入動作中,真情流露,以情動人。我在為學生指導時就詳細講解了《莆田進行曲》的故事梗概,讓他們明白安次的內心經過了怎么樣的糾結和痛苦。再調動起學生生活中相似的情感來借代,以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把握了人物的情感歷程之后再在此基礎上去設計形體動作,比如安次的蓋章、安次的宣泄、安次的傾訴,才能更加真實、更貼近人物形象。
生活中有很多不喜形于色的人,因此有的同學塑造的人物是沒有情緒波動的。生活中有很多不用形體動作表達情感的人,因此有的同學塑造的人物是沒有形體動作的。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一種藝術都不是對生活的照搬,表演也是如此。在表演基礎教學中學生喜歡將日常生活動作照搬到舞臺上來,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動作太真實,缺少了藝術美感,一些動作太瑣碎也不適合表演。表演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如何剔除那些不適合表演的動作,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出他們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認識,鼓勵他們開動腦筋積極為人物設計形體動作。
首先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設計動作,舞臺上每個人的每個行動都應該是有目的的,不應該是瑣碎的。著重解決此情此景下此人要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這三個問題,然后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設想如果他就是角色會有哪些反應。
其次為角色設計習慣性動作,設計時主要注意面部、體態、手勢和步態四個方面。要在尊重劇本和生活的基礎上力求準確,反復雕琢、刪繁就簡,最終保留符合人物特點的形體動作。
同時表演教師應該教予學生如何掌握形體動作設計上的“度”,既充分發揮想象將動作提純升華,又不能天馬行空。積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讓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思維更清晰。但需要注意想象力的運用也要辯證統一,既要尊重劇本有理有據,又要凝練準確適合舞臺表現。
在指導學生排練片段《生死場》時,有一段看守趙三的牢頭和要贖趙三的二爺討價還價的戲。二爺有力地向前直直地伸出五根手指說“就五個錢”,表現出他在價錢上決不讓步的決心。貪財的牢頭當然要想辦法討價還價,就轉身向二爺的另一邊繞去,邊走邊想。一步、兩步、三步,想到了點子,轉頭向二爺諂媚地說道“二爺,您還在乎這一塊錢!”然后伸手將二爺伸出的五根手指中的食指、中指、無名指給壓了下去,二爺的手勢無可奈何地從“五” 被變成“六”。雖然只是幾秒鐘的戲,但這一組動作的設計就很明顯地體現了牢頭這個小人物變著法想貪財的心理。
外部形體動作的設計,運用得法可以為角色錦上添花,反之則會畫蛇添足,過猶不及,應精益求精。教師既為學生的創作保駕護航又要為學生把握好尺度,對生活的領悟和對表演的理解傳遞給學生。
[1]汪克敏.表演藝術語言對白訓練[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J821.2
A
1007-0125(2015)01-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