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華++王雙蘋
摘 要:原文中“洴澼”表示“漂洗絲絮”之義,而辭書在對該詞訓釋時產生了分歧。通過本文對“洴澼”一詞結構和辭書訓釋方式的重新分析,得出“洴澼”是連綿詞,“洴”指“水聲”,是一個起修飾作用的象聲語素,“澼”與“漂”“潎”同義。其中釋“洴”為“浮”、釋“洴澼”為“漂洗聲”都是誤解。
關鍵詞:洴澼 漂 潎
《莊子·逍遙游》:“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唐成玄英注:“洴,浮;澼,漂。”后代沿用此訓。文中“洴澼”一詞的釋義有二:一是“漂洗”,如《辭源》“洴澼絖”條釋為:“在水上漂洗棉絮。”[1]一是“漂洗”與“漂洗聲”二義。如《辭海》“洴澼絖”條解釋:“洴澼,漂洗。一說擊絮聲。謂在水上漂洗棉絮。”[2]以上兩部辭書都在解釋完“洴澼”的詞義后,采錄了成玄英對“洴”“澼”二字的分釋。《漢語大字典》字頭“澼”下只注明“[洴澼]見‘洴”,字頭“洴”下有兩條解釋:“(一)[洴澼]漂絮之聲。引申為漂洗。”“(二)象聲詞。形容水聲或鑼鼓聲。”[3]第(一)項實際是對“洴澼”一詞的釋義,取《集韻·清韻》“洴,洴澼,漂絮聲”為書證,第(二)項才是對“洴”的釋義。取《集韻·庚韻》“洴,水聲”為書證。
唐以來的訓詁著作包括字典辭書圍繞“洴澼”二字所作的訓釋以及所出現的分歧主要是針對《莊子》“洴澼絖”而來,而“洴澼”在文中顯然是一個表示“漂洗”義的動詞,而非“漂洗聲”。那么,需要思考如下問題:1.如依成玄英的訓釋,則“洴澼”是一個同義并列復合詞,將其當做象聲詞釋為“漂絮聲”就有問題;2.成玄英釋“澼”為“漂”后世無異議,也與“洴澼”一詞表示漂洗絲絮的意思一致,而“洴”字另有“水聲”一說,“洴澼”之“洴”確指義是哪個?
本文考察認為“洴”表示“水聲”,是一個起修飾作用的象聲語素,“洴澼”一詞表示漂洗絲絮,與“漂”“潎”同義。釋“洴”為“浮”、釋“洴澼”為“漂洗聲”都是失誤。
一
“洴澼”一詞表示漂洗絲絮,與“漂”“潎”同義,與“浮”無關。
《說文解字》:“漂,浮也。”段玉裁注:“謂浮于水也。《鄭風》:‘風其漂女,毛曰:‘漂猶吹也。按上章言‘吹,因吹而浮,故曰‘猶吹。凡言‘猶之例視此。漂潎,水中擊絮也,《莊子》曰‘洴澼。”[4]《說文》“讎”下,段注:“《鄭風》傳‘漂猶吹也,謂‘漂本訓‘浮,因吹而浮,故同首章之‘吹。”按,在漂浮的意思上“漂”“浮”同義,例如:《史記·滑稽列傳》:“始浮,行數十里乃沒。”《過秦論》:“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其實“漂”與“浮”詞義側重點各有不同,“浮”單純指一種漂浮的狀態,而“漂”則含有沖擊的意思,如“風其漂女”“流血漂櫓”之“漂”都含有沖擊之義,不能用漂浮義的“浮”來理解或替換。正因為“漂”含有吹擊、沖擊之義,故有毛傳“漂猶吹也”之釋,“浮”是吹擊、沖擊(即“漂”)所致的狀態,所以有段玉裁“因吹而浮”的疏解。
“漂”的詞義特征,還可以從由“票”得聲的一組同源字(詞)以及“漂”的同義詞“潎”的特點看出。
《說文》:“票,火飛也。”又“熛,火飛也。”本義是火飛濺,沖擊,同源通用。以“票”為聲符的一組同源字“漂”“摽”“剽”“飄”都有飛濺、沖擊義。“漂”是水飛濺,沖擊;“摽”表示用手拍擊的動作;“飄”表示風吹;“剽”有擊刺的意思(《說文》:“剽,砭刺也”)。不難體會“漂”的命名依據是水的激蕩和飛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集解》韋昭注:“以水擊絮為漂,故曰漂母。'”漂洗絲絮的方式是靠水的沖擊,而水沖擊絲絮時自然伴隨著水的飛濺現象。韋昭用“以水擊絮”釋“漂”,抓住了“漂洗”的本質特點。
《說文》:“潎,于水中擊絮也。”段注:“‘擊當為‘撆。‘撆‘潎同音。……《考工記》注曰‘湖漂絮,《莊子》曰:‘洴澼絖,皆謂于水面漂撆之。”[5]段注引《史記》:“韓信釣于城下,諸母漂”一句,指出:“‘漂與‘潎雙聲為轉注。”(按,段玉裁“轉注”指《說文》同義詞)又《說文》:“,潎絮簀也。”段注:“‘漂與‘潎同義。”
可見“漂”“潎”的共同特征是以水沖擊,用“洴澼”指稱漂洗絲絮的行為,與“漂”“潎”或者“漂潎”一致,它們只是單雙音之別。所以段玉裁言:“《考工記》注曰‘湖漂絮,《莊子》曰‘洴澼絖,皆謂于水面漂撆之。”“漂潎,水中擊絮也,《莊子》曰‘洴澼”。
成玄英用“漂”釋“澼”,準確把握了“洴澼”的特點,體現出“澼”在“洴澼”一詞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其釋“洴”為“浮”則不妥當。如果“洴澼”是“浮”(洴)、“漂”(澼)兩個語素的組合,則自然構成一個同義并列復合詞,表示“漂浮”,這與“洴澼”之“以水擊絮”的特點不符。“浮”與“洴澼”沒有意義關聯,釋“洴”為“浮”,純屬主觀臆斷。
二
“洴澼”之“洴”是一個象聲語素,表示“漂絮聲”。《集韻·青韻》:“洴,洴澼,漂絮聲。”《集韻·錫韻》:“澼,漂也。”由于“洴”“澼”二字在“洴澼”一詞中的結構語義功能不同,《集韻》采取了不同的釋義方式。“洴”只是“洴澼”一詞的粘附性附加成分,而不獨立運用,所以采取了先列字頭所構成的詞語,再釋字頭義的特殊釋義方式,即“漂絮聲”是“洴”在“洴澼”一詞中的意義,而非“洴澼”的意義。“澼”是一個獨立成詞的字,又是“洴澼”一詞的語義核心和結構中心,所以采用了傳統的直接釋義方式,即“澼,漂也”。《集韻》對“洴”的解釋,顯然繼承了《說文解字》“連篆讀”及連綿詞的釋義方式,參看相關文章(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合二字成文”簡論》[6]、《〈說文解字注〉“三字句”與“連篆讀”比較研究》[7])即明。對這種特殊的釋義方式不解,就會誤以為“洴澼”是“漂絮聲”。
《康熙字典》除照錄《集韻》“洴”“澼”的音義之外,還于“洴”之“漂絮聲”之外,分立“水聲”義,并指出或體作“泙”。洴:“又《集韻》披庚切,音磅。水聲。或作泙滂。”泙:“又《集韻》披庚切,音磅。本作洴。水聲也。”[8]
“泙”與“洴”(並母、耕部)音同義通,都表示“水聲”,不過“洴”只用于“洴澼”一詞,而“泙”本是“山谷”義的本字,加之后來表示水聲及其與水聲相似的其他事物發出的聲響,采用了“嘭、砰、抨、怦、乒”等表達功能比較強的象聲詞,導致對“洴”及其字義(“漂絮聲”)陌生或者不解。
“洴”與“浮”或“漂”音義無關,用“浮”釋“洴”沒有根據。成玄英釋“洴澼”之“洴”為“浮”,是不解“洴”之字面義,誤把“洴澼”當做同意并列復合詞所致。唐宋以來釋“洴澼”為“漂絮聲”,是不明“澼”字之義,又對《集韻》的釋字體例及意圖做了錯誤理解,以為“洴,洴澼,漂絮聲”是對“洴澼”一詞的解釋所致。試想,既然《集韻》之“洴”與“澼”皆由《莊子》“洴澼”而來,“洴”下撇開字頭而對參構詞“洴澼”釋義,“澼”下卻直接對字頭釋義,恐怕不符合訓詁釋義的常規,況且,假如《集韻》是既釋“洴澼”為象聲詞“漂絮聲”,再釋其中之“澼”為動詞“漂也”,則導致出現“洴澼”之構詞成分的性質及意義與所構詞的性質及意義矛盾的情況。《集韻》的編撰者都是訓詁大師,能違背常識如此隨意?
三
從“澼”之同源詞比較,可以看出的“澼”詞義特點與“漂”“潎”相同。郭慶藩《莊子集釋》:“疏:澼,漂也。……又云:澼,擗也。”[9]用“擗”釋“澼”是用同源詞作訓。“澼”(滂母、錫部),“擗”(並母、錫部),音近義通,其共同意義是用力沖擊、捶擊。如,《詩·邶風》:“寤擗有摽。”《孝經·喪親》:“擗踴哭泣。”《玉篇》:“擗,撫心也。”《漢語大字典》:“撫心;捶胸。”[10]“撫心”“捶胸”的動作特點正是用力沖擊、捶擊。可以看出“擗”的詞義特點與“漂”相似,兩者的區別只在于“擗”著眼于手,“漂”著眼于水。
與“澼”同源義通的還有“擘”(幫母、錫部)和“捭”(幫母、支部),支錫陰陽對轉。“捭”是“兩手橫向對外旁擊”的意思[11]。《說文》:“捭,兩手擊也。”段注:“謂左右兩手橫開旁擊也。”“擘”,表示“分開;剖裂”[12]。剖裂東西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力捶擊。《說文》“擘”下段注:“《禮記》‘燔黍捭豚。《釋文》云: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擘豚,謂手裂豚肉也。……今俗語謂裂之曰擘開。”[13]按,“擘豚”需要用力捶擊(“擗”),方式是兩手橫向對外旁擊(“捭”),所以“捭豚”之“捭”如段注:“注作擗,又作擘,皆同。”
“澼”與“擗”音近義通,“潎”與“撆”音同義通。“澼”與“潎”著眼于水的動作(水的激蕩、沖擊),“擗”與“撆”著眼于手的動作(手的拍聲)。“澼”“潎”“漂”在水沖擊絲絮的意義上相同,“潎絮”“漂絮”“洴澼絖”都是漂洗絲絮的意思。
“洴”是水在漂洗絲絮時發出的聲音,“澼”是水沖擊絲絮的動作。“洴”與“澼”構成狀中結構,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在漂洗的意義上,與“潎”“漂”相比,由于多了一個象聲性的修飾語素“洴”,從而給“洴澼”一詞增添了有聲音色彩的形象附加義,這是“洴澼”與“潎”“漂”在表意作用上的根本區別。成玄英釋“洴”為“浮”,以及《辭海》《漢語大字典》等釋“洴澼”為“漂洗聲”,均不可取。盧文弨“疑洴澼是擊絮之聲,洴澼二字本雙聲,蓋象其聲也”,這種不切合文意的臆測之說,今人作注時應該舍棄。
注釋:
[1]參見《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958頁。
[2]參見《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7頁。
[3][10][11][12]參見《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694頁,第828頁,第797頁,第826頁。
[4][5][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頁,第564頁,第606頁。
[6]曹禮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合二字成文”簡論》,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7]高娟:《〈說文解字注〉“三字句”與“連篆讀”比較研究》,長江學術,2013年,第3期。
[8]參見《康熙字典》,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16頁,第622頁。
[9]參見《諸子集成·莊子集釋》,團結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頁。
(劉忠華,王雙蘋 陜西漢中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