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芬
降息有利于房地產公司去庫存,但行業平穩發展的態勢或將不變。
無可否認,2014年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是個下行拐點。據統計局數據,自2012年4月以來,全國商品房庫存連續31個月上漲。與最低點時相比,最近兩年多來,全國商品房整體庫存上漲接近9成。
在市場持續了多月的低迷之后,終于迎來了一場甘霖,2014年11月21日央行發布降息政策。之后,房地產市場交易迎來了小高峰,整個房地產行業進入“暖冬”行情。
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29 日,11月重點城市日均成交套數環比增長15%,同比增長6%。其中,在2014年11月24日至11月30日這一周,廣州、深圳、上海和北京四地的交易面積環比增長分別為14%、16%、17%和31%。
經過多月的平緩升溫之后,房地產市場的回暖速度正在加快,這主要源于房地產市場調整的不斷加深。
2014年6月份以來,各地政府就開始取消限購,不斷放松調控。尤其是2014年9月末以來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更被認為是激活市場的主要因素。9月30日,兩部委出臺信貸新政,提出對于首套房“認房不認貸”的標準,并重申最低利率優惠。10月中旬,三部門出臺政策,降低公積金貸款購房門檻。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住房消費”的說法。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與此同時,在多數城市已經對松綁或取消“限購令”的基礎上,各地陸續發布了多項產業和區域發展政策,其中不少條款對房地產業構成利好。
一系列托市政策的出臺,主要目的在于刺激經濟,但在客觀上利好了房地產,尤其是提振了市場信心。降息以來,“去庫存”成為了房地產公司最為重要的訴求,在各項政策利好的疊加作用下,市場成交量緩慢回暖的形勢短期內或持續。
對于此次樓市的些微回溫,也有專家認為,房地產行業其實已經接近頂峰,平穩發展的趨勢已基本確立,當下降息對供求關系并不會產生實質的影響。
以北京萬科橙小區的一套92平米、總價216萬的期房為例。2014年7月簽訂購房合同,首付款30%,剩余部分為銀行貸款,貸款利率為6.5%,按照30年的還款期限,每月月供為8500元。而在2014年11月21日央行調低利率之后,貸款利率變為6.15%,月供則下降為7900元。降息后的房貸大為減少。
在2014年年底時,為沖業績,房地產商不會貿然提升價格。很多樓盤按兵不動,出量為主,房價大幅上升或下降的情況出現的概率都不大。降息等系列措施后,房貸減少,刺激了客戶看房的熱情。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1-10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8849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降幅比1-9月收窄0.8個百分點。上述數據明顯高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同期水平。
雖然數據上看起來相對樂觀,但整體市場供需關系已經發生逆轉,供大于求形勢明顯。今年以來,住建部經過多輪調研,已經對整體房地產市場做出了“供大于求”的判斷,已出臺的政策方向也以“去庫存”為主。
另一方面,一線城市的成交量背后,有一定“水分”支撐。據悉,北京房地產成交量雖然維持在高位,但相當一部分成交量由自住型商品房所貢獻。今年北京入市的自住型商品房已超過5萬套。按照今年成交量,自住房將可能占據北京商品房成交近1/4的比重,成為支撐北京樓市的重要力量。
任何行業都有起步、發展、成熟和衰退四大階段,至于房地產,經歷前期瘋長與泥沙俱下現在慢慢進入成熟期。
從中長期來看,在樓市進入“新常態化”的今天,開發企業不再會有之前“黃金十年”的發展機會和豐厚利潤空間,傳統住宅市場已經走向“白銀時代”。對于房企來說,地產黃金年代房企主題詞是“滾動做大”,如今,則強調“做強和有質量的增長”。潘石屹則表示,“白銀”二字只是個生動的比喻,更專業的說法應該是行業平均利潤率開始下降,目前每年以平均1個點的利潤率在下降,這是一個“很恐怖”的趨勢。
過去拿地就掙錢,賣房子像賣白菜,閉著眼售罄的時代早過去了,現在是“高庫存時代”部分城市房子大量積壓過剩,信息對稱時代客戶更挑剔,交易更透明,成本高漲的時代里土地、建筑、人工、利息、成本都在上漲,競爭加劇。拿地門檻更高、項目成本更高,銷售利潤更低——房企稍微不注意,就一毛錢賺不到。

●在目前嚴重過剩的商業地產領域中,誰先建立“商業全盤運營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誰就成為領導者。
報道稱,經過長時間調研后,智囊機構近期向主管部門提交了一份調整樓市政策的建議,涉及相關稅費調整、微調限購等措施。這些政策建議的共同指向,在于刺激市場需求,促進成交量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政策是否真正落地,2015年1月可能會有定論。理由在于:一方面,年度樓市數據出臺,將為監管層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另一方面,年末一系列重要會議召開,在分析2015年經濟形勢作出判斷的基礎上,也將定調房地產政策。
一些機構指出,在數據向好的背后,一線城市面臨的供應缺口仍然較大,對政策利好有著迫切需求。按照政策落地和企業決策周期,市場可能在2015年3-4月才會真正有所體現。
行業大佬潘石屹認為,在將來,房地產行業將面臨市場和產品的分化,一二線城市集聚的優質地產商會更多。當下住宅市場已經接近天花板,未來房地產住宅銷售額每年都會在10萬億元左右高位橫盤,而商業地產目前嚴重過剩,深度洗牌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個過程中誰先建立“商業全盤運營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誰將在商業地產領域成為領導者。
2014年至少有7家千億元規模的房企,對于這些巨型房企,他們對地產各種核心要素、資源的獲取能力已經有極強“吸附”能力,內部產品、服務、成本、運營、營銷等協同都達到較好的水準,潘石屹認為,這些企業早已不在乎規模爆發式增長,他們更早進軍國際市場,也是一種航母必須有的“遠見”和“開辟新市場”。而對于100億到500億元規模的房企而言,則不建議國際化戰略,一則會把戰線拉的過長,管理成本加劇,二則中國有52.7%的城鎮化的地產市場,可以精耕幾個區域。
未來哪些房企能活得很好?潘石屹也做了總結。第一是超大的規模型房企,未來規模型房企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都會形成在戰略差異化的同時,同步實現資源、人才、組織的配套差異化策略與能力。第二是區域市場的老大,這指的是中型本地房企做到區域老大,做深也會活得不差,比如類似目前100多億元規模的河南建業。第三是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養老地產、旅游地產、文化地產、物流地產等等行業前五名的細分房企。萬科規模再大,目前也只是住宅領域最大,不可能所有領域都最大,所以其他業態提前耕耘的細分房企,只要抓住機會在細分領域形成專業壁壘與規模效應,依舊能對抗地產巨鱷,比如華夏幸福抓產業地產,華僑城抓旅游地產。第四是輕資產模式的企業,輕資產強調用更少的錢,用其他渠道的資金入股,“股+債”,而自己則用很少的錢和優秀的專業能力、運營能力、管理能力與大資本對接,這種企業也能生存下來。

北上廣深四城市歷年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