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易 玨
今天我們的數字服務依附在產品之上,未來很可能變成實體產品依附在數字產品之上。
隨著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工業企業也在不斷向客戶服務型企業轉變。一些企業已經從單純的產品模式轉化為“產品+服務”的混合模式,通過智能的、可聯網的實物產品生成數據,并據此提供數字化服務。
事實上,基于新的信息化技術革命模式下的“硬件”在不斷演化出新的內涵,而傳統的硬件,不論是IT業硬件服務器還是傳統工業硬件產品,都需要被重新審視和定義。
2014年10月1日,聯想以21億美元的價格正式完成對IBM低端服務器x86業務的收購,成為全球x86服務器第三大廠商。在硬件服務器領域,聯想的收購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帶來了整個業態的改變。
發生在傳統IT硬件領域的另一件大事是,2014年初以來,一線服務器廠商IBM、惠普、甲骨文、富士通,在他們的大客戶領域——金融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公關危機,一項去“IOE”的計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這讓原本就處在持續增長困境的它們感到雪上加霜。減員登上了各大公司的議事日程。
惠普一名不愿具名的團隊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事實上,惠普裁員是全球行動,這次裁員已經波及到了曾經業績優秀的企業級技術服務部門,這說明服務器領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這個行業確實不再是朝陽行業。”
埃森哲北京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東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表示,“IT硬件設備,作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可能會走傳統工業都走過的路,慢慢地在向少數幾家最有實力的廠商聚攏,而小廠商的空間越來越少。”
劉東認為,傳統的廠商依然很強,但數字化的產業進展飛快,確實出現了一些發展迅速的新興企業。IT行業生態系統有新有舊,新舊輪換。尤其是在商業全面數字化之后,一些傳統門類相對來說不如一些新興門類那么重要,這是興衰規律。
如果將所有的技術革新,包括光纖、傳感器、存儲、DNA測序等,以15年的周期觀察,數字化的生態系統的演進速度比傳統工業演進速度要快得多。
事實上,隨著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工業企業也在不斷向客戶服務型企業轉變。
《2014年技術展望報告》中,埃森哲曾經提醒傳統企業重視硬件,硬件進步快,而且性價比在提升,即便是傳統企業也可以有很先進的數據中心。
然而,“經過一年的變化,我慢慢地把硬件的重要性調整為另一個維度,即任何傳統企業都可以有數據中心,但下一步應該是如何利用數據中心,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數字服務。簡單來說,客戶在購買產品的同時也購買了公司數據中心的一部分功能, 企業需要從這個角度考慮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運營。”劉東說。
事實上,已經有傳統企業在行動起來。海爾作為一個傳統的家電廠商,不滿足于為客戶僅提供優質的家電,還積極地發展垂直型電商,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通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
“海爾下屬的日日順B2B平臺已吸引了上萬家經銷商客戶,在完善了銷售業務、提升了客戶服務、維持好極高的客戶黏度之后,海爾B2B 在線供應鏈金融平臺已正式上線。 其電商平臺與供應鏈金融平臺的緊密集成,降低海爾的應收賬款、減少渠道商的貸款成本,并為合作銀行帶來優質的貸款業務。這就構成了更良好的生態系統。”
此外,傳統廠商的硬件設備也在創新。“一些中國本土廠商也有諸多創新,他們很容易將一些新互聯技術運用到產品中。在硬件領域,產品與服務、移動計算結合起來,使新興的廠商很容易跨進這個門檻。”劉東說。
自詡為“文藝青年”的易虎,是深圳星盤科技的創始人。其2014年初創建的團隊,已經研發出首款微信控制的智能插座,實現人機交互。易虎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創業初始并沒有風投關注,但現在已經拿到千萬級風投用于產品研發與投產。作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星盤科技目前已經走在傳統的小家電生產廠商前面。”
軟件成為數字世界的核心,這種論調并不會引來多少反對的聲音。
“應用軟件曾經僅僅被視為一種業務支撐性的工具。但是,現在很多生意中,新興的軟件系統已經不僅僅是支撐的角色,而軟件系統本身就成為生意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先的互聯網企業最核心的資產是什么?當然是它的軟件系統,以及開發、維護與升級軟件的核心技術人才。”劉東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越來越多傳統企業不再把應用軟件當成信息化的一部分,而是變成生產系統的一部分。在生產流程電子化之后,將傳統的生產設備與電子化產品結合起來,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這也是產業物聯網的趨勢之一。根據相關機構統計,作為物聯網、萬聯網、工業互聯網、以及“工業4.0”等概念的進一步拓展,來自產業物聯網范疇的全球產值,2020年有望增至5000億美元。2030年,這個數值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
“從2013年的商業全面數字化到2014年的大企業全面數字化,目前的產業物聯網只是剛剛產生苗頭。” 劉東表示,B2B的互聯網,將是未來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今天的產品是工業文明時代的產品,那么未來的文明是數字文明,買賣的產品將是以數字產品為主。“目前已經有很多案例證明,市場上估值最高、最能吸引精英人才的公司,都是與數字化相關的公司。”

●2030年,來自產業物聯網范疇的全球產值將達15萬億美元。
埃森哲最新發布的《產業物聯網報告》中指出,提升產量并打造新的“產品+服務”的混合商業模式以增加企業營收、利用智能技術推動企業創新與推動人才隊伍轉型,將是未來企業利用產業物聯網技術,開辟新增長點的成功之道。
目前,數字服務是依附在硬件產品上的,未來很可能變成產品依附在數字產品之上。在實體經濟上盡可能地附加更多的數字服務,未來數字服務會成為新的獨立的產品線,甚至產生純粹的數字服務公司。
作為“產品+服務”的延伸,新的生態系統也將構建。劉東表示,天氣預報、農機、種子、化肥、農藥、機械、測土原本都是獨立的門類,這些行業的企業都將自己的商品信息化之后,彼此的信息便能互通互聯,農民享受的將是一站式服務,他們也將會依賴這個生態圈提供的一系列服務。而這個生態圈形成之后,這個行業電子化的門檻無形之中將提高,傳統的農業生產企業,如果沒有做到信息化,就很難進入。
“對于企業來說,這個是新的挑戰,但一旦進入這個生態圈,企業就有了新的、更廣的平臺。”劉東說。
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匯聯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透露,該中心早在2012年已經與中華供銷合作總社合作搭建農資物聯網。“這個平臺上有幾個系統,一是解決種子、農藥及化肥的產品溯源與防偽問題的查詢系統;二是為運輸企業研發了一套農資調度系統,了解車輛運行以及車內的溫度、濕度等情況;三是,知識服務系統,告訴農民如何科學種植;四是,土壤檢測感應系統,及時了解土地的營養結構。”
該中心的工作人員亦表示,系統已經在江蘇做了長時間的試點應用。但鑒于各種瓶頸尚待突破,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早前預計,這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至少到2017年。而事實上,信息化步伐遠快于預期,附著于數字化之上的產品及其生態系統已經快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