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實習記者 孔維琛
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智能汽車已經給汽車行業帶來了轉型和變革的動力,但傳統車企也在積極探索智能汽車項目,甚至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誰將成為智能汽車的領航人?
近日,媒體爆出小米汽車圖片稱小米汽車已經量產,并且配備專門為汽車研發的MIUI系統,雖然雷軍出面辟謠,但一時間“米斯拉”的新聞還是甚囂塵上。隨之而來的是樂視,回國不久的賈躍亭在微博上高調宣布樂視SEE計劃,表示樂視將推出智能電動汽車。
互聯網公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汽車,似乎將成為下一個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不可否認,互聯網至少已經給汽車行業帶來了轉型和變革的動力,但是互聯網公司的介入,同樣給汽車行業的變革平添了一份選擇性疑慮。傳統車企也在積極探索智能汽車項目,甚至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沃爾沃、奔馳等。那么問題來了,跨界做汽車的互聯網公司和傳統的車企,誰才應該是智能汽車的領航人?
智能汽車其實是物聯網的一部分。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物聯網的實現,物聯網的概念在現在被詮釋為“智能”,智能城市、智能家居以及智能汽車,都是物聯網的衍生概念。
智能汽車的研發的路徑之一便是目前火熱的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智能汽車。在國外,谷歌計劃將Android Auto系統直接整合至汽車,希望駕駛者不用使用智能手機也可以實現各種互聯網接入功能,實現播放流媒體音樂、查看地圖、使用應用等操作。
在國內,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智能汽車的項目早已經不是新聞,傳言涉及最多的當屬小米和樂視。小米的智能車計劃是最早曝光網絡的,不過多是小米炒作,傳說中的小米汽車一直都只存在于網絡上,雷軍在公開場合對智能汽車更是只字未提。相對于小米,樂視則拋出了更為詳細的智能汽車計劃。12月9日上午,樂視網董事長兼CEO賈躍亭在微博上首次明確了其之前透露過的智能電動汽車SEE計劃:“移動互聯時代,汽車產業面臨一場巨大革命。SEE計劃復制樂視生態垂直整合的成功模式重新定義汽車,通過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最好的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建立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樂視智能汽車的理念是:汽車只是互聯網系統的終端,配合云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它實現無人駕駛、自動泊車、智能導航、精準定位、基于個人興趣的搜索等等。
其實,諸多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智能汽車,目標都著眼于汽車的一套完整的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以小米為例,即便現在沒有做智能汽車,但是小米一系列的投資似乎都在為智能汽車做鋪墊。2014年10月,小米科技旗下的兩家投資公司天津金星投資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天津順米投資包攬了凱立德700萬股的認購,而凱立德一直以來都是側重于車載導航,這也說明小米實際上已經開始布局智能汽車的互聯網生態系統。互聯網公司看中的是以汽車為終端的互聯網生態系統帶來的附加值,而傳統車企則更專注于汽車。
對于汽車制造業而言,互聯網公司顯然只是局外人。傳統車企作為汽車制造者,更為注重的是汽車的性能、配置以及品質,復雜的制造工藝需要嚴格把控。在傳統汽車制造業的人看來,汽車安全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而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汽車顯然很難達到要求。
互聯網提供了“智聯萬物”的可能性。曾有專家指出,無論哪個行業,不擁抱互聯網,就有被顛覆的危險,互聯網對于傳統汽車制造業來說,是重要的機遇,也是變革的動力,但是傳統車企有其自身的區別于互聯網的“智能化”路徑。
如上所述,互聯網企業跨界做智能汽車,關注的重點在于通過嵌入智能汽車系統來搭建基于汽車終端的互聯網生態系統,這是互聯網公司未來盈利的基礎所在。但是傳統車企,更為注重的是汽車本身的“智能”,雖然也需要搭建一個智能系統,但是這個系統是以車為基礎的,重點在于汽車,包括半自動駕駛、自動駕駛、娛樂、導航等等。
以傳統車企沃爾沃為例,沃爾沃研發的智能車載系統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效。2014年7月2日,沃爾沃在中國正式發布Sensus創新科技子品牌及相應的智能車載交互系統。Sensus可提供包括互聯、服務、娛樂、導航、控制在內的車載互聯功能,為用戶帶來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車內外互聯體驗。以Sensus為平臺,沃爾沃也已經已聯合了愛立信、百度、聯通、高德、豆瓣、博泰等多家科技企業,實現了概念與功能的對接。此外,沃爾沃的“智能化”更側重于自動或半自動導航與駕駛,通過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四個階段逐步實現汽車駕駛的智能化。

●智能化將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
但是車企依靠自身來做“智能化”雖然可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傳統車企都能夠走通沃爾沃這樣的智能化路徑,實際上大部分車企并沒有足夠的實力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智能化挑戰。
無論是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智能汽車還是傳統車企通過自主研發涉足智能汽車系統,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做汽車生產需要時間,后者做智能化同樣需要探索,合作,可能是最佳選擇。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以下簡稱《規定》),按照國家未來的規劃,新能源車的生產資質或將不限于傳統汽車廠商,互聯網公司、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等都可以有機會打造自己的汽車品牌。這意味著互聯網公司已經可以成為汽車制造商,只不過僅限于純電動乘用車,事實上互聯網公司也沒有興趣投資傳統能源汽車。準入門檻的降低,也是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智能汽車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此次《規定》同樣強調新建獨立法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必須是在中國關境內注冊;在技術能力上,首先必須有3年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基礎,具有專業研發團隊和整車正向研發能力,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擁有純電動乘用車自主知識產權和已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
技術上的要求對于傳統車企來說還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如果單純通過3年的自主研發來達到《規定》的要求,這對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選擇與傳統車企合作,互聯網公司負責智能車載系統的開發,車企負責汽車的生產制造,分工與合作,可能是最佳的選擇,但是車載系統與汽車的深度磨合,同樣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