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華
摘 要:在體育課堂教學滲透課課練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健身效果,筆者從確保課課練時間、課堂教學中恰當安排課課練內容、結合主教材滲透課課練等方面,加強課課練的教學。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課課練;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1-0044-01
課課練已成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點,切實提高體育課堂教學中課課練的健身效果,務必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課課練教學。筆者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課課練教學有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確保課課練的時間
在時間和空間上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整合,保證每節課有10分鐘的“課課練”時間和一定的運動負荷,才能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實效。其中時間是關鍵。
1.課前預設充分
教材分析透徹,突出重點,結構合理、精簡;學情分析細致,結合學情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備課充分,環節簡潔,教師一覽于胸。課前準備好器材、布置好場地,體委提前在指定地點集合、整隊,教師提前到場。
2.課堂教學緊湊
熱身活動、主教材教學、課課練、放松結束力求過渡自然,盡量少調動隊形,甚至不調動隊形。精講多練,講解簡明扼要,配合示范,示范準確到位,突出重點。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練習。集合隊形采用數數方法,即數“5、4…1”;總結短小精悍,收集、歸還器材課前體委安排好。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緊湊,給“課課練”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3.精簡主教材拓展練習時間
精簡主教材拓展練習時間,給予“課課練”一定的時間。如在籃球原地單手投籃教學中,罰球區的定點投籃安排要緊湊,學生罰球之后,迅速搶籃板球傳給下一位學生投籃,1分鐘內哪組投進多為勝,采用三局兩勝制。同時利用練習間隙或調整時間進行糾正動作,實行集體、小組、個人相結合的糾正動作形式。
二、課堂教學中恰當安排課課練內容
對體育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梳理,并且結合學生練習過程的雙峰型特征進行教學設計,恰當安排“課課練”內容。
1.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結合主教材安排過渡性的“課課練”內容
如在排球課中,熱身活動之后的專項準備活動安排一定量的“課課練”,做各種方向的低重心移動,如并步與滑步、交叉步;做定時左右側向移動,如在球場上畫相距三米寬的兩條線,學生蹲在兩線間的右側,右手指觸線,聽到發令信號,迅速向左側移動,使左手指觸線,這樣在兩條線之間左右移動30秒,看誰手指觸線次數多。這些既是專項準備活動,也是課課練的內容,增加了練習密度,提高了運動強度,促使學生心率迅速提高,從而達到第一峰值,確保運動健身效果。
2.在主教材的拓展練習中結合主教材適當安排“課課練”
把“課課練”融入主教材的拓展練習當中,如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課課練”,就安排“對籃板連續擊球,跳起接球練彈跳,繞球曲線跑”等練習,這種練習不僅鍛煉了學生動作協調、腿部力量和連續彈跳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速度和靈敏度,是對主教材的鞏固、應用與發展。
3.在體育課結束部分的放松活動中安排“課課練”
適當安排一些肌肉拉伸練習,如做坐位體前屈、踢腿、單桿懸掛等練習,發展學生柔韌性,也對肌肉進行適當放松。
三、結合主教材滲透課課練
1.設計針對性、補充性的“課課練”內容
八年級學生上下肢力量較差,籃球單元的“課課練”內容設計力量練習,針對學生上肢和下肢力量差的現狀,重點發展學生的上肢和下肢力量。如籃球第1課時,有針對性地安排自拋自接籃球和雙手前拋籃球;同時安排滾球接力比賽,發展踝關節、腿部力量和全身運動協調能力,對整節課的身體鍛煉加以補充。
2.充分利用主教材的器材,設計“課課練”內容
在每一節體育課中,主教材的器材充分應用,是提高“課課練”效果的有效策略。如在支撐跳躍的“課課練”中進行搬運跳箱接力游戲,游戲中,除了兩人搬運跳箱蓋以外,其他每節跳箱,要求一節一節地搬運。同時還要運人,即人站在跳箱框內搬運,跳箱框內站得人越多越好,看哪一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運人較多為勝。這樣的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了他們的身體素質。
3.利用簡易器材,設計“課課練”內容
在接力棒教學的“課課練”中,看誰用接力棒投得遠,單手抓接力棒的一端拔河,用鋁合金空管接力棒豎在跑道上作標志,進行繞標志曲線跑;也可以用礦泉水瓶和實心球自制保齡球游戲,作為“課課練”內容。利用以上簡單器材設計的“課課練”內容,激發學生參與身體素質練習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體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