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江
摘 要: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與其體能狀況緊密相關,而良好的體能是通過持之以恒的鍛煉獲得的。本文旨在針對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能發展認識上的不足,結合“課課練”、“補償性體能發展”、美國的“SPARK”課程的理念和實踐案例,加之自己平時的教學體會,拋磚引玉,倡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體能發展,優化中小學體育課中體能發展的組織措施,達到體能之有痕預設和無痕滲透之目的。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體能;無痕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1-0063-02
一、關于體能的概念及認識
提及“體能”,往往就和“反復地練習”“單一地練習”“比賽”“中考”“枯燥的訓練”“痛苦的耐久跑”等聯系起來。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體能發展”的錯誤理解主要有:一是以教師展示“教技術、摳技能”為主,對于體能的發展,體能目標的達成則一筆帶過,二是將體能的獲得,突兀于整個課堂之上,或與技能教學割裂開來處理,造成學生有時吃不飽、有時吃不消。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體能”二字的解釋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結合2011年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我們可以將體能的外延進行拓展,把體能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跟運動有關的體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等,后者包括從事體育活動時身體所需要的力量、速度、柔韌、協調、靈敏、心肺耐力、健身能力等素質。而與運動有關的體能也可定義為“機體在先天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經后天訓練獲得的在各項活動中承受負荷與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結構上,它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和健康水平四部分, 其中運動素質是體能的核心”。[1]
二、發展“體能”的經典案例與分析
搜索知網等平臺后,發現對課堂教學中的學生體能發展的研究也比較多,較與之聯系最緊密的有“課課練”“補償性體能教學”及從美國引入的“SPARK”課程等。
1.“課課練”——發展體能為主要目的的練習形式
“課課練”是體育教師為達成體育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在課的主教材完成后進行的針對性、補充性內容,是以發展體能為主要目的,以簡單易行、形式多樣、時間短、效率高為特點的身體練習形式。[2]20世紀80年代開始,“課課練”已經是學生通過“達標”測試(現在為國家體質健康測試)的法寶;90年代開始,“課課練”又是中考的制勝利器。在“課課練”推波助瀾下,一類關系到學生體能發展的研究也隨之深入,如“循環練習法”“運動負荷預計”“心律曲線”等,因此在一定時期內,“課課練”無疑為學生體能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2.“補償性體能”模式——兼顧體能學技術
“補償性體能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所安排的練習方法與手段對發展體能與所教技能之間在形式上相互滲透,在效果上互相補充。“補償性體能教學”將傳授技能和發展體能這兩個中心任務有機地聯系起來,謀求以運動技術的教學為載體,在技術傳授的過程中滲透與所教技能密切相關且功能互補的體能素質內容。從概念上來看,補償性體能教學應該是從“課課練”發展而來,但其建立的基礎和“課課練”有著實質的不同,是以課堂教學中的技術動作為出發點,圍繞技術動作而做出的一系列體能練習。“補償性體能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將所學技能與從事該運動的身體素質緊密地聯系起來,突出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可是體能和技能要達到“形式上的滲透”“效果上的補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補償性體能是一種發展趨勢,但其中的練習手段方式,如果不加以精心設計,也必然走向枯燥、單一,只能成為展示教法的舞臺。
3.“SPARK”課程——發展體能的新途徑
SPARK課程(Sport,Play,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即兒童運動、游戲和娛樂活動)最初是為“防止兒童的身體活動和體能發展水平降低”這一社會需求而設計的課程,其標準教案(課時計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與健康有關的體能活動——主要集中于強調如何增強心血管健康和上肢、腹部肌肉力量;二是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堅持高水平的中等強度至劇烈的高水平體育活動中,學習和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3]SPARK課程在體能和技能的兼顧性上是做得比較到位的,尤其是“時間高于內容”理念下的“快速分組方法”“教師講解時間盡量控制在20秒以內”等,諸如此類的做法,減少了學生停的時間,增加了動的時間,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三、發展體能的策略——重在組織
一堂課有“三段”,體能的發展又取決于“二維”——運動的密度和強度。作為課的組織者,在課的準備、基本、結束部分如何組織“二維”,合理地增加學生“動”的時間與“動”的強度呢?
1﹒ 準備練習兼體能
浙江省體育教研員余立峰老師對常態課的評價“八條”中有一條為“準備練習要兼顧體能”,意為無論是安排一般性準備練習還是專項性準備練習,均要兼顧發展體能。因此我們在準備部分要設計密度較大、強度適中、身心活躍的、對主學技能有幫助的、兼顧好學生體能發展的熱身方式。如有人扶持手倒立教學中,在準備操的基礎上,安排一個“推小車”的體能游戲,兩人一組,密度很大,同時發展學生腰腹、手臂力量,“直臂、緊身、繃腿”,對技能教學也起到很好的鋪墊、誘導作用。
2﹒基本部分求實效
隊伍的調動、技術的講解、同伴練習的等待,都會讓學生停下來,形成練習的“間隙”。這些間隙有的是同一個練習中的間隙,也有的是不同練習中的間隙。這些間隙阻礙了練習密度的提升,減少了發展體能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我們要想辦法,特別是在課的基本部分減少間隙、縮小間隙。如SPARK課程理念里有一條“50%以上運動密度”的目標,其在操作層面的一些做法有利于幫助我們解決此問題。SPARK教學在基本隊形上多采用散放標志墊,每生一墊,或者干脆用兩臂平舉,原地轉一圈,只要有合適的練習空間即可,相比較傳統隊形的調動省下不少的時間;在分組方面多采用兩人一組的方式,保證至少一半的學生參與運動,而且分組經常采用隨機分組,比如喊數抱團,再用角色分組的方式,可以隨時切換成不同人數的分組,效率很高。
3﹒結束環節巧補償
專業運動員要獲得超量恢復,就必須進行周而復始的較大負荷的訓練,同理進入課的結束部分時,主體大負荷運動已基本完成,如果這時能有一個追加補償性的負荷練習,對學生體能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如傳統的“課課練”,建立在“適量”的基礎上,在下課前花上兩三分鐘組織學生做幾組深蹲起立接力(俗稱人浪)。當然,也可將其作為基礎部分比賽追加的獎罰措施,如對輸的隊伍學矮人賽跑繞勝利的隊伍一圈等,都能達到追加體能發展的目的。
四、發展體能的手段——貴在“無痕”
1﹒技術的疊加,讓學生樂意“重復”
2013年12月,在溫州舉行的浙江五城區教學研討活動中,來自嘉興的孫喆平老師執教《雙手胸前傳接球》第四課時。他先是復習了單一的動作——原地的雙手胸前傳接球,其間重點強調了“接球”要求,并糾正了傳球的力量和角度問題。接著,分別設計了由易到難的六組“傳球跑動”練習:左右橫向運球后的傳接球;前后縱向運球后的傳接球;傳球后跑至本隊排尾;傳球后跑至對方排尾等。孫老師的課中,在學生掌握“蹬、伸、推、撥”的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后,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用一組“單一動作”加上身體移動的組合技術動作,通過聽信號移動中傳球比多或者比失誤少的練習,對原地傳接球技術進行延伸與拓展應用。在這樣的練習中,營造了球類比賽中“人動球動,機動靈活”的氛圍,在不斷地跑動移位中不知不覺地發展了學生執行組合動作的體能,可見技術的反復應用就是對體能的發展。
浙江省特級教師曹強在《“技術-能力-體能”融合與協調發展的體育課堂教學》一文中寫道:體能的提高不是簡單枯燥地重復練習,而是應該在運動技術的演練與運用過程中不經意地得到強化。體能的呈現方式可以在技能傳授過程中,選擇與所教技能密切相關且功能互補的體能素質內容,再通過一定的加工、改編,使體能與運動技能有機地融合。因此,對于“重復法”的詮釋也可以像這樣采用單一動作,不斷變換組合、疊加的技術操練,使學生不斷嘗試新的內容,最終“樂意重復”。除球類的傳跑的組合外,還有體操組合,投與撿(跑過去撿)的組合,障礙跑的不同障礙組合等等。
2﹒強度的增加,讓學生愿意“挑戰”
任務導學法或者是任務挑戰法,能充分利用中小學生好勝心強,善于表現的身心特點,在不斷挑戰有難度任務時,忘記疲憊,發展體能,提升技能。如在跪跳起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跪著走,然后連續跪著跳,五張墊子看誰跳的次數少等。然后再讓學生跪跳高,跪著跳到折疊墊上,從一塊、二塊到三塊。當到三塊墊子的高度時,再讓學生跳下來成半蹲,這時跪跳起的動作已經出現了,接著從三塊到二塊、一塊,隨著高度的降低,動作質量越來越高,當到一塊時,動作已經掌握了。從這個案例中,一方面,多種方式的練習,使學生愿意挑戰;另一方面,墊子的不斷增加,其實質就是運動強度的提升。
遠度和高度的增加是提升運動“強度”的兩個方面,只要增加任何一點,都會激起學生挑戰的欲望。如在水平二的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中,為了解決傳球的力度問題,教師一味強調用力蹬伸、用力推撥,但以三四年級學生的認知來看,效果并不好。只要在遠度上作點文章,如果從起始傳球距離3米逐漸增加到5米的話,學生慢慢地、自然而然會加大傳球力量,從練習的強度上來說,無疑是增加了練習的負荷強度,也就達到了體能之無痕滲透的目的[4]。
3﹒游戲的滲透,讓學生樂此不疲
目標引領內容是新課程的一大理念,這使得體育老師根據學生的發展目標,在選擇教學內容上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如要發展速度、力量、團隊的合作等,就可以選擇短距離接力跑,也可以選擇像拔河、角力等活動,為體能發展滲透在快樂的游戲中提供了可能。如筆者的一節足球課,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對球的控制能力,發展靈敏、協調素質,激發對足球運動的興趣等。針對目標,筆者設計了多個讓球和人都動起來的練習。如原地踩球比多、原地撥球時聽信號用不同身體部位停球、用腳的不同部位來改變帶球方向、運球到小朋友“家”里玩、踢球過隧道等,在多種變化的游戲中,學生累并快樂著。
另外,為了克服技術性內容難度銜接時跨度太大的問題,也可以設計一些過渡性的游戲,一方面滿足技術銜接的需要,另一方面防止這一時間段的體能真空。如在水平三的排球教學中,從“自拋自墊”到“雙人對墊”,筆者設計了幾個比較有趣的游戲。像近距離的墊球接力(兩人靠近站立,不超過2米,從開始的每人墊球5次接力,慢慢減少到1次,提高兩人的合作和對球的調整能力),墊球過草地(一邊墊球,一邊往前走,穿越足球場,提高移動中墊球的能力),隔人自拋自墊(移動中提高墊球的穩定性,體驗為同伴“做”好球的重要性)。在游戲中,促使學生多動起來,更好的發展體能。
參考文獻:
[1]郭恩顯,謝科,李兵.“體能”概念及結構要素的綜述性研究[C].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研究生論文專刊,2008,23(03):15-16.
[2]蔡長秀,等.“課課練”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的實踐研究[J].體育教學,2013(03):33-35.
[3]茅菲璐.SPARK,與健康有關的體育課程[J].體育教學,2009(08):49.
[4]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J].體育教學,2011(0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