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紅 張 良
湖南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建構研究
唐志紅張 良
【摘要】本文闡述了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分析了湖南現代物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現狀和意義,提出了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物流企業、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目標用戶和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等行為主體相互作用、協同互動所構成的“七位一體”的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并闡述了該模式的主要運行路徑。
【關鍵詞】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建構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文件指出,要“建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大力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形成現代服務業集群,顯著提高現代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現代物流業作為一種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和跨組織的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在內的復合型服務業,具有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等特征,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市場目標用戶和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等利益相關主體的力量,建構一種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適應模式來自身的和諧健康持續發展。
(一)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的內涵界定
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通常是指現代物流業發展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企業、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和市場目標用戶等利益相關主體。這些利益相關主體在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中分別具有不同職責和功能:政府主要通過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提供產業發展資金、配置產業資源、加強產業引導和實施宏觀調控等手段來為物流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秩序和協同創新氛圍。物流企業作為作為市場和創新的主體,主要通過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凝聚資源力量,將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并投入市場,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它是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關鍵所在。大中專院校主要是通過教學和研究為物流企業和社會提供物流專業人才、物流科技成果支持。相關研究機構則主要是通過原始創新,提出物流產業發展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型等,為物流企業和市場目標用戶等提供關鍵技術創新支持。目標用戶則是物流企業、物流院校和物流相關科研機構等的直接服務對象。不管是物流產品生產、物流人才培養還是物流科技成果研發,最終都要通過目標客戶來應用檢驗。
(二)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內涵界定
所謂協同創新,是指產業集群內部和外部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和市場目標用戶等利益相關主體通過集成和整合彼此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來協同開展技術創新等活動,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和諧持續發展。協同創新通常具有創新效率的高效性、創新資源的易得性、創興成果的共享性、創新過程的持續性等特征。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則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網鏈中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和目標用戶等各利益相關主體按照市場經濟機制,在共同價值觀念和合作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整合各自的資源和優勢,為了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而開展的諸如政策咨詢、產品開發、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用戶服務等一系列合作創新活動,其終極目的通過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和目標用戶各相關主體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互動合作,共同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用戶為導向、學研為支持的協同創新體系,在協同創新中促進物流產業和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共贏發展。
(一)湖南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基本現狀
湖南作為我國中部重要的內陸省份,其物流產業在國家物流產業振興發展的浩蕩東風和湖南“四化兩型”戰略實施的奮進號角聲中,市場主體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快速擴張。但是受我國和湖南生產力水平整體不高,管理體制不順、創新機制不活等因素影響,湖南的現代物流業還存在管理職能分割,政策扶持不力、創新投入不大,創新基礎不厚、創新要素單一、協同主體不多、協同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較差,盈利能力較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湖南現代物流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和服務水平的提高,阻礙了湖南現代物流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迫切需要建構一種促進湖南物流產業和諧持續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確保湖南現代物流業的和諧持續發展。
(二)湖南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現實需要
《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別強調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重大創新平臺為支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這就需要我們從湖南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實際出發,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促進湖南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努力構建促進湖南現代物流業和諧持續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全方位滿足湖南物流業發展中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和目標用戶等利益相關主體開展協同創新所需的各種條件和要求,努力彌補湖南現代物流業各利益相關主體在協同創新上的缺陷和不足,從而快速提升湖南現代物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為湖南“四化兩型”戰略的實施和“創新型”湖南的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一)湖南現代物流業“七位一體”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的構建思路
目前,我國常見的協同創新模式主要有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協同創新模式、基于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模式和基于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三種。盡管這三種模式分別具有使產業價值鏈上的企業形成一體化網絡、利用集群創新網絡平臺優勢來進行協同創新和實現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的優勢,但都不同程度低存在不能實現產業發展各利益相關主體全方位協同創新的不足。通過對我國目前主要協同創新模式的優點和缺點的分析,結合現代物流業的具體特征,我們認為應該建構一種由現代物流業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企業集團、中介服務機構(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咨詢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會計與法律事務所等)、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市場目標用戶等行為主體組成的“七位一體”的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具體如下圖所示:
湖南現代物流業七位一體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
在這種“七位一體”的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中,既包含了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集團、中介服務機構、目標用戶、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在縱向上的協同,也包括了供應鏈上物流各相關企業與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和目標用戶等在橫向上的協同,甚至還包括了供應鏈上各物流相關企業與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之間的協同,各個相關利益主體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作用,既互動合作又協同發展。在這種“七位一體”的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中,目標用戶發揮市場導向作用,行業協會發揮行業指導作用,相關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政府職能部門發揮宏觀主導作用,大中專院校院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咨詢機構等社會中介服務發揮人才、技術和資金等服務支持作用,共同致力于物流產業的協同創新發展。
(二)湖南現代物流業“七位一體”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的運行路徑
湖南現代物流業“七位一體“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是一種各利益相關主體相互作用、協同發展的創新網鏈體系。其主要運行路徑如下:一是政府部門與物流產業發展其他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政府部門通過與行業協會、院校、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科研機構和市場目標用戶之間的協同互動來完善產業政策、培育市場、規范秩序,從宏觀上來促進現代物流業內各利益相關主體間的協同創新。二是物流行業與物流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物流行業通過加強與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引導和促進物流產業各相關主體間的協同創新。三是物流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供應鏈上各相關物流企業之間以及同類競爭對手之間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來實現彼此的協同創新。四是物流行業、企業與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大中專院校和物流行業、企業之間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可以實現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協同創新;科研機構和物流行業、企業之間也可以根據目標用戶的需求,共同開展產品設計和技術研發,實現彼此的協同創新。五是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大專中院校之間、科研機構之間以及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之間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圍繞企業需求和目標用戶需求,共同開展技術協同創新等合作。六是中介機構與政府、行業、企業、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和目標用戶之間的協同創新。中介機構與現代物流業發展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可以通過互動合作,在業務咨詢、資金支持和綜合服務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七是物流業發展相關政府部門、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等與目標用戶之間的協同創新。目標用戶是政府政策、企業產品、院校人才和技術、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社會中介機構服務的直接對象,目標用戶的需求滿足和體驗反饋最能體現協同創新的效果和價值。因此加強物流產業鏈上各相關主體與目標用戶之間的互動協同,有利于提升物流產業鏈的整體創新績效。
總之,“七位一體”網鏈式協同創新模式是一種從政產學研用五類利益相關主體中演繹出來的一種更為精細化的理想化的交互式協同創新體系。這種模式或體系更有利于湖南物流產業發展中政府、行業、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目標用戶之間的緊密互動合作和全面協同創新,更有利于全面促進湖南物流產業的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蘭英,陳鑫.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理與模式研究——以中小企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2):103-107.
[2]王安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2(4):40-43.
[3]襲著燕,李星洲,遲考勛.金融介入的政產學研用技術協同創新模式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2):19-24.
(作者單位: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湖南現代物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ZK3090)。
作者簡介:唐志紅(1974—),女,湖南祁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張良(1971—),男,湖南湘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