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蕾(河北省撫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066300)
淺談如何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羅曉蕾(河北省撫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066300)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新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場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也隨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局面。構建高效課堂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現代語文教學更加重視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加重視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以及審美等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良好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得到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普遍提升。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高效課堂。那么'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對此'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富有興趣的學習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學生更加樂于思考'勤于思維。這樣的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穎巧妙'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單一而枯燥的導入'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與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為學生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做到上課伊始趣已生。
1.懸念導入。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而對真理的追求正是對好奇心的不斷擺脫。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制造認知沖突'以懸念來引發學生的關注'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使學生將思維與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學習上。
2.故事導入。故事是學生的最愛'用生動幽默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而且符合語言學科特征'更加利于學生認知活動的展開。為此'在導入中'教師可以收集或是創編故事'寓知識的學習于趣味故事之中'讓學生在聽故事與講故事的積極心態中來展開新知的學習。
3.現代信息技術導入。現代信息技術以圖文聲像來傳遞教學信息'可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展現教學內容'這無疑可以改變原本枯燥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活動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可以將學生帶入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之中'實現學生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與調動'更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參與熱情。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可以推動學生積極探究'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和獨立思考'這樣可以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灌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探究;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實現學生被動參與到主體參與的轉變;實現學生由機械接受到主動構建的轉變'讓學生在探究中來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提問藝術'巧妙設問'以問題為主線'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構建。
1.問得好。即問題本身要有思考價值'有探索價值。問題具有激趣、啟思、導行的功效'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誘發學生探究的動力'引導學生展開富有深度的探究活動。因此'教師要注重問題本身的價值'要問得好。究竟好體現在哪里呢?一是問題集趣味性與知識性于一體。這樣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究'使學生通過探究才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如果只重趣味性'學生學習興趣雖濃厚'但偏離教學軌道'無法達成預定教學目標;如只重知識性'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學生苦不堪言'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科興趣'同樣也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問題要集趣味性與知識性于一體'這樣才能將學生的興趣點集中于特定的教學內容上'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二是問題要兼顧學生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認知基礎與學習水平'這些差異性決定了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只會抹殺學生的個性'只能讓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計富有遞進的層次性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遞進關系'前面問題的解決是為后面的問題做鋪墊'這樣就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滿足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從而才能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促進不同層次學生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進步。
2.問得巧。隨意發問只會讓問題成為學生的負擔'而失去問題應的功效。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提問的時機'只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巧妙發問'才能起到激起啟思、導行的功效。一是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提問以集中學生的思維。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分散時'如果教師專門指出'會打斷其他學生的學習思路'而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此時'教師就可以富有趣味性的問題來將學生分散的思維重新集中起來'讓學生再次專注于新知的學習上來。二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提問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認知過程中'難免會思維受阻'找不到走進文本的切入點'此時就需要教師一個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從而開啟學生的智力'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三是在學生理解膚淺時提問以延伸學生的認知。學生受自身基礎與思維特點的限制'在閱讀時理解難免浮于文字表面'而并不能深入文本'體會情感與意境'此時同樣需要教師一個富有啟發性與探索性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由表及里'透過文字達到本質性的認知。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未來社會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核心。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只是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質疑精神'不迷信書本與教師'敢于質疑'善于提問'能夠自主地提出問題'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與自學能力'這樣才能成為創新型人才。一是鼓勵學生質疑。不要以教師的專制來禁錮學生的思維'而是要體現教學的平等與民主'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勇敢地發表個人見解'確立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才能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敢于挑戰教材與教師'勇敢地發表個人不同見解。二是激勵學生質疑。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進行是非判定'無疑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激勵效應'堅持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同時還要真切、具體的評價'這樣才能使學生從評價中不斷吸取學習的動力'才能發揮評價的激勵功效'讓評價成為學生認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加油站。這樣'學生才能以更大的學習動力參與到教學中來'認真思考'積極思維'才能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從而真正掌握提問的方法'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