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釷(福建省沙縣城一小學 365500)
也談情境創設
胡兆釷(福建省沙縣城一小學365500)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創設與文本相適宜的情境,就能把學生帶入作者描繪的藝術境界,拉近學生與文本形象的情感距離,有助于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在課堂上形成具有強大功能的“審美場”。學生在這樣的情境場中進行言語實踐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師生在這樣的情境場中徜徉言語之林才能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小學語文情境創設提高效率
情境創設'老生常談了。雖然是一個舊話題'但在教師在教學中還是常感嘆:這位教師創設的情境像是一塊磁石吸引著學生'像是火光點燃了學生'不僅在學生心里掀起了情感波瀾'也讓課堂綻放燦爛的情感火花。我們知道'閱讀教學中'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與作者、文本產生共鳴。作文教學中'只有在現實體驗的基礎上'才能有感而發'寫出好作文。
說起情境創設的途徑'首先很自然地會想到多媒體的使用。圖片、視頻等是最直觀的情境渲染'音樂的渲染也是有效手段。記得朱軍和馮鞏的小品中'準備煽情時'就來這么一句“音樂該起了”'這顯現的就是音樂的魅力。教學也是如此。其次就是教師的激情述說'近距離、直接地激發情感。再次'是學生的角色扮演。這種方法在低年段特別管用'如教學《兩只小獅子》《小壁虎借尾巴》等這類課文'總能讓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說、議。當然'條條道路通羅馬'教無定法'根據教學的需要'有許多不同的情境創設的手段。總覺得這里所說的是狹義的情境創設。我想情境創設應該是滲透在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課后的情感體驗。
欣賞名師的課'我總感嘆情感的激發那么實在'那么讓人沉迷。可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地、想方設法地去調動情感。為什么常常難以達到這種情感撞擊的美呢?那么'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如何才能達到呢?經過幾番探尋'我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我在教學《夢想的力量》一文時'揭題導入部分'出示了一個6歲的孩子瑞恩的夢想:我要給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干凈的水喝。學生交流完對這個夢想的看法'得出“難”的結論后'接著出示了資料:2000年6月'瑞恩的第一口井打好了。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會正式成立。一年以后'“瑞恩的井”基金會已為非洲的8個國家打了30口井。2003年初'基金會有七十多萬美元'已經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井。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挖一口井都覺得難'這樣的資料無疑讓人驚嘆'讓人產生閱讀期待。瑞恩為什么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呢?他是如何實現夢想的?可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沒有看到學生對瑞恩特別敬佩'交流過程是過于平淡的'顯得理性化。可見'這一段資料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情感的弦。當然'這需要在學文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引導點撥。反思這一材料使用的失敗'我想是使用的時機不對。在感受了瑞恩的艱難又堅定的努力實現夢想的過程之后'文中有一個情感的焦點:“聽到這兒'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動、幸福的眼淚。是呀'一個夢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時有誰不流淚呢?”對于非洲人民來說'水就是生命。此時'我讓學生欣賞非洲小孩在喝污水溝里的水的圖片'同時補充非洲地區缺水的資料'每年有千千萬萬的人死于水污染。有了情感的基石'再在學習最后一段時補充導入時的材料'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廣大的人們關注非洲人民的用水'投入愛心'讓非洲人民健康'也讓瑞恩獲得殊榮'這都是夢想的力量使然。這對本課教學感悟夢想的力量的內涵這個難點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正如一點點的火星在風的煽動下會成為熊熊烈火'學生內心情感的微波在教師的煽動下會成為滔滔巨浪。有的課文讀了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很難受。《再見了'親人》就是一例。我認為這是一篇讓人感動的'也讓人挺壓抑的文章。我感覺文章中志愿軍戰士就是壓抑著即將噴薄欲出的情感在話別。在交流朝鮮人民與志愿軍戰士的感人事跡時'我有意把場面具體化:“大娘再回去搶救小孫孫時'看到的是什么?眼前哪有房子啊!只有一片廢墟'她傷心欲絕'也許已不見小孫孫的尸體'也許看到了血肉模糊的小孫孫。”述說之后'學生按捺不住'淚水盈滿眼眶。“大嫂跑到陣地上挖野菜'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身旁爆炸'倒在了血泊里……”這也引導學生想象場面'學生的情感發泄了'淚水奪眶而出。這樣渲染'有點殘忍'充滿了血腥味'可朝鮮人民和志愿軍戰士的情誼不就是付出了許許多多生命的代價'用鮮血凝成的嗎?我想'這樣的煽風點火'不僅讓朝鮮人民與志愿軍戰士之間的深情像烙印一樣落在學生的心里'更激起了學生對戰爭的痛恨'對和平的熱愛'對為維護和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們的深深敬意。一些敘述比較樸實'感情比較內斂的文章'立足于文本中可激情的點'進行煽風點火'能更好地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還是最堅不可摧的動力。教學中'從學生的情趣入手'往往可以收獲意外的果實。第十冊第二單元以童年為專題'一篇篇課文讓學生喜不自勝。特別是《祖父的園子》一文'蕭紅童年的自由快樂感染著每一個學生。他們對踢飛菜種、割掉谷穗等充滿情趣的話題津津樂道。既然學生有如此高的興趣'何不滿足他們呢?結合這組教材口語交際“難忘童年”的教學'我不失時機地談起了自己由《冬陽·童年·駱駝隊》想到的童年生活:“記得我小時候'也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我生活在農村'有許多人養牛'他們總是在牛鼻子上穿根粗粗的繩子'好牽著它吃草。當牛抬起下巴時'我看見了它潔白的牙'心里一下子產生了一個念頭'牛的牙之所以這么白'是因為吃草'讓草給磨的吧。于是'放學后'我就到河邊拔來幾根牛吃的嫩草'用它輕輕按摩我的牙。當然'用力了擔心把牙齦給割破了。這段時間'我常照鏡子'看看牙變白了沒……”學生被我的童年趣事逗得開懷。此時'他們應該也想起了童年的趣事。于是'我趁熱打鐵'把時間交給學生。果然'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起了學生的情緒體驗:興高采烈地到池塘抓蝦'手被鉗住'哇哇大哭;去偷地瓜'被追得滿山跑'嚇得不敢回家;繞著小狗跑'想把它轉暈……課后'學生還在交流'互相傾訴童年的快樂。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情境的創設無疑是重要的手段'要讓情境創設發揮巨大的作用'如何行之有效'還要在教學中繼續關注。
[1]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湖南大學出版社.
[2]語文教學情景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3]教育個性化和教學策略.山東教育出版社.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