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美 陸文杰 葉勤仙(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718)
社區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評價
蔣雪美陸文杰葉勤仙
(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1718)
摘要目的:評價社區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金澤鎮3個行政村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個行政村的36例為干預組,2個行政村的40例為對照組。通過實施社區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自我管理評分等指標的變化。結果:通過12個月的干預,干預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較對照組相比均有所下降,自我管理評分升高,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社區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自我管理評分等指標,從而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
關鍵詞糖尿病自我管理評價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diabetic self-management mod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type II diabetes
JIANG Xuemei, LU Wenjie, YE Qinxian
(Jinz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1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diabetic self-management mod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From Feb. 2014 to June 2015, 76 cases of type II diabetes in 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of Jinze Communit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36 cases in one village were as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40 ones in the other two villages as a control group.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diabetic self-management model, the changes of FPG, 2 hPG, HbAlc and the self-management score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indexes of FPG, 2 hPG, HbAlc and othe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decreased, and the self-management sco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diabetic self-management mode can improve the indexes of FPG, 2 hPG, HbAlc and self management score of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o as to control the diabetes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omplication.
KEY WORDSdiabetes; self management; evaluation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的發病率呈現明顯增加趨勢[1],糖尿病并發癥多,致死致殘率高,給患者、家庭都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和社會負擔,如何有效防控糖尿病,成為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若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對緩解并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3],本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與家庭醫生團隊共同參與的自我管理模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通過12個月的干預,評價自我管理模式對糖尿病管理的效果。
1.1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設計,從青浦區金澤鎮選擇3個行政村的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6.1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排除標準:①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腫瘤、行動不便者;②接受能力差,不愿配合研究;③I型糖尿病患者;④空腹血糖(FBG)≥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11%。選取雙祥村2型糖尿病患者為干預組研究對象,共計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62.6±7.4)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4例,高中及以上2例;剩余王港村、沙港村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共計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3.8±6.2)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9例,高中及以上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措施
對照組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自我管理小組模式,即以糖尿病患者與家庭醫生團隊共同參與疾病管理為形式,通過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最終達到穩定血糖指標,減緩疾病進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具體方法:①第一季度:a自我管理能力問卷調查,體格檢查。每位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計劃和目標,填寫記錄(飲食、運動、用藥記錄)定期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每季度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交流飲食方法。家庭醫生團隊根據進行個性化飲食指導;b基礎知識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定義、常見并發癥,糖尿病基本飲食運動控制方法。②第二季度:a查看患者記錄、結合血糖指標檢測結果,對血糖控制良好者交流飲食、互相學習;b學習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的防治(包括低血糖的防治、糖尿病病足防治、尿路感染和皮膚感染)。③第三季度:a基本技能培訓(包括如何讀懂化驗單、藥物指導、自測血糖、胰島素的使用),進行現場操作演練;b每月相關血糖指標檢測和患者記錄,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作為重點管理目標,督促患者做好飲食、運動和用藥日記。醫護加強隨訪。④第四季度:a定期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合前三季度血糖檢測和隨訪結果、對長期指標控制不佳的重點患者調整用藥、督促患者互相鼓勵學習交流,分析原因,加強檢測血糖、定期體格檢查;b第二次自我管理能力問卷調查,評分。干預時間為12個月。干預組和對照組均做試驗前后的血糖指標檢測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問卷測試。
1.3評價指標
干預組和對照組試驗前后的FPG、HbA1c、2 hPG,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問卷(百分制)。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自我管理后,干預組患者的FPG、HbA1c、2 hPG,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問卷分值等指標干預前后有差異,同對照組相比皆有所改善,組間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FPG、HbA1c、2 hPG,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問卷分值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干預組、對照組干預前后指標(`x±s)
糖尿病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后第三大非感染性流行病,該病將會造成全身多個系統和器官的損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患者發病情況及控制情況不容樂觀[4]。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差是糖尿病管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其他慢性病管理的難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讓患者認識糖尿病,增強防治的信心進而積極參與到管理當中能夠有效的提高糖尿病的控制效果。糖尿病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其日常管理主
要是在社區和家庭中,而不是在醫院內。管理措施不能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和臨床服務,因為其作用有限且費用昂貴,而必須是衛生保健人員與患者共同參與、共同管理,并以患者為主[5]。研究表明,提高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能力,激發患者自身責任和潛能、促進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有效地幫助糖尿病患者良好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質量。有的患者即使知道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對糖尿病控制十分重要,也因多種原因,并沒有付諸行動[6]。本研究中醫生不單是傳統的對疾病的治療,而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動員患者參與到管理當中,對自我管理活動進行全程的指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他們的依從性和執行程度。
本研究對象職業大部分為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接收運用健康知識能力有限,這給活動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使其參與到活動當中,結合研究對象的特點采取針對性、靈活性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內容能增加自我管理活動的效果,良好的健康教育會讓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療疾病的信心,降低或消除負面情緒,杜絕盲目治療[7]。2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和醫療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患者完全依靠醫療資源控制疾病愈發困難。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穩定血糖水平,控制疾病的發展,減輕病患的就醫壓力、節約日益緊張的醫療資源,在社區值得推廣和借鑒。
總之,患者參與、醫患互動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健康行為形成、血糖控制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8]。增加糖尿病自我管理形式,豐富管理內涵,充分激發患者自身潛能,調動患者積極參與,醫患積極互動,患者間積極交流,形成合力,可望進一步改善糖尿病防控管理的狀況。
參考文獻
[1]呂秀云. 不同糖尿病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3): 38-40.
[2]王華平, 劉金華, 任強. 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與糖尿病腎病關系的探討[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0, 7(24): 2747-2748.
[3]賴澤銳, 張潔宜.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 當代醫學, 2012, 18(17): 157-158.
[4]馬靜.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23): 2169-2171.
[5]宋燕, 嚴伯正. 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管理前后綜合指標達標狀況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8, 11(9): 769-770.
[6]鐘冬梅. 糖尿病治療誤區的調查研究[J]. 護理研究, 2006, 20(4): 877-878.
[7]李艷芳. 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 北方藥學, 2014, 11(2): 150-151.
[8]姜淑潔, 王亞東, 楊立新. 北京某社區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預及其效果評價[J]. 中國全科醫學, 2007, 10(15): 1260-1262.
收稿日期:(2015-07-20)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24-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