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801)
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中醫藥綜合防治需求調查分析
沈英
(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1801)
摘要目的:了解馬陸社區高血壓患者中醫健康管理服務需求,探索具有本社區中醫藥特色的高血壓綜合防治模式。方法:2014年1-4月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馬陸社區502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進行中醫藥綜合防治需求調查。結果:在被調查者中,接受過中醫健康管理隨訪者占45.22%。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及中醫個體化指導干預措施知曉率較低。但對中醫藥適宜技術需求率較高為76.10%,中藥茶飲為74.50%,據首位。結論:高血壓患者可在中醫體質辨識和中醫辨證分型的基礎上,結合對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需求,規范化、個體化中醫藥綜合防治。
關鍵詞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中醫藥綜合防治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gangyangshangkang hypertension in Malu Community
SHEN Ying
(Ma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08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rvice requir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Malu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mode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ith the TCM characteristic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TCM requirement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502 patients with gangyangshangkang hypertension from Jan. to April 2014 in Malu Community. Results: In the respondents, 45.22% received the TCM follow-up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The awareness of the TCM content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 and its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guidance measure was low. But the rates of the requirement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TCM drinking reached up to 76.1% and 74.50% which was in the first place. Conclusion: Based on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he TCM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nd individualized.
KEY WORDSgangyangshangkang hyperten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綜合征的常見疾病[1],屬于祖國醫學“ 眩顯”、“頭痛”等范疇,肝陽上亢是其主要發病機制。中醫藥參與高血壓病的管理和高危因素干預,可以達到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治并發癥[2]。本文探索具有本社區中醫藥特色的高血壓綜合防治模式。
1.1對象
2014年1-4月采用隨機抽樣法在馬陸社區10個站點中抽取2個站點。每個站點隨機抽取在本社區居住3年以上高血壓管理建冊,2013年中醫辨證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各275人,共550人作為調查對象。最后完成有效答卷502份,有效應答率為91.28%。
1.2方法
1.2.1現場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面對面訪談方式,首先由課題組對調查人員根據調查的內容進行培訓,經過統一培訓后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現場問卷調查。
1.2.2調查工具
參考相關文獻[3-5],采用自行設計的“社區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中醫藥綜合防治基線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基本信息、中醫健康管理隨訪與利用,中醫適宜技術需求情況等。
1.2.3判定標準
高血壓診斷標準采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的標準[6]。高血壓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2002版《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情況
502名調查對象中,男217人,女285人,平均年齡為(65.1+10.9)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78人(55.38%),初中171人(34.06%),高中45人(8.96%),大專及以上8人(1.59%);享有的醫療保障:醫保148人(29.48%),居保261人(51.99%),農村合作醫療83人(16.53),自費10人(1.99%);病程:≤5年142人(28.29%),6-10年147人(29.28%),11-20年167人(33.27%),>21年46人,(9.16%);血壓值:<90/60 mmHg 0人(0.00%),≥90~139/60~89 mmHg 349人(69.52%),≥141~159/90~99 mmHg 147人(29.28%),≥160~180/100~109 mmHg 6人(0.12%)。
2.2中醫健康管理隨訪與利用
502名高血壓患者,接受過社區隨訪者502人,而接受中醫健康管理隨訪的只有227人,占45.22%。隨訪醫師以非中醫類別醫師為主。隨訪內容偏重血壓檢測,用藥情況,中醫隨訪以發放健康處方等宣教為主。故隨訪者對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及中醫個體化指導干預措施知曉率較低(表1),其中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包括:中醫體質辨識、中醫辨證分型、中醫個體化指導(生活、情志、飲食、傳統、中醫適宜技術)。
2.3中醫藥適宜技術需求

表1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及干預措施知曉率(n=502)
調查對象中希望接受中醫適宜技術綜合防治高血壓需求者382人,占76.10%;在選擇中醫藥適宜技術時,前三位依次是中藥茶飲(74.50%)、中藥足療(40.44%)、中成藥(20.12%)。中藥湯劑、針灸、拔罐、推拿、敷貼、刮痧、選擇比例相對較少見表2。

表2 中醫藥適宜技術需求(n=502)
3.1中醫健康管理隨訪需規范化個體化
本次調查顯示本社區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以學歷較低的老年人為主,總體對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及中醫個體化指導干預措施知曉率較低。接受過高血壓中醫隨訪的患者基本了解自己何種體質類型以及中醫辨證分型。227人中醫隨訪者207人知曉中醫體質類型,占91.19%。185人知曉肝陽上亢型辨證分型,占81.50%。明顯高于調查的總體水平。中醫個性化指導中對生活起居、情志調攝、飲食療法、傳統運動、中醫適宜技術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正確認知。以發放健康處方為主的中醫宣教和隨訪形式有效,但有局限性。高血壓患者需要更規范化、個體化的中醫藥服務內容實施干預,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
3.2社區高血壓中醫藥防治需求高
調查顯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對中醫藥適宜技術有很大需求。高血壓患者年齡較大,隨著年齡的增加,其他慢性病患病率也增加,患者防治更傾向于中醫藥適宜技術[7]。中藥茶飲、中藥足療、中成藥,因其“簡、便、驗、廉”的中醫特色,需求率居前三位。表明本社區中醫藥特色的高血壓綜合防治推廣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用中醫藥適宜技術配合臨床治療,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血壓達標率,減少并發癥及終點事件[8],也為推廣提供了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以“頭暈、頭痛、急躁易怒、心悸失眠、耳鳴、面紅耳赤、舌紅少苔、脈弦細”為主癥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是最主要的證型[9]。本社區高血壓患者可在中醫體質辨識和中醫辨證分型的基礎上,結合對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需求,試以一種證型(肝陽上亢型),一種適宜技術(中藥茶飲)為防治切入點,進行有效的規范化、個性化的中醫健康管理。并以《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技術規范(試行)》為指導,將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納入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工作的中醫藥綜合防治模式,逐步實施,逐步推廣。
高血壓中醫藥綜合防治重點在社區,以往馬陸社區中醫健康管理以公共衛生醫師為主,服務質量難以提升。隨著中心新一輪的醫改。可以通過完善的信息化家庭醫生工作平臺,把高血壓中醫健康隨訪融入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通過家庭醫生制服務,做到“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豐富社區衛生服務內涵[10],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藥的需求,提升高血壓中醫藥綜合防治能力,逐步探索具有馬陸社區中醫藥特色的高血壓綜合防治模式。
參考文獻
[1]葉任高, 陸再美. 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58.
[2]胡盛壽, 孔靈芝.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8: 2.
[3]錢岳晟, 張怡, 張瑾, 等. 上海市普陀區社區人群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抽樣調查[J].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0, 18(11): 1059-1062.
[4]宋麗青, 劉煥友, 陶敏. 門診高血壓患者相關防治知識認知程度及需求的調查[J]. 中華護理教育, 2010, 7(9): 425-427.
[5]潘毅慧, 王志泉, 于曉靜, 等. 社區高血壓患者中醫健康管理利用與需求的調查[J]. 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7): 1105-1106.
[6]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 19(8): 701-743.
[7]陳繼根, 潘毅慧, 劉登, 等. 上海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適宜技術的應用[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7, 25(12): 2522-2526.
[8]劉世寧. 中醫“治未病”在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 社區中醫藥, 2012, 14(24): 196-197.
[9]陳明嘉. 高血壓(肝陽上亢型)的中醫治療及亞麻就近況[J]. 中醫藥導報, 2006, 12(1): 80.
[10]劉登, 王志泉, 曹海濤, 等. 社區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研究與實踐[J].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11): 1806-1809.
收稿日期:(2015-07-13)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24-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