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中“變”應用中“辨”——2015年江蘇物理高考第15題賞析
張小飛
(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江蘇南通226406)
細細品讀2015年高考江蘇物理卷,不難發現命題延續了前幾年試題的特點,總體表現為:立足基礎、推陳出新、突出能力,考查考生對物理思想、方法的領悟情況,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本文對2015年江蘇高考卷第15題加以分析,進一步挖掘試題的內涵,體會命題者的意圖,為物理教學提供參考.


圖1
(1) 求原本打在MN中點P的離子質量m;
(2) 為使原本打在P的離子能打在QN區域,求加速電壓U的調節范圍;
(3) 為了在QN區域將原本打在MQ區域的所有離子檢測完整,求需要調節U的最少次數.(取lg2=0.301,lg3=0.477,lg5=0.699)
命題立意:本題以學生熟知的質譜儀為背景,考查了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運動和在磁場中的圓周運動等知識.題目裝置的結構雖簡單,但要求考生能根據物理原理,正確建立物理圖景,明白“能正常檢測到離子”、“電壓U的調節范圍”和“調節U的最少次數”等確切的含義,并結合裝置的幾何關系解決問題.要求考生思維全面、完備,具有較高的分析綜合能力.



第2次調節電壓,將第1次調節后打在Q的離子打到N點,電壓調節到U2.






啟示: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試題從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情境入手,但考生為什么在解題時就似“如鯁在喉”呢?原因是命題者對試題做了深加工,進行“改頭換面”,體現了高考命題的趨勢,考查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掌握、綜合分析的能力及新情境下的探究能力.給我們今后的高三物理復習有如下啟示:
首先,由于教材依然是高考命題的基礎,因此必須重視教材例題,教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鞏固知識、鍛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配置了一定數量的習題、例題,雖然題目難度不大,但擔負著闡述與某一類題目有關的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筆者認為,題目不在于大和難,關鍵在于如何引導,我們要在經典中“變化”,依托教材例題、習題,梳理知識體系,展示教師對教材的感悟,利用對某些問題進行適當遷移、拓展,彰顯教材題目的價值,從多角度、多方向、多思路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層次性、發散性,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得到發展.
其次,英國學者貝爾納曾指出:“如果學生不能夠以某種方式親自參加科學發現的過程,就絕對無法使他充分了解現有科學知識的全貌.”所以物理課堂教學必須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的“饑餓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僅“紙上談兵”,防止“依葫蘆畫瓢”,而要讓學生“實戰演習”,在解題中暴露問題、解決問題,正確處理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意想不到的事件,會根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判斷自己的不足,在知識應用中“辨識”、“辨析”、“辨證”,引領學生在“誤”中“悟”、“錯”中“磋”、“探”中“嘆”,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探究中創新,使習題教學逐步步入“教”與“學”互促互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軌道.
再次,由于高考重視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再加上我們的學生有探究意識,但缺乏探究深度,所以在習題教學中,必須帶著問題對習題重新審視,以典型問題為依托,充分重視其潛在的物理數學功能,通過變換問題的條件、結論、設問的方式,順勢挖掘,擴大學生解題的“武器庫”,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分析與探究能力和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獨立地進行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