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慶 楊曉穎
?
自擬祛痤湯配合針灸治療濕熱內蘊型痤瘡101例
王同慶 楊曉穎
目的 觀察祛痤湯配合針灸治療濕熱內蘊型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 門診患者共計1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01例和對照組85例。治療組給予自擬祛痤湯,早晚分服,配合針灸治療,療程4周;對照組給予米諾環素和丹參酮口服,每天3次,療程4周,觀察兩組療效,并記錄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組痊愈7例(6.75%),總有效率91.89%,對照組痊愈4例(5.17%),總有效率60.3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P<0.01,對照組P<0.05),兩組間中醫證候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兩組在改善濕熱內蘊型痤瘡中醫證候方面均有較好療效,祛痤湯配合針灸的綜合療效更優。
祛痤湯; 針灸; 尋常痤瘡; 濕熱內蘊證; 米諾環素
尋常痤瘡(acne vulgaris)是一種發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由皮脂腺管與毛孔的堵塞,致使皮脂外泌不暢所致,好發于顏面及胸背部,臨床表現以粉刺、丘疹、結節及囊腫等皮損為主,多發于青春期男女。痤瘡屬中醫“粉刺”范疇,歷代醫家認為其發病主要與肺胃相關,病機多為血瘀、濕熱、痰結、腎虛等因素,在治療方面有學者提出要因時因地制宜對痤瘡進行辨證施治的原則[1]。筆者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發現門診患者濕熱內蘊型較為多見,自擬祛痤湯配合針灸進行治療,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86例來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1月朝陽區中醫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101例,男39例,女62例,平均年齡(23.78±4.13)歲,病程1周~15年,Ⅰ級27例,Ⅱ級44例,Ⅲ級28例,Ⅳ級2例;對照組85例,男28例,女57例,平均年齡(24.86±5.77)歲,病程10天~13年,Ⅰ級17例,Ⅱ級36例,Ⅲ級31例,Ⅳ級1例。兩組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皮損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2]制定。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綜合自擬。濕熱內蘊型:主癥:以新發炎性疼痛性丘疹和膿皰為主,或伴少量結節等。次癥:(1) 顏面油膩;(2) 口干黏苦;(3) 大便秘結;(4) 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滑數。必須具備主癥及次癥2項以上,結合舌脈象,即可診斷。
癥狀分級計分標準:(1) 主癥:皮損程度: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僅有粉刺;4分:粉刺、丘疹并見;6分:粉刺、丘疹、膿皰并見,可有結節。皮損數量: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總病灶數少于30個;4分:總病灶數在31~50之間;6分:總病灶數在51~100之間,可有結節。皮損顏色: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粉刺尖端色白或黑;4分:粉刺尖端色黑,丘疹色微紅;6分:丘疹色紅,膿皰黃綠色。皮損腫痛:0分:正常(治療前無或治療后消失);2分:輕微腫痛;4分:局部腫痛明顯,無或略有破潰;6分:腫硬疼痛明顯,明顯破潰,流血性膿液。(2) 次癥:顏面油膩:0分:無;1分:有;2分:明顯。口干黏苦:0分:無;1分:有;2分:明顯。大便秘結:0分:無;1分:有,大便干燥,1~2天1次;2分:大便干燥,3天以上1次。尿黃:0分:無;1分:有;2分:尿黃,灼熱。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祛痤湯(葛根9 g、黃連6 g、黃芩12 g、生甘草6 g、生石膏20 g、生地15 g、當歸15 g、連翹12 g),伴口臭、口中異味加龍膽草、梔子;大便秘結加生大黃;月經不調加益母草、牡丹皮。每次100 mL,每天2次,早晚分服,同時配合針灸治療,皮膚針扣刺大椎、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胃俞(雙側)至皮膚潮紅,毫針針刺雙側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陰陵泉,大便干結加天樞,月經不調加血海、太沖,療程4周。
對照組口服鹽酸米諾環素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474)每次50 mg,每天3次,加丹參酮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3020110)每次4粒,每天3次,療程4周。治療期間禁用其它同類病癥的藥物及方法。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訂。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綜合療效率(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綜合療效積分-治療后綜合療效積分)÷治療前綜合療效積分]×100%。臨床痊愈:皮損消退,或僅遺留少許色素沉著,癥狀消失,積分值減少≥95%。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積分值減少≥70%。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改善,積分值減少≥50%。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臨床癥狀反見加重,積分值減少<50%。中醫證候積分,即皮損顏色、腫痛及全身癥狀、體征積分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兩組積分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積分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間臨床總有效率比較用χ2檢驗。
2.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痊愈7例,顯效8例,有效78例,總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為91.89%;對照組臨床痊愈4例,顯效75例,有效40例,總有效率為60.34%。經χ2檢驗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170,P=0.02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經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79,P=0.518)。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前后積分各自經配對樣本t檢驗,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t=2.364,P=0.005;對照組t=1.990,P=0.023)。同時,治療后兩組間中醫證候積分經獨立樣本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64,P=0.018),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2例患者服用后出現胃脘不適,大便稀溏,考慮與所服中藥寒涼有關,酌情減量后癥狀消失;對照組未見不良反應。
肺主表,外合皮毛,若邪氣侵襲肌表,侵犯肺經,使肺衛失宣、肺經蘊熱、郁于皮毛,可發為痤瘡。《素問·生氣通天論》將其發病機理闡釋為“汗出見濕,乃成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頭為諸陽之匯,手足陽明經均循行于頭面部,陽明濕熱內盛,邪熱循手足陽明經上行,聚于頭面,蘊于毛孔而發本病。或因情志內傷,肝郁化火,橫犯肺胃,致肺胃蘊熱,蒸濕成疾,聚結于局部,也可誘發本病。可見痤瘡乃系肺經蘊熱、陽明濕熱、肝經郁熱等共同作用而成。因此,治療上在以清熱燥濕、散結消腫為主要治則的基礎上,加以調整機體免疫系統,改善代謝環境,能減輕皮損、減少痤瘡復發。
祛痤湯由《傷寒論》經方葛根芩連湯加味而成,其中葛根辛涼,歸肺胃經,功能解肌透表、生津止渴,為君藥。有醫家研究認為葛根不僅直接作用于中焦脾胃,還可散邪兼達肌層,并以肌肉為樞機,聯絡五臟六腑,有“輸肌以散”的妙用,凡肢體百骸與脾胃相關、筋骨肌肉相連的部位蘊而不通,皆可用葛根輸肌以散邪[4];黃芩、黃連苦寒,歸胃、大腸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二者共為臣藥。石膏甘寒而潤,清泄肺胃氣分熱盛兼透散;生地味甘性寒,既能清熱涼血,又養陰生津,固護肺胃正氣;當歸辛溫,功能和血調經、潤腸通便,外用消腫止痛;連翹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善清上焦熱毒,有“瘡家圣藥”之稱,四藥清熱散結、活血止痛共為佐藥;甘草為使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止于足小趾外側,其分布于背部的俞穴均以臟腑命名,可見其與五臟六腑之間的特殊聯系。《素問·皮部論》云:“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靈樞·海論》又云:“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些背俞穴更靠近胸腹背神經后支,與脊神經階段性分布規律大致相同。研究表明[5],后背的階段性神經節可以調節脊柱兩側皮膚與內在臟腑之間的聯系,刺激背俞穴,可以發現神經在向上下呈雙向傳導的同時,還向內臟進行穿透性傳導。當臟腑發生病變時,即會在相應的背俞穴上出現相應的陽性反應點。因此,選用梅花針扣刺膀胱經背俞穴即可通調臟腑氣血陰陽,提高機體免疫力。毫針取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陰脾經要穴,意在健運脾胃,恢復中焦樞紐功能。清利濕熱為治標之法,只能在短期緩解癥狀,而健運中焦,改善機體內在環境,才是治本之法,能減少痤瘡復發。以上針藥并用,治療平常型痤瘡濕熱內蘊型療效顯著,并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 覃梅. 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痤瘡50例臨床療效觀察[J]. 環球中醫藥, 2013, 6(z2): 49-50.
[2] 趙辨. 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935.
[3]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292-295.
[4] 文穎娟. 葛根芩連湯探析[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1, 34(7): 82.
[5] 李定忠, 李秀章. 中醫經絡探秘[J].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9: 59.
(本文編輯:黃凡)
100029 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王同慶,楊曉穎)
王同慶(1956- ),大專,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皮膚科。E-mail: cywslaiguangying@126.com
R758.73+3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27
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