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棟 陳書桂 吳振建
(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長沙市 410007)
馬來西亞沐若水電站導流洞布置于大壩左岸壩肩,標準過流斷面為斜墻平底馬蹄型,尺寸為8.0m× 15.9m(寬×高),過流面積約137m2。導流隧洞全斷面鋼筋混凝土襯砌,進口高程為EL.418.0m,出口高程為EL.394.72m,隧道總長810.455m,底板縱向坡度為2.8725%。導流隧洞典型斷面如圖1。
導流洞封堵施工分為臨時堵頭及永久堵頭施工。臨時堵頭長18m,樁號為0+422.00m~0+440.00 m;永久堵頭長36m,樁號為0+440.00m~0+476m。導流洞混凝土封堵主要包括原襯砌混凝土鑿毛,臨時堵頭混凝土澆筑、回填灌漿,永久堵頭混凝土澆筑、回填灌漿、固結灌漿及接觸灌漿等施工項目。導流洞總體計劃工期228天。

圖1 導流洞典型斷面
沐若河流域屬熱帶季風氣候,洪水主要由降雨匯流形成,降雨期間沐若河洪水流量增加很快,隨著雨后徑流的減少沐若河洪水流量也迅速消減。從水文資料月平均流量計算成果來看,7~8月流量較小為172m3/s,其他月份變化不大,變幅在(217~326)m3/s之間,沐若河枯水期很短,洪枯流量差別不大。沐若水電站壩址處各月平均流量如表1,降雨氣候數據見表2。

表1 沐若水電站壩址月平均流量成果m3/s

表2 流域降雨特征值
受移民工作影響,導流洞于2013年9月21日下閘,正值馬來西亞雨季來臨。如表1、表2所示,9月開始,降雨增多,下閘后,水庫水位上升速度較快。由于封堵閘門及臨時堵頭擋水水頭為90m,最高擋水水位EL.518m。而導流洞上游地質條件較差,閘門與臨時堵頭間的洞體存在被高水頭擊穿的風險。
為了降低工程風險,需合理組織施工,盡早完成臨時堵頭的封堵,主要采取的措施為:
(1)減少臨時堵頭混凝土分倉,臨時堵頭只分兩層進行澆筑。
(2)大量使用大型翻轉模板進行施工,上游面采用3m×3.1m翻轉模板,并在洞外進行整體拼裝,堵頭下游端部采用3m×3.1m翻轉模板,局部采用小鋼模板及木模進行補縫。
施工用電通過高壓電纜從左岸EL.550m發電廠引高壓電(10kV)至變壓器上,變壓器低壓側各安裝1臺低壓配電屏。洞內施工用電設為300kW(含鉆機用電、澆筑用電等,基本不同時施工)。施工照明電源采取架空安裝,近距離照明(如灌漿廊道等)采用安全電壓(即36V以下)供電。
施工用水利用大壩下游已布置的鋼管,用Φ88.9 mm×3.18mm的鋼管或DN90的HDPE管接至工作面附近,供水量約為40m3/h;冷水機組用水考慮15 m3/h(以10組冷卻水管同時通水考慮),采用DN32的HDPE管將右岸山體滲水引至循環水箱。冷水機組設計制冷容量為100m3/h。
現場供風采用1臺20m3柴油空壓機。空壓機布置在施工面下游,通過供風總管輸送至施工作業面附件,總管末端設置風包以方便施工使用。在導流洞出口布置一臺軸流風機,接風筒到混凝土澆筑部位進行排風,及時排除倉面空氣污染,保證工作面空氣流通。
根據施工地形,從下游圍堰修筑施工道路至導流洞出口,道路水面以上部分在下閘之前形成,下閘后,明渠積水抽排與道路水下塊石填筑同步進行,并將道路一直填筑至導流洞挑流坎上游處,總體坡度不大于1∶1控制,外側石渣回填邊坡按1∶1.5控制,局部位置視現場情況布置鋼筋籠或大塊石。
3.3.1 導流洞初期排水
初期排水采用3臺KQW200/285-37/4水泵,2臺同時工作,則排水總量約為692m3/h,每天連續工作20h,排水量為13500m3/天。根據導流洞出口結構,出口處底板高程為EL.394.72m,下游挑流坎頂部高程為EL.397m,導流洞出口明渠積水須降至EL.397m以下。導流洞積水初期初期排水總量為:70×120×4= 33600m3,用時為2.5天(不考慮上下游滲透量)。
3.3.2 導流洞堵頭施工期排水
在導流洞內道路形成后,距臨時混凝土堵頭上游面以上6m處布置洞內圍堰,由于導流洞底板坡度為2.8725%,堵頭下游不需布置圍堰。上游洞內圍堰采用速凝混凝土,圍堰斷面呈梯形,頂寬0.6m,底寬度1.2m,高1.5m。圍堰中心線處埋設1根Φ720mm×6.5mm排水鋼管,引至堵頭下游。堵頭段下游采用自流式排水,同時在導流洞出口處挑流坎左側開鑿一條約1m寬的排水溝,將滲水及邊坡匯集雨水排至挑流坎下游。
排水管連接采用法蘭連接,排水鋼管在永久堵頭靠上游處設置蝶閥、蝶閥井。待永久堵頭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關閉蝶閥,采用水泥砂漿將排水鋼管回填密實,最后用C20泵送混凝土回填蝶閥井。
為保證導流洞封堵施工的順利進行,防范閘門與臨時堵頭間的洞體存在被高水頭擊穿的風險,對導流洞的施工進行嚴密的組織。下閘前完成下游圍堰外圍水面以上道路及洞外供水、供電線路;下閘完成后,快速完成初期排水設備安裝,對導流洞明渠超高積水和洞內積水進行抽排,同時填筑至導流洞洞內的道路;加快導流洞臨時堵頭混凝土的施工,同時增加臨時堵頭拱頂回填灌漿,為永久堵頭施工創造條件。
導流洞堵頭施工的基本程序為:臨時堵頭底板和側墻鑿毛→臨時堵頭混凝土施工→臨時堵頭回填灌漿→永久堵頭原襯砌混凝土鑿毛→永久堵頭混凝土施工→永久堵頭頂拱回填灌漿→永久堵頭段固結灌漿→永久堵頭混凝土溫度穩定后進行接觸灌漿→根據堵頭監測資料,確定堵頭是否進行二次接觸灌漿。
永久堵頭底板和邊墻須進行表面鑿毛10cm處理。并用高壓水槍進行毛面清洗,對局部毛面不能滿足要求的,再進行人工鑿毛。臨時堵頭與永久堵頭之間的結構縫不做處理。
永久堵頭在上下游各布置了一圈紫銅止水片,中間位置邊墻和頂拱范圍布置了一條塑料止水片,堵頭混凝土與圍巖間的測縫計,混凝土內部的溫度計以及回填、灌漿管路等等。埋設時先在設計位置將預埋件埋設固定好,然后再進行常態混凝土澆筑施工,在混凝土施工時,認真做好防護工作,以防預埋件的位移和失效,發現失效,及時采取補埋法或其它措施。
為加快臨時堵頭施工進度,臨時堵頭上游面采用3m×3.1m翻轉模板,并在洞外進行整體拼裝,堵頭下游端部采用3m×3.1m翻轉模板,局部采用小鋼模板及木模進行補縫。模板固定采用內拉內撐的施工方法,拉筋采用R16鋼筋,間距不大于75cm× 70cm。灌漿廊道采用定型鋼拱架加承重排架支撐,頂拱采用P1515或P1015小鋼模拼裝。
5.2.1 混凝土分層及澆筑強度分析
臨時堵頭長18m,采用C20W12微膨脹混凝土;永久堵頭總長為36m,采用普通C20W12混凝土。臨時堵頭分兩層進行澆筑。永久堵頭分兩段四層進行澆筑。澆筑間歇時間不小于72h(不小于3天)。單倉混凝土最大澆筑量為1257m3,要求最小澆筑強度大于21.2m3/h(按胚層厚度50cm,最大層間間隔4h控制),單臺HBT60混凝土拖泵的入倉強度為(44~72)m3/h(實際效率約為35m3/h)。施工時在堵頭下游面布置兩臺HBT60拖泵。混凝土澆筑分層如圖2。

圖2 導流洞混凝土澆筑分層圖
5.2.2 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由混凝土攪拌車運輸至施工部位后,經HBT60泵輸送至倉面內,采用平鋪法進行澆筑,控制單層胚層厚度(30~50)cm,控制最大層間間隔為4h。為了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防止混凝土骨料分離,混凝土下料點距離混凝土澆筑面高度不得大于2m。混凝土澆筑前,混凝土施工縫面先攤鋪一層(1.5~2)cm厚水泥砂漿。混凝土主要采用Φ100高頻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模板、埋管及埋件周圍采用Φ50電動軟軸插入式振搗器振搗,以防止模板、埋管及埋件移位,振搗過程避免振搗設備與模板、埋管及埋件碰撞;混凝土澆筑完畢初凝后及時進行養護。
為防止混凝裂縫發生,同時盡快使混凝土內部溫度降至接觸灌漿允許溫度(25°C),永久堵頭混凝土澆筑前在倉面埋設間距為1.5m×1.5m(垂直×水平)冷卻水管。Y1段冷卻水管進水口及出水口均引至灌漿廊道,Y2段采取在上層混凝土預埋的方式引出堵頭下游面,所有冷卻水管引出管均做好分組識別標志,注明埋設高程和開始通水時間等。待降至灌漿溫度后,停止通水,對冷卻水管進行回填灌漿。
根據沐若拌和系統設計能力,為使混凝土早日達到接觸灌漿的穩定溫度,使永久堵頭盡早具備擋水條件,將混凝土出機口溫度控制為19℃,控制澆筑溫度不超過22℃。混凝土運輸均采用混凝土攪拌車運輸,避免混凝土運輸過程受太陽直曬而使溫度提高。
堵頭溫度需穩定在25℃以后,才能進行接觸灌漿。由于導流洞施工正值雨季,工期期緊迫,為最大程度降低風險、盡量提前完成堵頭施工,永久堵頭按一次冷卻到接觸灌漿允許溫度進行通水冷卻,通水水量25L/min,通水時間30天,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前期冷卻通河水,后期采用(10~12)℃的制冷水,通水流量控制在25L/min左右。通水期間每隔1天變換一次進出水方向,并且對通水情況進行記錄,控制堵頭混凝土溫度與冷卻水進口水溫差值不超過25℃,混凝土降溫速度不超過每天1℃。當堵頭的最終溫度穩定在25℃時,停止通水。
為便于監測永久堵頭內部溫度情況,在堵頭埋設一定數量的溫度計。通水前及通水過程中,對溫度計每天觀測一次。當顯示溫度達到最終穩定溫度時,選擇該處冷卻水管悶溫,悶溫時間為3~5天。
灌漿施工包括永久堵頭回填灌漿、固結灌漿和接觸灌漿。為增加臨時堵頭堵水效果,增加臨時堵頭回填灌漿。導流洞封堵灌漿施工程序為:堵頭混凝土強度達到70%→堵頭頂拱回填灌漿→堵頭段固結灌漿(灌漿部位混凝土溫度冷卻到25C°)→接觸灌漿。回填灌漿及接觸灌漿采用鉆孔預埋灌漿管法,固結灌漿采用直接鉆孔灌漿法。
回填灌漿分臨時堵頭區、永久堵頭1區和永久堵頭2區,回填灌漿在相應部位混凝土強度達到70%強度后方可進行施工。
7.1.1 鉆孔及埋管
每個回填灌漿區的灌漿孔沿洞室軸線方向布置三列,分別位于洞頂部及其兩側。灌漿孔分為進漿孔和回漿孔,進漿孔、回漿孔相間布置,間隔(2.5~3.0)m。鉆孔孔徑為48mm,鉆孔深度為入基巖0.3m。
回填灌漿管路系統由進漿主管、回漿主管、進漿支管、回漿支管組成,進漿支管、回漿支管分別與進漿孔、回漿孔相對應并深入孔內不小于0.2m。
7.1.2 灌 漿
回填灌漿前對進漿管、回漿管進行通風檢查,以保證管路通暢和灌區封閉密實。灌漿漿液采用0.5∶1水泥漿液,灌漿壓力采用(0.3~0.5)MPa。回填灌漿回漿濃度接近進漿濃度、且達到設計壓力值,灌漿孔停止吸漿后,持續10min,灌漿即可結束。
固結灌漿采用一次性成孔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固結灌漿鉆孔環距為2.5m,呈梅花型布置,每環布置16個孔,孔徑為76mm,孔深為入基巖8.0m。灌漿孔分為兩序,先施工Ⅰ序孔,再施工Ⅱ序孔。
7.2.1 裂隙沖洗及壓水試驗
固結灌漿前采用80%的灌漿壓力(壓力超過1 MPa時,采用1MPa)對斷層、層間錯動、大裂隙等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區域進行裂隙沖洗和壓水試驗。裂隙沖洗時間至回水澄清時止或不大于20min。串通孔裂隙沖洗采用風水輪換沖洗,并不斷改變進水進風孔,直至全部串通孔沖洗干凈,如達不到回水澄清要求時,總時間不少于2h。
7.2.2 灌漿及封孔
固結灌漿采用分段灌漿法,分序施工。非堵頭段的Ⅰ序孔壓力為1.0MPa,Ⅱ序孔壓力為1.5MPa;堵頭段的Ⅰ序孔壓力為2.0MPa,Ⅱ序孔壓力為2.5 MPa。灌漿水灰比采用1.5∶1、1∶1、0.5∶1(重量比)3個比級的漿液,變漿原則如下:
(1)固結灌漿參照由稀到濃逐級變換的原則進行漿液變換,若孔段漏水量大于50L/min時,直接采用0.5∶1水泥漿灌注。
(2)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而注入率持續減小時,或當注入率保持不變而灌漿壓力持續升高時,不改變水灰比。
(3)當某一比級的漿液注入量已達到300L以上,或灌漿時間已達到30min,而灌漿壓力或注入率變化量均小于10%時,換濃一級水灰比漿液灌注;當注入率大于30L/min時,可越級變濃。
在灌漿段最大設計壓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 min后,繼續灌注30min結束灌漿。固結灌漿封孔漿液采用0.5∶1的濃漿,封孔壓力采用I序孔的第一段灌漿壓力。
7.2.3 質量檢查
固結灌漿質量檢查采用檢查孔壓水試驗的方法,檢查孔壓水試驗在固結灌漿完成7天后進行,檢查孔的孔數為固結灌漿孔總數的5%,壓水試驗采用單點法壓水,壓力采用80%的灌漿壓力且不大于1MPa,固結灌漿灌后檢查壓水透水率的設計規定值為1Lu。固結灌漿合格標準為:85%以上試段的透水率不大于設計規定,其余試段的透水率不大于設計規定值的150%,且分布不集中。
接觸灌漿施工范圍為永久堵頭兩側混凝土與圍巖接觸的直立面,施工方法采用鉆孔預埋灌漿法。接觸灌漿施工在混凝土冷卻達到25℃后進行。
7.3.1 鉆孔及埋管
接觸灌漿的進漿孔、回漿孔相間布置,間排距均為2.5m×2.0m(洞軸向×鉛垂向)。鉆孔孔徑為48 mm,鉆孔深度為入基巖0.4m。進漿支管、回漿支管分別與進漿孔、回漿孔相對應并深入孔內不小于0.2m。
7.3.2 灌 漿
接觸灌漿前對采用80%的灌漿壓力對進漿管、回漿管進行通水檢查,以保證管路通暢和灌區封閉密實。在灌區達到接觸灌漿條件后進行預灌性壓水檢查,壓水壓力與灌漿壓力相同。
灌漿前對縫面充水浸泡24h,然后用壓縮空氣將縫內積水吹干凈,控制壓縮空氣壓力不超過灌漿壓力的50%。
接觸灌漿漿液水灰比采用2∶1、1∶1、0.5∶1(重量比)3個比級,漿液水灰比根據回漿管的出漿情況逐漸變濃。灌漿壓力以回漿管管口的漿液壓力為準,灌漿壓力(0.3~0.5)MPa。
當灌漿回路漿液在灌區的灌漿壓力或有濃漿排出時即可結束,并立即轉入下一回路,當灌至最后一個回路時,以灌區結束標準控制。
當回漿管的排漿達到或接近最濃比級漿液,且管口壓力達到設計規定值,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時,持續20min,灌漿即可結束。灌漿結束時,先關閉各管口閥門或堵頭后再停機,閉漿時間不少于8h。
7.3.3 質量檢查
依據灌漿施工記錄和成果資料分析,回漿管排漿密度均達到1.5g/cm3以上,且有壓力,其中最上層的回漿管管口壓力已達到設計壓力的50%以上,其他情況基本符合要求,灌區灌漿質量合格。
通過對導流洞封堵施工過程的精心組織和嚴格監控,沐若水電站導流洞堵頭施工于2014年3月25日全部完成,總體工期185天,較原計劃工期縮短了43天。順利地在雨季汛期完成了下閘及堵頭施工的工作,為整個工程的順利完工打下了堅實基礎。
[1]SL191-2008.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2]楊光偉.二灘水電站導流洞封堵施工 [J].水電站設計,2001,17(03):29-33.
[3]陶紅文.龍江水電站導流洞封堵施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4]陳振華,劉金清,游夢熊,等.大壩汛期下閘封堵時的導流洞封堵施工[J].水利水電施工,2009,S1:43-44.
[5]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建設總局.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1.
[6]郭之章.水工建筑物的溫度控制[M].北京: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