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臣
孜孜以求三十載 龍稻香飄黑土地——記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張鳳鳴創新團隊
孫世臣
水稻是黑龍江省的優勢作物,占全國粳稻面積的40%。近年來發展迅速,2013年首次突破6000萬畝,是全國粳稻生產第一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時任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對黑龍江代表團更是發出“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的囑托。
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北部的寒冷稻作區,也是世界最北部的稻作區之一。起源于熱帶亞熱帶的水稻似乎不適宜在此栽培,但在百年的稻作栽培過程中,生態壓力選擇出了適宜黑龍江栽培的光溫鈍感型早熟品種。而黑龍江省的水稻和國內其他稻作區而言有其明顯的特殊性,水稻生產中農藥、化肥用量小,稻米以優質、綠色享譽海內外,黑龍江省育成的品種占全省水稻總播種面積的95%以上,水稻生產的發展主要依靠本省水稻科研力量的支撐,其中,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張鳳鳴創新團隊就是這支水稻科研大軍中的中堅力量。多年來,張鳳鳴團隊累計育成水稻品種19個,其中省良種化工程優質中標6個,農業部首批超級稻1個,并歷時11年攻關,育成黑龍江省首個國標1級米“龍稻18”,填補了黑龍江省國標一級米的空白。
情鐘水稻,上下求索,探索寒地水稻育種路
張鳳鳴研究員出生于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1977年恢復高考,他突破重重阻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北農學院農學系。1982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省農業管理干部學校任教,出于對農業科研的熱愛,1984年他主動要求調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從事一線的科研工作,師從我國著名水稻專家張矢先生。1984年省科委確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萬畝千斤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項目,張鳳鳴研究員有幸成為了該項研究團隊核心成員。
3年間,張鳳鳴和他的隊友們連續蹲點在方正縣永建鄉曙光村農戶家中,克服重重困難,經歷了單項技術攻關,核心技術組裝配套等多個試驗環節,最終完善該項目技術研究,并向全省推廣,最終推向全國,該項技術獲得了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黑龍江省水稻生產迅速發展,水稻生產迫切需要新的水稻品種。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1989年省農科院黨組討論決定在院部組建一個水稻育種創新團隊,張鳳鳴研究員牽頭,建立之初的育種目標即“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應性”。當時的省農科院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的工資很大一部分需要自己賺取,科研經費更是少的可憐,科研人員面臨無法開支的窘境。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張鳳鳴老師帶領團隊只能依靠經營少量稻種的微薄利潤支撐著水稻育種事業,張老師帶領團隊在雙城公正鄉民旺村租繁種田50公頃生產水稻種子,有限的經費無法滿足種地需求,他親自帶領團隊人員下田間勞動,春種、夏管、秋收,一干就是3年,經營所得用于補充工資和財政撥款的不足,一步一步支撐著將水稻育種研究堅持了下來。
水稻育種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育成品種的各個性狀均較好,需要經歷雜交親本的選配、田間多年連續觀測選拔、抗性鑒定、異地適應性鑒定、品質分析、產量測定等多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此,育成一個穩定的新材料至少需要10年時間。水稻育種的重中之重是親本的選擇和組配,選配性狀優勢互補的親本是育種的關鍵,由于黑龍江省特殊的寒地生態環境,栽培的水稻全部是早熟粳稻,水稻品種絕大多數含有日本水稻的血緣,從南方引入資源不能適應環境,種質資源遺傳基礎狹窄,在親本的選配上可利用的性狀多優互補的親本少,因此選育出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種較難。為了創造新的變異,張鳳鳴研究員帶領團隊人員幾乎每年遍訪吉林省、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各水稻育種單位,引入最新的種質資源,進行適應性種植及性狀評價,有目的進行親本的組配。為了在有限的試驗田內盡量多的種植育種材料,張鳳鳴研究員一改傳統單一的系譜法選擇方式,采用低世代混合法選擇,高世代系譜法選擇,在有限的經費和有限的試驗田中,將育種效率做到了最大化。

孜孜以求,不斷進取,龍稻香飄黑土地
黑龍江省優質米栽培的自然優勢明顯,優質米育種起步較早,1990年和1994年,黑龍江省進行了兩次優質米評選。2000年以后,黑龍江省實施了良種化工程,以招標的形式每年一次進行優質米評選。這也使張鳳鳴研究員及帶領的團隊堅定了黑龍江省水稻育種的發展方向必將是優質米的培育工程。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張老師帶領團隊潛心于水稻研究,立足于生產需要,水稻育種結出了累累碩果,從2002年審定第一個品種龍香稻1號開始,每年都有新品種通過黑龍江省品種審定。目前累計主持審定“龍稻號”水稻品種19個,其中省良種化工程優質中標7個,超級稻1個,品種類型多樣,包括:普通粳稻13個、糯稻3個、香稻2個、軟米1個。育成品種累計推廣面積3000萬畝以上。
張鳳鳴創新團隊在30余年科研實踐中,獲得各級獎勵30余項,主持各級課題30余項,其中,包含著一個又一個的“第一”。2006年主持了黑龍江省第一個水稻研究的農業部“跨越計劃”項目;培育出的龍稻5號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推廣的超級稻,2008年農業部專家組在延壽縣實測產量達802.4公斤/畝,刷新了寒地水稻高產紀錄,2010年該品種獲得了省政府一等獎,實現了耕作栽培所建所以來省政府一等獎零的突破!2013年審定推廣了被同行認定為黑龍江省最好吃的品種——龍稻16,從此“龍稻號”成了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的代名詞,栽培所也成為了省水稻育種的中堅力量。
張老師的成績也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認可,他是黑龍江省水稻學科后備帶頭人,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稻類專業委員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稻類專業委員,北方稻作協會常務理事等。2010年,為表彰張鳳鳴老師對黑龍江省水稻的突出貢獻,由中國作物學會水稻產業分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河姆渡稻作科技突出貢獻獎”頒發給了他,另三位獲得者分別是湖南的袁隆平、趙正浩和中國水稻所的錢前。面對榮譽,張老師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帶領團隊孜孜以求,不斷進取。
黑龍江大米以好吃而聞名,全省累計審定水稻品種300余個,但在2014年以前,黑龍江省卻沒有一個國家一級米品種,這與黑龍江大米在全國的名聲是極不相稱的,這也成為壓在水稻育種工作者心頭的一塊大石。張老師帶領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探索,在不同生態區廣布試驗點異地鑒定,高世代采用食味品質儀器分析與人工品評相結合等評價方式,執著于優質米研究,歷時11年攻關,經歷了無數次挫折與失敗,終于育成了我省第一個國標一級米品種-龍稻18,開創了我省水稻育種的歷史。
招兵買馬,深根固砥。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水稻育種也由常規育種走向了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道路,加快轉變育種方式,提高育種效率是現代水稻育種的需求。為引入新鮮血液,使團隊跟上國內外的科研節奏,永葆團隊青春,分別引入東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知名農業院校知名學者、博士、碩士畢業生充實到團隊中,制定激勵措施,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強與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生所、中國水稻所、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內一流農業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協同攻關,優勢互補,不斷提高團隊的科研水平。現有科研人員9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3人,二級研究員1人,三級研究員1人;擁有完備的水稻科研必須的儀器設備、農業機械及試驗場圃,是黑龍江省南部水稻育種創新團隊,也是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依托團隊,張鳳鳴研究員任站長。
張鳳鳴創新團隊始終踐行著“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創新理念,在龍江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戰天斗地”,致力于水稻新品種選育及種質資源創新研究,為龍江水稻的持續發展揮灑著汗水,奉獻著年華。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博zhangbo@fendouzazhi.cn